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工智能助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作者:羊城派

文/窦暢宇

實作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今年以來,ChatGPT、文心一言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相繼“出圈”,為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書寫了全新的時代背景。智能知識生産、數字文化産業的飛速發展,促使人們關注人工智能究竟對人民精神生活領域産生了什麼新效應?

人工智能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在關聯

人工智能賦能精神生活的實踐本質是實作二者的融合發展,将智能技術優勢轉化為促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效能。這一過程,也必然建立在兩者内在關聯的基礎之上。一方面,人工智能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作為精神文化生産的重要管道,網際網路與建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具有強關聯性,人民需要的精神生活内容基于媒介技術生産與傳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也以資訊形式呈現出來。如今,人工智能作為資訊技術的最新形态,已成為公德心建設的“基礎設施”。在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确證人民價值觀念、堅定人民理想信念的各個環節,人工智能都發揮着重要助推作用。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有助于創作豐富的精神文化産品,精準的議程設定有助于引導人民建立共同理想信念,大資料技術有助于及時發現并破解個别網民行為不端引發的風險。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要求,規範了人工智能的應用,使其以合倫理的方式,助力文化内容的生産與傳播。因為智能技術具有工具理性的特質,如果缺乏價值理性的規訓,人工智能應用難免出現價值偏差,進而引發資訊秩序的混亂。在建構公德心共同富裕的實踐中,人工智能将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内蘊的價值觀念和文明要求,最終實作人工智能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實踐的技術賦能與雙向互構。

人工智能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圖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推進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興力量,人工智能在實踐中展現出巨大優勢。

一是内容生産的智能化與精準化。優質文化内容是文化資源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能夠通過算法,學習與精确判斷大資料隐含的輿情走勢、心理意圖等資訊,并據此創作更具針對性、互動性的内容,“以高品質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衆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人機協同”的寫作與編輯提供智慧支援。

二是文化傳播的全息化與生活化。移動裝置的普及和資訊技術發展,導緻虛拟與現實、勞動與休閑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網絡世界與日常生活的邊界也逐漸消失。基于目前資訊環境,算法推送技術将優質的精神文化資源“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個體日常生活,讓人們在閱讀和娛樂中,自覺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

三是文化資源的共享化與個性化。智能技術的應用豐富了邊疆地區、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文化服務供給,有助于人民共享文化資源,彌合數字鴻溝。智能技術亦可通過讀取使用者閱讀資訊的偏好,對使用者進行個性化的資訊推送,建構适配不同群體的價值觀教育場景,有效屏蔽錯誤觀念與有害資訊的幹擾。

預防智能條件下的“精神貧困”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關鍵在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以及優質精神資源的共建與文化财富的共享。智能技術是精神财富增長的新動能,天然具有“創造”作用,但并不能自然實作“共享”功能。無限制地運用人工智能,容易造成“精神貧困”,不僅無益于共同富裕的實作,更有悖于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追逐流量熱點導緻“價值貧困”。人工智能很容易解決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貧困問題,但卻不能自動解決“價值的貧困”問題。寫作機器人的生産能力固然遠超人類,但除了我們需要的内容外,也會産出大量有娛樂無内涵、有資訊無文化、有流量無價值的“三無産品”,沒有價值觀引導和表達的創作,看似是文化産能的飛躍,實則是文化産業的“虛假繁榮”。本質上還是以點選率、浏覽量作為标準,追求熱點和流量的資本邏輯的展現。不能否認,流量效應會提高關注度,但不承載明晰價值觀的智能創作,可能會幹擾主流話語的傳播,并造成新的備援。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駕馭人工智能這一新工具,有效維護文化資訊生産與傳播的良性秩序。

二是習慣技術依賴導緻“精神空虛”。人工智能作為内容創作的新工具,優勢在資訊收集、模型架構與分析的高效率,但有些工作不一定是效率至上的,如科研、寫作、藝術創作等,這些由人類來完成顯然更合适。一方面,過度應用智能技術代替人的工作,人之主動思考與創造的能力可能會退化;另一方面,習慣于友善快捷的智能搜尋,習慣于接受“資訊投喂”,人之主動選擇和鑒别能力可能會弱化。最終人們懶于思考、不思進取、思想匮乏,更有甚者沉迷娛樂八卦、沒有理想、精神家園荒蕪。可以說,一旦人們習慣了技術依賴,失去資訊主體性和資訊責任感,文化資源越充裕,其精神生活就越貧困。

三是“數智鴻溝”擴大導緻兩極分化。由于技能與知識的差異,不同群體接觸與運用人工智能機會可能不均等,其享有的資訊紅利也無法平等,值得警惕的是在此過程中衍生的經濟社會結構性不平等。如果掌握了高端技術與知識的少數人,擁有文化資料的所有權和配置設定權,而大部分人因技能不足,無法享有同等權利,就在事實上造成了新的數智鴻溝,進一步擴大了不同群體知識、技術甚至認知的分化。是以,盡管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先進的生産力,但不附加先決條件使用它,就無法實作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以,要規避智能技術的負面效應,需要社會主義制度的保障,在保證資料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規制文化資料資源的生産、配置設定、使用與消費,讓全體人民在共建文化成果的過程中共享文化資源。

(作者是廣東技術師範大學講師)

注:本文是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課題(2022GZGJ104)的階段性成果。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傅銘途 羅清峣

校對 | 馬曼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