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前言

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先生曾出版了一部《中國小說史略》,書中包攬了從先秦到清末的許多小說作品。

在書中,他對晚清小說家陸士谔的《新中國》有過一番很不客氣的點評。

可在數年後,魯迅先生又推翻了昔日的言論,對《新中國》和陸士谔重新給予了肯定。

這讓很多讀者好奇,能讓魯迅先生“自打嘴巴”的,究竟是怎麼一部書?怎樣一個人?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棄文從醫還是棄醫從文?

陸士谔生于晚清官宦世家,自幼聰慧,喜讀詩書和文字,本來會像父輩一樣走仕途,做一個文人。

隻可惜家道中落,再加上清政府日薄西山,讓他在科舉上沒了希望。

為了生計,十七歲的陸士谔隻能棄文從醫,拜了青浦名醫唐純齋為師。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那時候的陸士谔想法很簡單,開一間屬于自己的醫館,治病救人的同時還能養活一家老小。

于是他刻苦專研學醫,出師後留在了青浦行醫,可日子并沒有他期待的那般美好。

雖說都是開門做生意,但醫館總是特殊一點,若非有名醫坐鎮,百姓們很難信服。

像陸士谔這樣年輕且沒甚名氣“戰績”的新手醫生,少有病人敢上門讓他診治,就怕“庸醫誤人”。

眼瞅着生意實在冷清,連吃飯都成了問題,陸士谔隻好兼職寫小說,既能打發時光,又能賺錢稿費糊口。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彼時想要靠文字謀生的人很多,但投出去的稿子多是石沉大海,很難有出頭的機會。

陸士谔難得幸運了一回,他的短作得到了報社的肯定,擷取了豐厚的報酬,後來還有了出版刊登的機會。

嘗到了“甜頭”,陸士谔認為自己還是更适合走文學道路,決定再次棄醫從文,專職寫小說,便關了老家的醫館去上海謀前程了。

在這裡他遇到了生命中的伯樂——沈知方。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沈知方是上海知名報人和小說家,靠着一路摸爬滾打才有了一番成績,他清楚寫作這行有多不易,怕陸士谔滿懷信心而來,最後失望而歸。

“你完全沒必要棄醫從文,這兩者并不沖突,我替你在上海圖書館下面開一間診所,寫作的同時也不耽誤你懸壺濟世。”

陸士谔連連搖頭,在行醫這方面他全是失敗的經驗,完全不敢再抱有希望了。

沈知方卻勸他說,之前在老家開醫館是沒選對方法,如今在上海做生意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會宣傳,多在廣告欄上登幾天,客人自然就慕名而來了。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是的,早在上個世紀就有花錢買廣告一說了,可見無論在哪個年代,掌握住輿論宣發才能解鎖“流量密碼”。

廣告登出的第二天,陸士谔就等來了一單大生意,有男子出重金請他去替自己的妻子看病。

陸士谔醫術不錯,卻沒多少實戰經驗,被人誠邀上門問診更是頭一次,是以心情無比忐忑不安。

好在過程很順利,經過多次診治用藥後,病人完全痊愈了。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這下子陸士谔徹底打響了名号,在廣告和病人家屬的多重宣傳下,他的名字一傳十,十傳百,一躍成了上海灘新晉的“名醫”!

之後的幾年裡,他繼續深入鑽研醫術,撰寫醫書,成了滬上十大名醫之一。

事業得意,陸士谔再也不用為生計發愁,不用再考慮棄文從醫還是棄醫從文。

行醫和寫作兩手抓,白天治病救人,晚上伏案碼字……屬于他的傳奇故事悄然發展,并一步步走向高潮。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陸士谔的百年“世博夢”

陸士谔從小就愛讀書,對各種奇聞異事很感興趣,又因為接觸過新事物,思想很是開放。

他和妻子就是自由戀愛,結婚時還拍了一張西式的婚紗照,平日裡的行為做派不像是封建世家養出來的文人,更像是開明的海外留學派。

等到自己能寫小說後,他筆下的文字也多是天馬行空,極具想象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屬《新上海》和《新中國》。

