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6月22日,一則由中國教育報釋出的文章爆紅網絡,文章中一句内容引起了網友們的巨大争議:警惕網紅言論,誤導志願填報。
句句不提張雪峰,卻又句句不離張雪峰。名師再加上網紅光環,除了他還有誰呢?雖然整篇文章都沒提到張雪峰,但字裡行間又是将矛頭指向他,但話說回來,張雪峰說的錯在哪裡呢?
“網紅名師”張雪峰
相信大家初識張雪峰,應該都是從一期節目上,在節目中,他聲淚俱下的講述,任何企業任何機關,他們都說學曆并不重要,能力才是考驗一個人的實際标準,不管你畢業于哪個學校,隻要是金子,遲早都會發光。
這些話我相信即使張雪峰不說,還是會有很多人在生活裡聽到類似的話,不過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張雪峰随後便用一個擺在面前的事情證明了現實社會的樣子。
“你去清北那些211、985學校門前看看,每年去招聘的都是什麼企業,你再去我的母校,齊齊哈爾大學看看,去那裡招聘的又是些什麼企業。”
這句話很現實,無意中戳到了很多人的痛處。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畫大餅”成為了職場的一個通病,老闆給你描繪一個美好的明天,可到頭來發現,他隻是想把你身上僅剩的一點的價值壓榨的幹幹淨淨。
随便來一個剛畢業的高學位人才,就能坐到你的上司,拿着比你還高的薪水,反觀這時你拿着曾經引以為傲的大學畢業證,在這一刻,你會發現學曆真的很有用。
在名師中,張雪峰無疑是最成功的一個,如今成為了網紅,并且靠着教育事業在泱泱大國中混出了一番名堂,可在萬衆矚目的同時,争議也伴随着三天兩頭的到訪。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碰撞
如今正值聯考結束,無數考生在擔憂成績的同時,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些迷茫,360行,行行出狀元,可哪一行是真正适合自己的呢?
張雪峰曾經發表過一次意見,那就是在選擇專業時,一定要選擇自己合适的,并且要特别考慮就業和收入的問題,這個觀點一經發出,就在網上掀起了一個巨大的輿論浪潮。
張雪峰的語言簡單且清晰,用幾個字來形容就是在選擇專業前,一定要想想真正的實力是否能承載起自己的夢想,這點依舊很現實,畢竟如今站在頂峰的人并不多,大多數考生的家庭條件并不優渥。
現實和理想是可以共存的,不過這要站在自身能力上去評判這個事情,說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之前的一位老友,一個小姑娘因為對曆史感興趣,報考了考古系,并且拿到了碩士學位,可當我問起她拿到這個學業有何成就感時,她沉默了。
曆史确實是她很感興趣的事情,可當真的回歸到現實時,她慢慢的就發現,這個專業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就業也隻能是一輩子混在底層渾渾噩噩,畢竟出名的考古學家不多,像自己一個涉世未深的小姑娘,可能鑽研一輩子也混不出個名堂。
還有一點直到她畢業後才考慮到,那就是一個女孩子每天不是在古墓,就是在去古墓的路上,這真的是合适自己嗎?更何況,哪有那麼多古墓能輪得到自己去開掘呢?
