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義堂黃河運河文化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京舉辦

作者:運河近鏡頭

#頭條文章養成計劃#

一部反映黃河、大運河曆史文化,歌頌“千古治河第一人”潘季馴治理黃河、大運河的長篇紀實文學作品受到廣泛好評。2023年6月28日,楊義堂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北京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研讨會由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雜志社、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濟甯市政協、中共濟甯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承辦。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十三屆政協常委,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長白庚勝,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成員陳文東,濟甯市政協副主席、黨組成員展鑫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作家》雜志社主程式設計紹武主持研讨會。

楊義堂黃河運河文化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京舉辦

一批當代著名的文藝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李一鳴,中國作家協會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何向陽,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民族文學》主編石一甯,中國作家協會研究員,文學評論家李炳銀,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陳福民,《解放軍報》文藝評論版主編傅逸塵,《中國作家》雜志社紀實編輯部主任佟鑫,濟甯市文聯主席張作昌等出席研讨會并對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楊義堂黃河運河文化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京舉辦

楊義堂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濟甯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工作室主任,近年來創作出版了長篇曆史文學作品《大孔府》《大運河》《魯國春秋》《千古家訓》《北遊記:蘇祿王傳》《抗戰救護隊》《昆張支隊》等一批很有影響的長篇曆史文學作品,被譽為當代最有曆史文化底蘊、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作家,獲得了泰山文藝獎、山東省文藝精品工程獎、喬羽文藝獎等獎項。

楊義堂長篇紀實文學新作《河道總督》寫的是被譽為“千古治河第一人”的明代治河官員潘季馴,他曆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27年間4次擔任河道總督,治理黃河、運河的故事。潘季馴第一次治河,作為工部尚書的助手隻修了53裡的一段黃河,因為母親去世而回家丁憂;第二次總理河道,在治河中得了大背瘡,将自己綁在馬背上到一線指揮治河,因為大風造成漕船漂沒而被革職;第三次擔任河道兼漕運總督,潘季馴提出“束水攻沙,以清刷濁”的治河政策,栉風沐雨修築高家堰,将土堤變成了石工堤,又在黃河、運河兩岸修築了縷堤、遙堤、月堤等堤壩,黃河、運河年年安瀾。第四次,68歲高齡的潘季馴身體越來越差,由于朝廷把他當做神一樣的存在,不允許他緻仕退休,他先是騎馬,後來拄拐,最後躺在船上視察河道。大水沖撞了泗州的明皇祖陵,朝廷逼着潘季馴炸掉他親手築起的洪澤湖大堤,讓洪水下洩。裡下河地區百萬黎民面臨滅頂之災。72歲的潘季馴舍命抗争,說:“此堤是我命,鑿堤如殺餘!”最後,大堤保住了,潘季馴卻被迫緻仕退休。潘季馴為了治河幾經生死,幾經罷黜,雖九死其猶未悔,臨死之前,仍然“猶言在河”。他一生治河、忠心為國的“純臣”精神可歌可泣、感天動地。

楊義堂黃河運河文化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京舉辦

評論家們對《河道總督》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從主題立意、藝術水準等都是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契合目前國家黃河、大運河戰略,是一部反應國家黃河、大運河戰略的文學巨浪。楊義堂在創作上注重繼承中國文學的優秀傳統,人物塑造性格鮮明,故事沖突激烈,蕩氣回腸,文筆優美,讀起來是一種享受。楊義堂在曆史真實的基礎上,把治河的千軍萬馬寫活了,讓讀者跟着潘季馴一起治河,一起經受各種磨難,感受到大河奔流的氣勢。《河道總督》視野廣闊,也刻畫了王世貞等“後七子”詩人們幾十年支援潘季馴治河的深厚友誼,深度反映了明朝朝野上下的社會百态。同時,作者也力求創新,注重用影視劇的畫面感講故事,注重寫世道人心,讓人認識人性的複雜,利用悲劇美學,以潘季馴遭受的種種不公,來反襯主人公的偉大與堅貞。評論家們希望把這部作品搬上熒屏,讓河道總督的故事走進千家萬戶。(汪泷)

楊義堂黃河運河文化長篇紀實文學《河道總督》作品研讨會在京舉辦

來源|大衆報業·齊魯壹點

編輯|蘇平 蔔玉葉

稽核|劉迎水 王士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