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作者:优质农产品杂志

“这两年我一直在想,每个地标农产品都是受地方保护的一种产品,是当地农民挣钱养家的一种产品,也是当地政府展示形象的一种产品。这样的产品,它应该有一种魂,这种魂是一种人文交流的纽带,是客情关系的传播,但现在,这种魂在我们庞各庄西瓜上还没有体现出来。”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常务理事张世同说道,北京庞各庄的西瓜发展到现在,育种已经不再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要分一些精力出来考虑如何打造品牌,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张世同表示,讲好品牌故事,提炼出产品的“魂”是关键。

01庞各庄西瓜:老北京人记忆中夏天的味道

“您知道我们大兴早年那会儿卖西瓜,都是推着推车、赶着大马车到北京城里去卖。”张世同是位地地道道的老北京,讲着一口亲切的“京片子”。说话的功夫,他已经熟练地切好了半个西瓜,这瓜皮格外薄脆,才挨住刀刃便“噗”的一声裂开,露出了鲜红的瓜瓤,这叫“沾刀裂”。眼看着瓜皮薄到就要包不住厚实瓜瓤,散发着清甜香气的西瓜汁顺着瓜沿儿流了下来,让人忍不住马上来上一块。

张世同告诉记者,放在三四十年前,老北京人吃西瓜就认庞各庄这一口,一到夏天,就看大街上卖瓜的,一辆推车上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大兴庞各庄西瓜”,这是产地,也是名号;另一块是“黑绷筋儿”,这表皮黑绿的西瓜是庞各庄的老品种,而瓜农与只认庞各庄西瓜的老北京人之间的客情纽带就被这一颗颗西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常务理事张世同

“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夏天的水果就是西瓜,一听说庞各庄拉秧了,那完了,今年的瓜没了,您明年请吧!”物资匮乏是一方面,但这庞各庄的西瓜也是真好吃,脆、沙、甜、香,入口即化,是让人吃一次便心心念念的味道。

相传自金代时起,西瓜就成为夏季进献皇宫太庙的主要贡品。张世同介绍道,大兴西瓜为贡品元、明、清三朝相沿不断,直到清末,自此被誉为“御瓜”。据说,慈禧太后对西瓜青睐有加,当时北京庞各庄有专种西瓜的园子,很多经验丰富的老瓜把式“奉旨种瓜”。每当西瓜成熟后,便一车一车地往宫里送。什么是“瓜把式”?通俗地讲就是村里种瓜的行家,播种的时候怎么挖坑,怎么掏窑,怎么点籽,怎么秧苗,每一步都得听“瓜把式”的指示,收获的时候更是几百亩瓜田全凭把式挑瓜,举手投足之间全是经验。

那么为什么庞各庄的西瓜这么好吃呢?首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地理位置优越,大兴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辐射多,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同时,这里地处永定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透气性好,有利于西瓜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土壤中还富含西瓜生长所需的硼、锰、锌等多种微量元素。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薄皮红瓤的庞各庄西瓜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西瓜生长,“还有就是瓜农的种植技术好,经验丰富。”张世同自豪地告诉记者,同一片地,不同的人种出来的瓜品质是不同的,甚至同一片地里不同藤上的瓜,味道也是有差别的。

张世同的母亲年轻时是生产队里的瓜把式,张世同从小跟在母亲身边悉知种瓜流程,又潜心钻研种瓜之道,这瓜田应如何养地、如何浇水、如何挑瓜等讲得头头是道,俨然一副现代“瓜把式”的模样。

“据说庞各庄人种瓜的手艺最早是山东人带过来的。”张世同说,清朝末期的时候,善农精农的山东人逃荒至北京大兴,意外发现了这片土壤非常适于种植西瓜,便在此包地、种瓜、往京城售卖。过去吃西瓜的真是有钱的主儿,有钱人就喜欢图个新鲜,作为季节的时令水果,一年到头能吃到西瓜的日子也就那么几个月。

“那时候从庞各庄拉出去的西瓜没有说卖不出去再给拉回来的,拉出去多少就能卖掉多少,慢慢,种瓜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张世同说,就这样,会种瓜的山东瓜农在庞各庄落了户,世世代代种瓜。庞各庄人的种瓜手艺也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想吃到老北京记忆中的庞各庄西瓜,庞各庄的地、庞各庄的人,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02大变则大效,西瓜迎来大变革