張雪峰提出的觀點在現實很多生活中都驗證了,不過很快,一篇具有批判性的文章就将矛頭指向了他,雖然内容并沒有指名道姓的指出哪一個人,但了解過的網友都清楚這是在說誰。
普通家庭的孩子,選專業是不是隻能選能“吃上飯”的?這句話對張雪峰的質疑展現的淋漓盡緻。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在理想面前,現實很骨感,在現實面前,理想很遙遠,那究竟哪一條路是真正可以供考生選擇的呢?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各執其詞
按照張雪峰的想法來說,如果你的理想需要自身家庭的能力來承載的話,那這個專業盡量不要選擇,因為理想并不會像自己幻想的一樣容易實作,但凡出一點小插曲,毀掉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也會是整個家庭的命運。
因為在這麼多的考生中,并不是每一個都有着顯赫的家庭,有的人可能學到一半不想上了,直接回家繼承家産接受生意,又或是有的人,出生就含着金鑰匙,哪怕整整玩一輩子都不會有太大影響。
但這隻是少數,大多數考生的家庭并不富裕,如果選擇了一個沒有市場的專業,結業之後,若是讓你真的肩負一個家庭的重擔,你敢說你扛的起嗎?在現實的生活中,拿着文憑卻去跑外賣的人不在少數。
在這個時候,理想反而變成了泥潭,它讓太多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而按照教育報的話來看,也是正确的,選擇專業不單單要看就業率和薪資問題,如果人失去了理想,那拼搏的意義又在哪裡?并且就按市場來說,可能有些崗位并不多,但這個地方還是需要人去填補的。
并且按長遠來看,理想是可以支撐起一個人對未來的幻想的,就像那句經典台詞說的一樣:人要是沒有理想,和鹹魚有什麼差別呢?
兩個不同的聲音,掀起了兩波不同的浪潮。
面對兩方各執其詞的看法,這其中有對也有錯,不過在評論區可以清楚的看到,網友竟然一邊倒的全部站在了張雪峰這邊,這說明了一個更現實的問題,長遠考慮的同時,必須要切合實際。
一個大學生,就拿比較優秀一點的大學來講,就算是學費減免什麼的,表現好又拿有獎學金,更極端的來說,上大學沒花錢,0投資,但他之前的學業呢?
12年的學業,不僅需要學生夜以繼日的努力,更需要一個家庭在背後做經濟支撐。
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家長最關心的東西,不少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不惜辭掉工作專心看管,還斥巨資供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為了讓孩子離學校近一點,更是背上房貸買一座昂貴的學區房。
這些零碎的瑣事早已将很多家庭一輩子的積蓄給消耗殆盡,甚至是還欠了一屁股賬。
就像批評張雪峰的新聞學,其實在之前張雪峰就在網上表示過,如果自己的孩子非要報考新聞學,他會打暈孩子。這種言論甚至還激發起了一些傳媒大學教授的憤怒,認為他這是在忽悠孩子報志願,而張雪峰卻獨自享受着傳播行業所帶來的紅利。
但這種種言論非但沒有将張雪峰推下神台,甚至還有大批網友在下方為其鳴聲。
“媒體能發出這樣的文章,更證明了張雪峰的正确性。”
“這種文章都沒考慮到孩子畢業了,有沒有飯吃。”
這些網友并不是張雪峰請來的友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家長。
而這些還并不算是最諷刺的,最令人感到憤怒的是,吃飽飯的人對吃不上飯的人說自己不餓。
此次批評張雪峰的中國教育報,在這次事件裡完全充當了那個吃飽飯的人,說着專業和學曆不重要的人,卻招聘來的都是最精英的人才。
在2023年的招聘資訊裡可以看到,這次招聘總計7個人,最次最次的一個也是211的陝西師範大學,剩下的不是清華就是人大,而他們也有一個共同特點——高材生。
這一幕屬實有點可笑,這也印證了開頭編寫張雪峰的話,去清北招聘的都是哪些企業,而去齊齊哈爾大學招聘的又是哪些企業。
在一個人人都說學曆專業都不重要的時代,這些“權威機構”卻格外的在意這些東西,這不禁得讓網友感到一陣唏噓。
而這些事情恰恰可以完美的帶入到我們的生活中,就比如我的職業,隻是說着文采比較好就可以,但入職也需要學曆要求,有學曆高的人來,人家就可以拿到比我高的底薪,先不說他文采好不好,但是人家的專業和學曆就已經赢了我太多。
筆者認為
教育和職業選擇向來都是每個人的重大決定,聯考就是一個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還是常有發生,張雪峰做為網紅名師來說,他的看法可能有些偏激,但這其中也不難看出現實的重要性。
對于家境貧困的人來說,選擇一個易入職高收入的工作無可厚非,反觀這些“權威機構”的看法,還是稍微欠缺一些,應該深入了解一下普遍情況之後再進行客觀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