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作者:優質農産品雜志

“這兩年我一直在想,每個地标農産品都是受地方保護的一種産品,是當地農民掙錢養家的一種産品,也是當地政府展示形象的一種産品。這樣的産品,它應該有一種魂,這種魂是一種人文交流的紐帶,是客情關系的傳播,但現在,這種魂在我們龐各莊西瓜上還沒有展現出來。”北京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常務理事張世同說道,北京龐各莊的西瓜發展到現在,育種已經不再是産業發展的主旋律,要分一些精力出來考慮如何打造品牌,進而提升品牌價值。張世同表示,講好品牌故事,提煉出産品的“魂”是關鍵。

01龐各莊西瓜:老北京人記憶中夏天的味道

“您知道我們大興早年那會兒賣西瓜,都是推着推車、趕着大馬車到北京城裡去賣。”張世同是位地道地道的老北京,講着一口親切的“京片子”。說話的功夫,他已經熟練地切好了半個西瓜,這瓜皮格外薄脆,才挨住刀刃便“噗”的一聲裂開,露出了鮮紅的瓜瓤,這叫“沾刀裂”。眼看着瓜皮薄到就要包不住厚實瓜瓤,散發着清甜香氣的西瓜汁順着瓜沿兒流了下來,讓人忍不住馬上來上一塊。

張世同告訴記者,放在三四十年前,老北京人吃西瓜就認龐各莊這一口,一到夏天,就看大街上賣瓜的,一輛推車上挂着兩塊牌子,一塊是“大興龐各莊西瓜”,這是産地,也是名号;另一塊是“黑繃筋兒”,這表皮黑綠的西瓜是龐各莊的老品種,而瓜農與隻認龐各莊西瓜的老北京人之間的客情紐帶就被這一顆顆西瓜緊密地連接配接在一起。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北京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常務理事張世同

“那個時候物資匮乏,夏天的水果就是西瓜,一聽說龐各莊拉秧了,那完了,今年的瓜沒了,您明年請吧!”物資匮乏是一方面,但這龐各莊的西瓜也是真好吃,脆、沙、甜、香,入口即化,是讓人吃一次便心心念念的味道。

相傳自金代時起,西瓜就成為夏季進獻皇宮太廟的主要貢品。張世同介紹道,大興西瓜為貢品元、明、清三朝相沿不斷,直到清末,自此被譽為“禦瓜”。據說,慈禧太後對西瓜青睐有加,當時北京龐各莊有專種西瓜的園子,很多經驗豐富的老瓜把式“奉旨種瓜”。每當西瓜成熟後,便一車一車地往宮裡送。什麼是“瓜把式”?通俗地講就是村裡種瓜的行家,播種的時候怎麼挖坑,怎麼掏窯,怎麼點籽,怎麼秧苗,每一步都得聽“瓜把式”的訓示,收獲的時候更是幾百畝瓜田全憑把式挑瓜,舉手投足之間全是經驗。

那麼為什麼龐各莊的西瓜這麼好吃呢?首要的原因是這裡的地理位置優越,大興區屬于溫帶半幹旱大陸性季風氣候,陽光輻射多,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同時,這裡地處永定河沖積平原,土壤肥沃,透氣性好,有利于西瓜營養物質的吸收,而土壤中還富含西瓜生長所需的硼、錳、鋅等多種微量元素。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薄皮紅瓤的龐各莊西瓜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有利于西瓜生長,“還有就是瓜農的種植技術好,經驗豐富。”張世同自豪地告訴記者,同一片地,不同的人種出來的瓜品質是不同的,甚至同一片地裡不同藤上的瓜,味道也是有差别的。

張世同的母親年輕時是生産隊裡的瓜把式,張世同從小跟在母親身邊悉知種瓜流程,又潛心鑽研種瓜之道,這瓜田應如何養地、如何澆水、如何挑瓜等講得頭頭是道,俨然一副現代“瓜把式”的模樣。

“據說龐各莊人種瓜的手藝最早是山東人帶過來的。”張世同說,清朝末期的時候,善農精農的山東人逃荒至北京大興,意外發現了這片土壤非常适于種植西瓜,便在此包地、種瓜、往京城售賣。過去吃西瓜的真是有錢的主兒,有錢人就喜歡圖個新鮮,作為季節的時令水果,一年到頭能吃到西瓜的日子也就那麼幾個月。

“那時候從龐各莊拉出去的西瓜沒有說賣不出去再給拉回來的,拉出去多少就能賣掉多少,慢慢,種瓜的人就越來越多了。”張世同說,就這樣,會種瓜的山東瓜農在龐各莊落了戶,世世代代種瓜。龐各莊人的種瓜手藝也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想吃到老北京記憶中的龐各莊西瓜,龐各莊的地、龐各莊的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02大變則大效,西瓜迎來大變革

