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下省十幾萬,裝修也能團購了

作者:市界觀察

“感覺整個人都脫了一層皮。”

說起5年前的一次裝修經曆,天津的個體創業者王濤至今仍心有餘悸:“那時候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趕赴裝修工地,裝修的每個流程我都得盯着,門窗來了,我要驗收,安裝的時候,我要在場。”盡管事事都親力親為,王濤還是踩中了裝修的不少坑,“裝到一半的時候,工長跟我說,吊頂要砸了重做,衛生間的水管也要重新布置,等于憑空增加了兩個項目,我跟他争執了一番,但到頭來還是得聽他的。”

最後王濤的裝修施工期比合同工期多了三分之一的時間,預算也比原來增加了3.2萬元。

像王濤這樣的案例并非少數,他身邊的同僚、朋友,幾乎沒有一個人對自己的裝修經曆百分百滿意的。

過半家裝使用者月入5千以上

貝殼研究院釋出的《2022年家裝消費趨勢調查報告》列出了家裝消費者最不滿意的幾個痛點:惡意增項、工程逾期、材料、工藝等問題。

調查稱,超半數家裝消費者裝修過程中遇到過計劃外增項,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家裝消費者因計劃外增項額外多支出3萬元以上;有一半的消費者的家庭裝修未按合同約定時間竣工;超過六成的家裝消費者曾遇到過材料不環保、以次充好等問題。

正是因為上述的一些問題,導緻很多消費者選擇自己跑建材市場、親自監工,但這樣又讓消費者筋疲力盡、疲于奔命。

而這一切,跟家裝行業的“小散亂”現狀和家裝客戶的人群構成有極大關聯。

中國傳統家裝企業數量衆多,行業集中度較低。經估算,大陸家裝家居市場總體規模在 2025年達到5萬億元左右,2030年達到7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率超過6%。

一下省十幾萬,裝修也能團購了

▲(好多人來咨詢團裝業務)

家裝的行業規模不可謂不大,但行業的集中度卻極低,家裝業中存在大量的小微企業、遊擊隊,即使 TOP 企業的市場規模占有率也很小。

這跟家裝行業的性質有關,家裝的過程對本地人力、物力依賴強,資質較好的公司、隊伍,想擴張,往往受限于組織管理半徑,不僅管理成本、傳遞成本成正比增加,獲客成本也相對增加,最終導緻地方性獨幕喜劇牌過多。同時,由于市場進入門檻低、流動性強,行業競争激烈,疊代速度加快,形成了“小散亂”的特點,最終導緻整個家裝行業高度分散,龍頭企業少之又少。

供給端的小散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需求端的低預算人群占比太大。正如王濤所說,他當時剛工作不久,收入有限,買房時已經跟父母要了不少錢,裝修就不好意思再啃老了,是以預算隻好一摳再摳,凡事都要親力親為。

貝殼研究院最新釋出的《迎接美好時代——家裝:居住服務時代新的增長引擎》(以下簡稱《貝殼居住服務報告》)稱,家裝客戶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比超過 50%,但月收入超過10000元的使用者占比僅為21%。加上購房本身的首付及月供負擔,客戶收入中用于裝修的預算有限。很多客戶的裝修預算僅在10萬以内甚至5萬以内,是以難以負擔優質的整裝、大包及大公司裝修服務。由于預算不足,為節省支出,客戶通過自購主材、設計模仿等降低支出。

省心,就省不了錢,省錢,就省不了心,這成了家裝客戶面臨的兩難選擇。如何解決既省心又省錢的問題,擺在了所有家裝從業者面前,誰能解決這一問題,誰就能勝出。

自己裝四五十萬,團裝35萬就下來了

王濤今年上半年的一次裝修體驗,讓他徹底從此前的心理陰影中走了出來。

他三年前從公司辭職,個人創業,做遊戲設計工作,賺了點小錢,去年下半年買了一套三房間的房子,因為工作比較忙,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盯着裝修,他就選了貝殼的團裝業務。

“聽中介介紹說團裝工期短,材料實惠,售後好,我一開始也是半信半疑,但一想貝殼這麼大一家公司,應該不會忽悠人吧,再說我确實也沒精力自己裝修了,就決定把這事都包給團裝算了。”

所謂團裝,顧名思義,即裝修團購,消費者組團進行裝修,這樣就能集體采購材料,集體施工,極大地降低了成本。

一下省十幾萬,裝修也能團購了

▲(統一施工的超級工廠)

貝殼精工裝-環津區域總經理郭志偉表示,同樣的材料,團裝跟一般市面上的裝修公司比,價格能便宜10%—15%。貝殼找房天津站新房總經理朱建新舉了個例子:“有客戶在東麗湖買了一個小别墅,他算了一下,自己裝下來要花40、50萬,當時我們團裝給出的産品大概35萬就能下來。”

針對市面上裝修行業的一些問題,貝殼團裝主推三個透明:報價透明,施工透明,服務透明。針對家裝客戶抱怨最多的增項問題,郭志偉明确表示:“我們承諾的是零增項,除了客戶自己提出的調整需求需要客戶出錢外,如果是因為公司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額外費用,那都由我們承擔。”

費用是降低了,但一般消費者尤其是90後00後年輕一代,都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獨一無二,富有個性,團裝又如何實作這一點呢?