从北京城区驾车下了高速,向着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行进的路上,途经庞各庄世同瓜园采摘园,排列整齐的瓜棚与影视作品中的西瓜地大不相同。

“2000年政府二次分地,就给我们家分在这儿了。”张世同伸手比划着面前的瓜田,“当时要实施保护性耕作,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建大棚的,一下就盖了20亩。”张世同之所以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实是因为他曾有过种大棚的经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高中毕业后的张世同在城里找到了一份月薪30元的工作,一年下来也就不到400块钱,刨去吃穿用度,剩到手里的没多少。“正好当时我家亲戚他们村在宋家庄有地,温室建得特别好!”张世同说,那时候的温室大棚还是烧煤拢火加热的,一个大棚连苗带煤一年租金1000块,“这几乎是白给,我一下就租了10个种。”种大棚的第一年张世同就挣了七八万,张世同说,“市场上最早出现伊丽莎白瓜的时候,我就种过了。”租温室大棚的那几年,张世同种植了不少当时的新鲜“玩意儿”,种大棚的经验也就慢慢累积起来了。

后来,家乡有人对他说,虽然你种菜种得好,但你别忘了咱庞各庄是瓜乡,西瓜有名,你得种瓜。“这么着,我回到庞各庄,从种菜改成种西瓜,这一干就干了30年。”

现在庞安路路两边高三四米的小棚子都是在国家政策的补贴下建成的。“2000多块钱建一个棚,政府补贴1000元,剩下的无息贷款,说白了就是政府出钱推广。”张世同表示,原本大兴的西瓜节在6月28日前后,盖完大棚以后,由于积温上来了,春提早可以提很多,如今5月28日左右就能吃到庞各庄的西瓜了。

“现在我们这儿的农民把小拱棚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几乎可以当温室用。”张世同告诉记者,每年春节过后没几天,正月十五还没过,可以开始种地的时候,庞各庄的农民就开始栽苗了,在小棚子里面做一层二层木,像暖壶胆似的,具有保温效果,里边再扎一层小拱棚,放上棉毡子,这一道一道的工序就是在为春提早做准备。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大棚种植的庞各庄西瓜

“其实这也是错误的。”张世同话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说实话,您春提早下来的瓜也没有山东早,春提早下来瓜品质还就不如山东好。”他表示,种植农作物需要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一个地区特色产品的成熟期就应该维持在一个特殊的季节,在特殊环境下成熟的产品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这毕竟是西瓜规模化种植的必然趋势,由旱地转为大棚,再辅以春提早的加持,瓜的产量得到了保障。

提升产量的同时,产品品质更是赢得市场的重要环节。张世同告诉记者,产品品种的研发创新代表着一个地区进步的水平。这些年来,庞各庄西瓜的品种一直在迭代更新,从黑皮黄瓤红籽的黑绷筋儿到枣花再到一弹就裂、名声响彻全国的京欣,庞各庄的瓜农持续不断地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更美味的西瓜。

然而也许是名声太大,也许是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强,在京欣大火了七八年后,这个品种的瓜越来越多,瓜皮不再是一弹就裂的酥脆“京欣这个品种被做乱了,西瓜的品质不受消费者的认可,庞各庄西瓜的知名度就逐步萎缩了。”张世同惋惜地说。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有西瓜吃就已经非常满足了,以量取胜是瓜农安家立命的关键,然而千禧年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生活幸福指数的要求越来越高,“吃瓜群众”对于吃瓜这件事也越来越讲究了。

眼看着庞各庄西瓜的这把火在消费者心中逐渐熄弱,张世同不甘心,庞各庄几千个瓜农围着2万亩瓜田,国家还有那么多科技资源支撑着,这瓜要是再种不出名堂来,绝对不行!“后来我们意识到,首都的南大门种出来的西瓜,得引领全国,想要种出好吃的西瓜,首先得改善品质,提升品牌形象,把庞各庄西瓜的名声打响!”他说。

2013年,张世同以150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价格租到了50亩地,加上自家的田,建成了一座70亩的瓜园。“当时我接了好多品种试验的项目,我就喜好这个!”张世同说,当时,世同瓜园一年接的品种实验能达到四五十个,不但规模大而且西瓜的品种比农业技术推广站还要多,大兴区农委一合计,干脆就把大兴区西甜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展示基地的牌子挂在了世同瓜园。为了种出更加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种,张世同没少在品种培育上下功夫。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这期间,张世同的这家民营西瓜新技术研发中心与国内不少的科研机构都有合作,比如和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的徐明研究员团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明教授团队,甚至和国内西甜瓜产业的泰斗吴明珠院士的团队都有深度合作,共同选育西瓜的新品种。