從北京城區駕車下了高速,向着北京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行進的路上,途經龐各莊世同瓜園采摘園,排列整齊的瓜棚與影視作品中的西瓜地大不相同。

“2000年政府二次分地,就給我們家分在這兒了。”張世同伸手比劃着面前的瓜田,“當時要實施保護性耕作,我是我們村第一個建大棚的,一下就蓋了20畝。”張世同之是以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其實是因為他曾有過種大棚的經曆。

上世紀80年代中期,高中畢業後的張世同在城裡找到了一份月薪30元的工作,一年下來也就不到400塊錢,刨去吃穿用度,剩到手裡的沒多少。“正好當時我家親戚他們村在宋家莊有地,溫室建得特别好!”張世同說,那時候的溫室大棚還是燒煤攏火加熱的,一個大棚連苗帶煤一年租金1000塊,“這幾乎是白給,我一下就租了10個種。”種大棚的第一年張世同就掙了七八萬,張世同說,“市場上最早出現伊麗莎白瓜的時候,我就種過了。”租溫室大棚的那幾年,張世同種植了不少當時的新鮮“玩意兒”,種大棚的經驗也就慢慢累積起來了。

後來,家鄉有人對他說,雖然你種菜種得好,但你别忘了咱龐各莊是瓜鄉,西瓜有名,你得種瓜。“這麼着,我回到龐各莊,從種菜改成種西瓜,這一幹就幹了30年。”

現在龐安路路兩邊高三四米的小棚子都是在國家政策的補貼下建成的。“2000多塊錢建一個棚,政府補貼1000元,剩下的無息貸款,說白了就是政府出錢推廣。”張世同表示,原本大興的西瓜節在6月28日前後,蓋完大棚以後,由于積溫上來了,春提早可以提很多,如今5月28日左右就能吃到龐各莊的西瓜了。

“現在我們這兒的農民把小拱棚的功能發揮到了極緻,幾乎可以當溫室用。”張世同告訴記者,每年春節過後沒幾天,正月十五還沒過,可以開始種地的時候,龐各莊的農民就開始栽苗了,在小棚子裡面做一層二層木,像暖壺膽似的,具有保溫效果,裡邊再紮一層小拱棚,放上棉氈子,這一道一道的工序就是在為春提早做準備。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大棚種植的龐各莊西瓜

“其實這也是錯誤的。”張世同話鋒一轉,說出了自己的見解。“說實話,您春提早下來的瓜也沒有山東早,春提早下來瓜品質還就不如山東好。”他表示,種植農作物需要尊重當地的生态環境。一個地區特色産品的成熟期就應該維持在一個特殊的季節,在特殊環境下成熟的産品才能發揮其優勢。然而,這畢竟是西瓜規模化種植的必然趨勢,由旱地轉為大棚,再輔以春提早的加持,瓜的産量得到了保障。

提升産量的同時,産品品質更是赢得市場的重要環節。張世同告訴記者,産品品種的研發創新代表着一個地區進步的水準。這些年來,龐各莊西瓜的品種一直在疊代更新,從黑皮黃瓤紅籽的黑繃筋兒到棗花再到一彈就裂、名聲響徹全國的京欣,龐各莊的瓜農持續不斷地向消費者提供更多更美味的西瓜。

然而也許是名聲太大,也許是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強,在京欣大火了七八年後,這個品種的瓜越來越多,瓜皮不再是一彈就裂的酥脆“京欣這個品種被做亂了,西瓜的品質不受消費者的認可,龐各莊西瓜的知名度就逐漸萎縮了。”張世同惋惜地說。

在物資匮乏的時代,人們有西瓜吃就已經非常滿足了,以量取勝是瓜農安家立命的關鍵,然而千禧年後,随着人們的生活水準逐漸提升,對生活幸福指數的要求越來越高,“吃瓜群衆”對于吃瓜這件事也越來越講究了。

眼看着龐各莊西瓜的這把火在消費者心中逐漸熄弱,張世同不甘心,龐各莊幾千個瓜農圍着2萬畝瓜田,國家還有那麼多科技資源支撐着,這瓜要是再種不出名堂來,絕對不行!“後來我們意識到,首都的南大門種出來的西瓜,得引領全國,想要種出好吃的西瓜,首先得改善品質,提升品牌形象,把龐各莊西瓜的名聲打響!”他說。