先說《新上海》,自從鴉片戰争以後,上海就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上海在本土和外來中演化融合,形成了特有的都市文化。

新與舊的文化結合下,很容易滋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可以說那時候的上海處處都是考驗人性的地方。

陸士谔在上海定居之後,近距離的“洞悉”了社會和人心,在各種感悟後寫下了《新上海》。

通過刻畫人們“嫖、賭、騙”的形象,将十裡洋場的奢靡和迷亂書寫得淋漓盡緻,精準地批判了那個年代的醜與惡,後被譽為上海十大古典社會譴責小說之一。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對陸士谔而言,他是不滿當時的政府治理和社會環境的,卻又苦無其他救國之路,隻能将對現實的無奈和期待寄托在文字上。

雖說一直在筆耕不斷,他自己卻總覺得缺了點什麼。

直到1910年,他在一次醉酒後,做了一場離奇而精彩的奇夢。

醒來後的陸士谔久久不能平靜,連夜奮筆疾書,将夢境與現實結合,寫下了一部兩萬字的小說——《新中國》。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書中完全是以陸士谔本人為第一視角,夢中的他穿越到了四十年後。

那時候的上海不再是西方人的殖民地,中國也不再是半殖民國家,一切都是新天地。

高樓林立,車馬如龍,中國一改積貧積弱的舊面貌,舉國無外債,工業、教育、醫療、科技……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遙遙領先西方國家一大步。

更美好的是,那年的上海要舉行“萬國博覽會”,無數國家趕赴上海見證中國的強大與繁榮。

為了迎接這場博覽會,浦東新修建了大橋和隧道,甚至還要在全市建造電車。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當時的專家和群衆們,就地鐵是造在地上還是地下展開了激烈的争議。

等到地下電車隧道建成後,陸士谔興高采烈地趕去參觀,卻被絆了一跤摔醒了,這場奇幻而絢麗的美夢結束了。

小說以夢境為載體,融入了穿越和未來因素,大膽而新穎,一經發表便在社會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陸士谔成了“奇人”,《新中國》成了“奇書”。

雖說這本小說在市場上賣的很好,但卻遭到了文學界同仁們的質疑和批判。

魯迅先生更是給小說下了“皆不稱”的評價,通俗來說就是一派胡言,胡說八道。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其實設身處地到那個年代,也就能了解魯迅先生為何如此痛批這本小說了。

那是1910年,清政府岌岌可危,中華大地千瘡百孔。

社會是黑暗腐朽的,百姓是麻木不仁的,整個國家和民族看不到多餘的希望和光亮。

魯迅先生等文人以筆為刀,就是為了警醒世人,認清現實,不要繼續在黑暗中沉淪迷失下去。

是以他們的文字和觀點都是批判的,激進的,堅決擯棄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太過美好的東西會讓人失去鬥志,魯迅先生是“戰士”,比起幻想未知将來的美好,他更願意挖掘當時社會的黑暗。

是以對比之下,陸士谔的《新中國》就顯得太“烏托邦”了,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學追求格格不入,被批判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我們沒辦法要求一個衣不蔽體,連飯都吃不飽的人,去幻想幾十年後的美好生活。

因為在那天來臨之前人可能就已經餓死了,理想是建立在溫飽之上的。

是以陸士谔的《新中國》隻能是一場美好的夢,是當時人們最渴望卻又最難以實作的夢,因為不合時宜暫時被“擱置”。

直到國人真正有能力做夢并實作夢想的時候,它才更容易被接受和認可。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2010年,在陸士谔寫下《新中國》的一百年後,上海真的變成了他昔日夢中想象的樣子。

高樓林立,車水馬龍,國強民盛,繁榮安定,曾經不可能實作的“萬國世博會”也成真了。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在浦東舉行。

