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熱河四傑”陳鏡湖入黨介紹人是李大钊

他是東北共産黨的第一黨員,他介紹黨的是革命導師李大昭;他曾與孫中山談過這個國家,并作為孫中山的特别北向宣傳官前往熱河宣講《北方宣言》;他組織武裝部隊為民族而戰...這個傳說就是東北革命初期的開拓者陳鏡虎。

東北地區共産黨最早黨員

據原建平縣黨史辦公室主任介紹,今年72歲的胡光志、陳鏡虎兄弟6歲,他上任老闆,12歲那年成績優異的進入建平縣高中,因為文章寫得好,被譽為"硬核文章"。

1918年,陳鏡虎考入天津直隸省第一中學,成績最高。

在一篇題為《我的丈夫陳鏡湖》的口頭文章中,陳鏡虎的毛茸茸的妻子陳庚回憶起她的丈夫:我丈夫陳鏡虎九歲上學跟父親一起學習,父親經常吹噓自己害羞、有上進心、對人彬彬有禮。讀了兩年的書,父親怕教不好,請一位才華橫溢的馬春凡先生教了他兩年,然後去了天津新丘(現在的建平鎮)學習。我姨媽小時候看過鏡湖話少說話,讀得好,是一個興趣愛好的人,以他為媒介給我們做專業。鏡子湖在書房外面,學校放假不容易回家。有時候回家,不等了,東上西走,對老百姓說些新話,他總是對親戚鄰居說"女人不要糾結,未來的土地、房地産都是我們這群人",受到親戚朋友的稱贊。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天津出現了兩個革命社群組織,這些組織擁有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先進青年。一個是周恩來、鄧英超等人形成的"覺知社團",另一個是陳鏡虎所在的"新社團"。1920年4月1日,新學會創辦了《新生活》雜志,宣傳新文化、新思想、革命思想,并在天津成立了共産黨組織。

1920年10月,根據李大昭的意見,新學會改組為"天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陳鏡虎從中結識了李大昭。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東北地區最早的中國共産黨黨員之一。

他是"熱河四鳥"之一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産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讨論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共産黨的合作問題,并決定共産黨員可以親自參加國民黨,以建立民主革命的統一戰線。陳鏡虎服從黨的決議,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此後以特殊身份加入國民革命的行列。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陳光誠作為直隸州代表前往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見了孫中山。孫中山抵達北京後,陳鏡虎作為孫先生的特約宣傳員,前往熱河宣講孫中山關于北上宣言。孫先生去世時,陳鏡湖代表中共兩黨成員在北京出席儀式并出席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中共北京區委決定成立熱河工作委員會,由陳鏡虎擔任負責人。

1925年冬,李大昭在張家口主持"内蒙古工農軍聯"成立大會,陳鏡虎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成為中國共産黨熱河省工作委員會第一書記,并公開擔任國民黨熱河省黨部委員。這意味着,在第一個共産主義合作時期,陳鏡虎是中國共産黨在熱河地區的兩黨最高官員。

為了建立中國共産黨自己的軍隊,李大昭和馮玉祥達成了默契,在馮玉祥的國民軍組建了三個騎兵縱隊,命名為"内蒙古特種民軍",陳鏡虎擔任第二騎兵縱隊司令。"有3000多個騎兵縱隊,三個縱隊超過10,000人,裝備精良,馬匹是蒙古馬,武器是蘇聯援助的,人們是共産黨人,"胡說。不久,陳鏡湖率領第二縱隊與軍閥張作钬、燕錫山作戰。

1930年下半年,中共内蒙古特别委員會被搗毀,為了盡快獲得組織關系,他将會同原内蒙古專委會委員劉剛一起,穿越沙漠、草原、跋涉、徒步幾十個日夜夜,終于抵達蘇聯, 成立共産國際,通過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駐莫斯科代表蔡和森接受組織關系。回國後,陳鏡湖被任命為内蒙古共産黨特别委員會重建委員,并擔任内蒙古專委會臨時書記,為隐蔽和安全,筆名李鐵然。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時,陳鏡虎立即以中共内蒙古特别委員會的名義,向地區各族人民發出"團結各族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号召。

胡光志說,遼西有三四十個早期革命者,以陳鏡虎、韓林甫、鄭玉立、杜振生為代表,當時被稱為"熱河四鳥"。

點測試抗日隊正在被槍殺的路上

1933年初,陳鏡虎作為内蒙古特别委員會書記,被黨派去參加抗日同盟,協助馮玉祥組織抗日隊。

1933年5月12日,陳鏡湖率領參謀朱耀元和保安從張家口到張北縣點防日隊,開往張北玉樹梁的汽車遭到反動民團的襲擊,陳鏡湖不幸被槍殺,在最後一口氣中,他告訴看守:"我流血過多,活不下去, 死後,你把張大鼻子(寇清石)告到中央......"

陳鏡虎死後十四天,抗日盟軍宣布成立,馮玉祥任總司令,紀洪昌任原敵軍總司令,盟軍向北揮手,奪回華東四縣,極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日鬥争的熱情。

在張家口抗日盟軍司令部操場上,馮玉祥豎立了"人民抗日盟軍收複東部陣亡士兵紀念塔",紀念塔尖向東北傾斜,以示東北的損失。在"查州抗日戰役傷亡名單"塔體上的銘文中,第二個人寫着:"陳參議員鏡湖"。

據胡光志介紹,陳鏡虎不僅是我們黨早期的革命積極分子,也是北方地區黨組織和武裝鬥争的傑出上司人。在陳光誠去世時,他的公開身份是指人民的反日盟友,而他的共産主義身份鮮為人知。半個世紀以來,他一度背負着"軍閥"的壞名聲。

1981年春節,一位來自建平縣福山鄉的傅姓農,從赤峰乘火車回家,對面是一位正在讀《百留》雜志的乘客,傅姓農借閱閱讀,其中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文章題目是《漫漫長路——我的革命向導陳鏡湖》,署名王義倫。王一倫于1932年被陳鏡虎介紹到共産黨,離開了原内蒙古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看完這篇文章,傅姓農想:這陳鏡湖和陳宏生的爺爺不一樣嗎?于是他把雜志帶回家。傅姓農夫的父親是一家磚廠的會計,陳鏡虎的侄子陳洪生也在磚廠工作,他們轉身去找赤峰"白鹭"編輯部,到呼和浩特找王一郎、王一倫和聯系老戰友惠世如(時任貴州省統一戰線部長)等人, 每個人共同的記憶,讓這段曆史得以恢複。張松,廖申晚報社社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