2013年,張世同以15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價格租到了50畝地,加上自家的田,建成了一座70畝的瓜園。“當時我接了好多品種試驗的項目,我就喜好這個!”張世同說,當時,世同瓜園一年接的品種實驗能達到四五十個,不但規模大而且西瓜的品種比農業技術推廣站還要多,大興區農委一合計,幹脆就把大興區西甜瓜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展示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世同瓜園。為了種出更加迎合消費者需求的品種,張世同沒少在品種培育上下功夫。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這期間,張世同的這家民營西瓜新技術研發中心與國内不少的科研機構都有合作,比如和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的徐明研究員團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明教授團隊,甚至和國内西甜瓜産業的泰鬥吳明珠院士的團隊都有深度合作,共同選育西瓜的新品種。

就拿當下龐各莊最受歡迎的小西瓜L600來說,這個品種以個頭小、皮超薄、糖度高、口感好,地理标志産品著稱。2009年,大興區從日本把L600引進過來,可種了一年發現,這個小西瓜劣勢特别多,瓜皮細軟容易裂,容易水脫不好管。“有的農戶在不會種的情況下,一棚賣不了1/4,剩下全壞了。”張世同說。

經過三年的摸索,種植戶發現,采用傳統種植方法,雞糞發酵後,适當的花生糕油餅混合肥料和大豆給土壤提供養分,再加上合理的管理和調節晝夜的高溫差,這樣精心管理種出的L600延續了日本品種本身的特性,瓜皮雖薄,但不裂瓜、不脫水,有西瓜的香氣,甜度高。這樣的瓜,任誰吃都說好!“是以說經銷商也喜歡,農戶也喜歡,消費者也喜歡,這麼着這個品種一直延續到現在,國内品種再跟進,也沒有超越L600。”張世同說。

除L600外,目前龐各莊還擁有國家審定品種京美2K、北農佳麗等,生長周期長達150天,蜜蜂授粉,生物防控,一藤一瓜,吊秧種植。瓜體小巧圓潤、皮薄肉厚、口感清脆化沙、香味濃郁、入口回甘,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大興區西甜瓜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展示基地依托市,區兩級農業技術推廣站,已先後示範技術、品種60餘項。

03打造品牌,煉就“龐各莊西瓜”的魂

2007年10月,張世同創辦了北京龐安路西瓜專業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員523位。合作社作為龐各莊鎮主要育苗場之一,全鎮年預定量約300萬株,全市400萬株,外阜200萬株,輻射種植面積超5000畝。

龐各莊種瓜占盡天時、地利、人和,那為什麼合作社每年隻給龐各莊培育300萬株瓜苗呢?要知道,中國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即使中國西瓜總産量居世界第一位,且遙遙領先,但出口量卻連生産量的1%都達不到,這正是因為國人對西瓜無盡的熱愛。“300萬株苗對應3000畝地,我們就做力所能及的事兒。”張世同說,成立合作社,打造農産品品牌,口碑、信譽很重要。

500多戶社員每年春天從合作社拿苗,從種植到賣瓜,張世同作為合作社的社長要為社員解決後顧之憂。雖然現在大家基本都會走電商銷售,可是真到賣不完的時候,還是合作社裡的“大哥”出面解決。

“我們這兒的合作社社員年收入要高很多。”張世同笑着說,按往年價格算,社員一畝西瓜的收益在2萬~2.5萬元,家裡要是有個10畝地,一年的收益就是20多萬元。“我們最好的農戶一年收入60多萬元,收入30多萬元的占140多戶,20多萬元太多了。瓜農種瓜種習慣了,讓他們出去幹别的,他懶得去。”工作之餘,張世同和合作社裡很多種瓜能手還會應邀去全國各地進行技術指導,讓大興西瓜的種植技術在全國各地的瓜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龐各莊西瓜上市

張世同告訴記者,這幾年自己已經退居二線,一線工作由自己的一雙兒女接手,兒子負責京蒙對口扶貧項目,經營合作社在内蒙古錫林浩特盟正鑲白旗1500畝的示範基地,女兒負責在各個平台的線上電商平台銷售,瓜農的孩子們以他們的方式,為龐各莊西瓜注入了年輕的力量,讓老牌子煥發了新生機。

“孩子們長大了,但我覺得我還沒老,還要為龐各莊西瓜做點兒力所能及的實事兒。”張世同說,下一步,他打算在打造農業品牌上下功夫。比如成立一個龐各莊西瓜文化研究會,把退休的老幹部、老專家、老技術、老瓜農聚集起來,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挖掘出龐各莊西瓜的曆史故事,從一個個故事中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作者:李昕

END

張世同:提煉出龐各莊西瓜的魂

《優質農産品》雜志,刊号CN10-1159/S,月刊,全年12期。

訂閱電話:010-64820702

訂閱郵箱:[email protected]

官網線上訂閱:https://www.cgapa.org.cn/dl/YzWfBQC-25.html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優質農産品雜志:《優質農産品》雜志官方賬号,聚焦品牌農業建設和優質農産品開發

歡迎關注

轉載請注明來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