天天看點

美國向烏提供集束彈藥,為什麼惹衆怒?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郭媛丹】在俄烏沖突滿500日之際,本月7日,美國對外宣布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據法新社報道,這意味着華盛頓在向基輔提供的武器類型方面跨過了一個相當難跨越的門檻,而此舉不僅随即在美國國内引起一片抗議,加拿大、西班牙等多國及聯合國均對此表示反對。

為何美國的相關決定在美國内和國際上引發一片嘩然?中國軍事專家9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集束彈藥在使用過程中會有很多未爆彈落到地面,這對戰後在相關區域内生活的群眾意味着很大危險。而即使有所謂的“使用限制措施”,在實戰中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很難達到不傷害平民的目标。

在2010年簽署的《集束彈藥公約》中,超過120個國家同意禁止使用集束彈藥。不過,美國、俄羅斯、烏克蘭三國并未簽署這一公約。此次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是155毫米M864集束炮彈,該型炮彈于1987年起服役美軍。

據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對媒體稱,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是一個困難的決定”,“我們推遲了一段時間”。但他補充說,這是“正确的做法”,拜登總統在與盟國協商後作出這一決定。

沙利文在解釋美國為何要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時表示,“我們承認,集束彈藥的未爆彈構成平民傷害風險。但如果因烏克蘭沒有足夠火炮,而讓俄羅斯的部隊和戰車輾壓烏克蘭陣地、占領更多烏克蘭領土、征服更多烏克蘭平民,同樣也會構成龐大的平民傷害風險。”

俄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在一份聲明中稱,拜登政府決定向基輔政權提供集束彈藥是美國侵略政策的又一表現,該政策旨在拖延俄烏沖突。

軍事專家宋忠平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華盛頓的這一決定距離美國政府和媒體指責俄羅斯在烏克蘭“使用集束彈藥是戰争罪”才過去一年多時間,這再次向世界展示出美國的“雙重标準”。

他分析稱,美國此次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的真實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要助力烏克蘭反攻俄羅斯,此前烏克蘭多次反攻均未成功,拜登急于在美國大選前看到烏克蘭在戰場上有所作為,進而為自己拉選票,而美國認為使用集束彈藥有助于烏克蘭的反攻,尤其是可以對俄羅斯的前線軍事設施造成大規模摧毀,對人員造成重大殺傷;第二,美軍此舉是在“清庫存”——此次提供給烏克蘭的集束彈藥即将過期,與其淘汰和銷毀還不如送給烏克蘭,“一舉多得”。盡管美國民主黨衆議員對此建議,最好銷毀剩餘的集束彈藥庫存,而不是将其轉交給烏克蘭。

據俄羅斯衛星社報道稱,拜登政府的決定在美國國内也遭到反對。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帕特裡克·萊希和傑夫·默克利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的決定是一個嚴重錯誤。據美國《國會山報》統計,至少38個人權組織已表示反對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

美國此舉也招緻英國、西班牙、加拿大、德國等國家的反對。英國首相蘇納克8日表示,《集束彈藥公約》禁止集束彈藥的生産或使用。西班牙國防大臣羅夫萊斯同日表示,西班牙向烏克蘭作出了堅定承諾,但同時也承諾某些武器和炸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向他國提供。加拿大政府8日在一份聲明中稱,加拿大不支援使用集束彈藥,并努力阻止這類武器對平民特别是兒童的傷害。此外,德國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也反對美國的決定。

軍事專家魏東旭9日對《環球時報》表示,對烏克蘭提供何種武器裝備的援助供應,北約内部存在分歧,歐洲國家和美國對此的判斷标準有很大不同。歐洲國家不會僅僅從殺傷效果出發,而不考慮其他因素。歐洲國家意識到集束彈藥會對平民産生較大傷害,是以持反對立場。

他介紹稱,集束彈藥又稱為子母彈,一般是在航空炸彈内部裝有數十枚乃至上百枚的子彈藥,火力打擊範圍廣,既可以針對遼闊作戰區域内的人員進行殺傷,也可以針對敵方炮兵陣地進行大面積的火力覆寫。此外,有一些集束炸彈還具備穿甲功能,專門用于打擊坦克、裝甲車等軍用車輛。

他表示,“在使用過程中,集束彈藥會有很多未爆彈落到地面,這對戰後在相關區域内生活的群眾意味着很大危險。”

一些人權團體表示,很多集束彈藥中的小彈體落地後沒有爆炸,結果兒童看到後以為是玩具,或者農民在農田裡看到,把它們撿起來後發生爆炸。這些觸地後未能引爆的炸彈會構成幾十年的危險。公開報道顯示,從1964年到1973年,在越戰期間,美軍向寮國投下兩百多萬噸炸彈,據估計,在投下的兩億七千萬枚小炸彈中,有三分之一沒有爆炸。它們的殘留繼續阻礙着該地區的農業發展,使房屋建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一件複雜而危險的事情,并且在戰争結束以來奪走了數以千計人的生命。

另一方面,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8日對美國的決定表示歡迎,并保證隻會在俄羅斯占領的烏克蘭領土上使用這些集束彈藥,不會在俄羅斯境内使用,不會在城市中使用這些彈藥,隻會在俄軍隊集中的地區使用等。五角大樓發言人帕特裡克·賴德稱,華盛頓要求基輔記錄使用集束彈藥的情況,并確定不會在平民區使用。

對于烏克蘭這些“自我限制”措施,魏東旭認為,事實上很難對集束彈藥使用範圍進行限制,尤其是在作戰期間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無論是從技術層面還是實際操作層面,都很難達到相關目标。“即便是在雙方交戰區内,也有平民生活,而集束彈藥火力覆寫範圍非常廣泛,一旦落入居民區,或未爆的彈藥落到居民活動區域,對群眾所産生的危害是直接的。”

宋忠平則認為,美國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一定會導緻更多的人員傷亡,但其并非“神器”,對俄烏軍事沖突整體走勢不會帶來必然的影響,一兩款武器裝備無法在戰争體系上發揮主導作用。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