就拿当下庞各庄最受欢迎的小西瓜L600来说,这个品种以个头小、皮超薄、糖度高、口感好,地理标志产品著称。2009年,大兴区从日本把L600引进过来,可种了一年发现,这个小西瓜劣势特别多,瓜皮细软容易裂,容易水脱不好管。“有的农户在不会种的情况下,一棚卖不了1/4,剩下全坏了。”张世同说。

经过三年的摸索,种植户发现,采用传统种植方法,鸡粪发酵后,适当的花生糕油饼混合肥料和大豆给土壤提供养分,再加上合理的管理和调节昼夜的高温差,这样精心管理种出的L600延续了日本品种本身的特性,瓜皮虽薄,但不裂瓜、不脱水,有西瓜的香气,甜度高。这样的瓜,任谁吃都说好!“所以说经销商也喜欢,农户也喜欢,消费者也喜欢,这么着这个品种一直延续到现在,国内品种再跟进,也没有超越L600。”张世同说。

除L600外,目前庞各庄还拥有国家审定品种京美2K、北农佳丽等,生长周期长达150天,蜜蜂授粉,生物防控,一藤一瓜,吊秧种植。瓜体小巧圆润、皮薄肉厚、口感清脆化沙、香味浓郁、入口回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大兴区西甜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展示基地依托市,区两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先后示范技术、品种60余项。

03打造品牌,炼就“庞各庄西瓜”的魂

2007年10月,张世同创办了北京庞安路西瓜专业合作社,目前共有社员523位。合作社作为庞各庄镇主要育苗场之一,全镇年预定量约300万株,全市400万株,外阜200万株,辐射种植面积超5000亩。

庞各庄种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那为什么合作社每年只给庞各庄培育300万株瓜苗呢?要知道,中国人每年能吃掉全球70%的西瓜。即使中国西瓜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且遥遥领先,但出口量却连生产量的1%都达不到,这正是因为国人对西瓜无尽的热爱。“300万株苗对应3000亩地,我们就做力所能及的事儿。”张世同说,成立合作社,打造农产品品牌,口碑、信誉很重要。

500多户社员每年春天从合作社拿苗,从种植到卖瓜,张世同作为合作社的社长要为社员解决后顾之忧。虽然现在大家基本都会走电商销售,可是真到卖不完的时候,还是合作社里的“大哥”出面解决。

“我们这儿的合作社社员年收入要高很多。”张世同笑着说,按往年价格算,社员一亩西瓜的收益在2万~2.5万元,家里要是有个10亩地,一年的收益就是20多万元。“我们最好的农户一年收入60多万元,收入30多万元的占140多户,20多万元太多了。瓜农种瓜种习惯了,让他们出去干别的,他懒得去。”工作之余,张世同和合作社里很多种瓜能手还会应邀去全国各地进行技术指导,让大兴西瓜的种植技术在全国各地的瓜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庞各庄西瓜上市

张世同告诉记者,这几年自己已经退居二线,一线工作由自己的一双儿女接手,儿子负责京蒙对口扶贫项目,经营合作社在内蒙古锡林浩特盟正镶白旗1500亩的示范基地,女儿负责在各个平台的线上电商平台销售,瓜农的孩子们以他们的方式,为庞各庄西瓜注入了年轻的力量,让老牌子焕发了新生机。

“孩子们长大了,但我觉得我还没老,还要为庞各庄西瓜做点儿力所能及的实事儿。”张世同说,下一步,他打算在打造农业品牌上下功夫。比如成立一个庞各庄西瓜文化研究会,把退休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技术、老瓜农聚集起来,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挖掘出庞各庄西瓜的历史故事,从一个个故事中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作者:李昕

END

张世同:提炼出庞各庄西瓜的魂

《优质农产品》杂志,刊号CN10-1159/S,月刊,全年12期。

订阅电话:010-64820702

订阅邮箱:[email protected]

官网在线订阅:https://www.cgapa.org.cn/dl/YzWfBQC-25.html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