小說中貫穿整個城市的地下電車隧道不再是夢,這裡已經成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龍頭”,整個城市都閃爍着如東方明珠般的璀璨光芒。

賈樟柯導演在拍攝《海上傳奇》的時候忍不住感歎:

“陸士谔在一百年前寫下的新中國是一大學幻小說,可我更覺得這是一個夢想成真的故事。”

在今人看來,陸士谔無論是文學成就還是醫學成就都十分斐然,《新中國》更是能稱得上“百年一夢”。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跨越時代的“中國夢”

其實在陸士谔之前,梁啟超也就中國未來的發展也有過美好的幻想,早在1902年的時候,他就發表過政治小說《新中國未來記》。

小說共計九萬字,暢想了1902年到1962年之間的中國變化,比陸士谔還早了十年。

小說中的中國,通過探索變革實作了民主共和,也叫“大中華民主國”。

在各種變法維新下,中國改變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成了經濟文化強國,重回世界前列。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到了1962年的時候,來自世界各國的官員代表們齊聚中國參加盛典,和陸士谔的“萬國世博會”有異曲同工之妙。

梁啟超不僅是飽讀經史的文人,更是救亡圖存的革命者。

他的曆史眼光獨具前瞻性,他在書中描寫的故事走向,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分析中國未來的政治局勢。

是以即使《新中國未來記》比《新中國》更早問世,卻很少被業界批判,更沒有被冠上“烏托邦”的帽子。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不僅是文人,就連孫中山先生也有過“百年夢”。

他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後,就一直負責國家的鐵路督辦,制定各種鐵路規劃方案,提出五大鐵路系統設想,要在十年内建設二十萬公裡鐵路的計劃。

當時也有人說他是空想主義,鐵路夢根本不可能實作,可在百年後的今天,中國的大地上早已經是鐵路亨通,大道通行了。

是以無論是陸士谔,還是孫中山、梁啟超,無論是預測,還是做夢,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是對新中國的未來抱有最高程度的憧憬。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用今天的話來說,大家擁有同一個“中國夢”,他們甚至比我們還要敢想敢做。

和我們現在的“上帝視角”不同,上個世紀的知識分子們完全是在未知中摸索。

身在閉關鎖國的社會陰影下,卻能超越身處的環境和局勢,超前預測到未來。

這不是魔幻主義,更不是烏托邦主義,而是對整個民族有着最深切的了解,寄希望于未來,相信國家和人民終會有翻身的一天。

是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陸士谔在中國近代小說史上的地位和成就都是被低估了的,說句生不逢時都不過分。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新中國》發表的時候,他受到了各種抨擊和譴責,無奈隻能将手稿焚燒,留存現世的隻剩下殘稿,這對整個文學界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幸而數年後,魯迅先生再次翻閱《新中國》。

随着對社會認知的加深及自身的經曆變化,他對小說有了新的感悟,發覺自己曾經的批判過于絕對,便公開向陸士谔道歉,肯定了《新中國》的價值。

如果說魯迅先生的文字是刀,替當時的人民劈開社會的“混沌”,從麻木中清醒過來;

那陸士谔的文字就是光,讓從黑暗中掙紮醒來的人民看到前進的希望。

晚清名醫大膽猜測百年後的中國,魯迅批其胡說八道,如今一一應驗

結語

如今距陸士谔的小說問世已經過了百年,新中國改天換地,小說裡的預想都一一成了現實,甚至比他預想的還要美好。

世人是以稱其為“預言家”,為他的睿智和眼界所折服。

其實發展到今天,中國人依舊在夢想着以後,希望能夠真正意義上的實作繁榮富強。

如果說陸士谔是盼望将來,那今人則更多了一份追憶往昔。

就像近年來,網上總會有人感歎昔日的“大唐繁榮”,憧憬那“萬國來朝”的盛況,其實都是一個道理。

大家都是“夢想家”,夢的名字統稱為 “偉大複興中國夢”。

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