這就要說到裝修的模式了,目前市面上有個性化的家裝、标準化的工裝兩種模式,前者針對C端,類似零售,客單價比較高,在18-30萬之間,後者針對B端,類似批發,客單價在8-12萬之間。前者滿足個性化需求,但費用高,後者費用低,但施工标準化,無法滿足單個使用者的個性化需求。

團裝正是将B端和C端的業務優勢集合起來,用工裝的施工組織模式和供應鍊優勢,滿足客戶高成本效益的整裝需求。貝殼團裝産品由标準化套餐、子產品化加載包及軟裝包組成,标準化套餐統一采購集中施工,降低了成本,做到了省錢;子產品化加載包和軟裝包可以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整個團裝産品覆寫了從硬裝到定制,到軟裝,到家電的整個裝修流程,一站式的服務真正做到了讓使用者省心。

王濤對這次團裝的裝修服務特别滿意,第一,在硬裝階段,工期、價格和項目都完全按照合同來,所見即所得。第二,在軟裝階段,團裝幫他解決了很多難題,例如他的卧室要做成電競房,設計師就給他調整方案,配置了榻榻米和上方吊櫃。客廳的白牆,也根據他的要求改成了電視牆。更讓王濤放心的是,貝殼團裝還開發了“貝刻雲視”,一款遠端視訊監控系統,王濤在手機上通過小程式就能實時看到施工進展,“再也不用為了裝修跑斷腿了。”

王濤所在的天津,是貝殼團裝業務覆寫的16個城市之一。作為貝殼家裝在新房領域的創新業務,團裝進入天津也才200天出頭,但已經跟20多個樓盤達成了合作,其中國央企項目12個,民企項目9個,累計簽約1016戶。作為天津團裝業務裡的标杆項目,天津金融街·南站金悅府在今年2月9日開啟貝殼團裝合作,3月17日工藝樣闆間開放,4月23日實體樣闆間開放,4月30号開發商交房,5月7日正式集體施工;截止6月19日,滿足施工條件業主已達65戶,預計8月25日傳遞首批開工的33套精裝住房;其中該項目的工藝樣闆間+實體樣闆間均為貝殼團裝全國第一個落地的樣闆間。

行業處于負分時,未來是可期的

當然,貝殼的“野心”并不是在某個城市打造個樣闆就行了,而是希望能将團裝業務覆寫到更多城市,合作到更多的項目中去。

事實上,貝殼的家裝之路已經走了很長時間了。2015 年鍊家與萬科合作成立萬科鍊家裝飾有限公司;2020 年貝殼上線自營家裝品牌“被窩”;2021年7月宣布收購聖都家裝;2021 年下半年,貝殼正式提出“一體兩翼”戰略,将家裝提升到公司戰略高度。

作為一家房産交易平台公司,貝殼為何對家裝行業有如此“執念”?因為在房地産行業和住房消費市場發生巨變的當下,作為其衍生品和下遊行業的家裝消費市場也在随之變化,并迎來了新的機遇。

一下省十幾萬,裝修也能團購了

▲(裝修完後是這個樣子的)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房住不炒政策的出台,将中國的房地産行業劃分成前後兩個時代,以前是炒房時代,很多人買房就是為了漲價後出手,是以對房子裝修品質要求不高,這導緻大部分開發商在裝修上不會花太多的力氣。但現在是住房時代了,購房者絕大多數屬于剛需和改善型需求,買房基本都是自住,而且一住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對房子裝修品質的要求自然就高了。

既然購房者對新房裝修品質的要求提高了,開發商能否滿足這一需求呢?未必!

某上市房企長三角區域的投拓人士表示,前幾年他們拿地時,各地政府都要求限地價限房價,這導緻房企的利潤太薄,隻能在裝修上減成本。“但當時并不影響樓盤的售賣,因為很多網紅盤跟周邊的二手房之間,價格倒挂嚴重,買到就賺到,而且很多人搶這種房子也不是為了自住,是以對裝修問題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從今年三月小陽春行情結束以後,全國新房的銷售量就一直沒有明顯起色。

上述投拓人士表示:“現在購房者變挑剔了,裝修差就不買,買了之後,發現裝修不行就維權。這對房企提出了一個很大的挑戰,一方面他們受地價和預售價影響,隻能控制成本,另一方面,裝修如果無法滿足購房者預期,銷售端就會有壓力。”

這就給貝殼等第三方機構創造了機會。事實上,貝殼早就推出了針對B端開發商客戶的精工裝業務,從2017到2022年,貝殼精工裝已經服務了1000多家B端客戶,基本覆寫了保利、華潤、金茂等頭部房企。而團裝業務,正是在貝殼精工裝的基礎上順勢推出的,是貝殼第一賽道(房産交易平台)和第二賽道(家裝業務)的強強聯合:借助第一賽道的新房資源,在最前端獲得别家沒有的獨家客戶資源,借助精工裝業務的管理模式和施工優勢,快速建立行業壁壘。

而作為一家産業網際網路科技公司,貝殼也能為家裝業務實作科技賦能,用資料化、資訊化、規模化促進産業的标準化。例如在通過大資料、大模型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方面,貝殼就有如下設想:家裝企業與消費者的互動、設計、交易、服務都能産生相關的資料。随着業務量增長,貝殼積累了大量數字資産後,可以通過資料資産管理系統進行全流程、全面、全域的資料賦能,通過資料分析可以精準掌控标準化流程。通過業務大資料,可為客戶有針對性地推薦家裝喜好品,提供個性化設計。

貝殼找房進階副總裁、貝殼研究院院長李文傑在分享《貝殼居住服務報告》時指出:“家裝行業的現狀,用客戶評價感覺模型來量化的話,-5到5分,現在是-3分。”

當行業處于整體負分狀态時,這也意味着這個行業的未來是可期的。因為“消費者越不滿意的行業我們的機會越多,我們越要去做,我們才越有價值。”

(文中王濤為化名)

作者 | 孫春芳

營運 | 劉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