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廣告營銷-工作心得

前言:

作者本身是做大資料工程方面的工作,最近開始轉型做一些廣告營運的工作,基于最近的工作,談一點心得體會,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順便總結一下在數字廣告營銷方面的工作。

數字廣告營銷:

作者所在公司部門的主營業務是移動廣告,所謂移動廣告,通俗一點解釋就是:你每次打開手機app跳出來的廣告 或者 在你浏覽app内部的資訊時,鑲嵌在資訊流之間的廣告,以此來給廣告主做一些品牌推廣、拉活、拉新、促銷等工作。

在廣告投放中,對于廣告主來說,總要有一些名額來衡量最終的投放效果(如果沒有衡量标準,那廣告主的錢又不是白送的,憑什麼給你來投放?)。是以在我們數字移動廣告的投放中,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名詞和名額,建構起整個數字廣告營銷系統,我們的工作就是在這些名額的限制下,盡可能的滿足廣告主提高投放意願,進而在廣告主那裡擷取更多的廣告預算,提高我們的收入。

目标

  • 總體目标:賺錢
  • 如何賺錢:

    (1) 首先要讓客戶賺錢,我們才能賺錢(戰略)

    (2) 優化平台投放能力(戰術)

  • 賠錢的買賣要不要幹?曾經從老大那裡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廣告主急需進行一批拉新的廣告投放,但是投放價格可能比較低,這個投放最終可能會導緻我們平台的虧損,但是平台最終還是幫他們做了。最後這個廣告主說,他們給好幾家平台聯系這個事情,隻有我們平台實實在在幫他們進行了投放。原因何在:老大說要算小賬,更要算大賬,小賬就是指每一次的投放都要保證盈利,大賬就是為了和合作夥伴建立長期的良好合作關系,偶爾一次的虧損也是要做的。

戰略與戰術

  • 戰略:在戰略層面和客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達成一緻的合作協定。有時候一個戰略層面合作協定的建立,相比你吭哧吭哧的做戰術層面的優化,周期更短而且見效更快。
  • 戰術:雖然戰略層面很重要,但最終都要落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針對平台和媒體在整個投放鍊路上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流量折損,比如響應率、競得率、曝光率、點選率),進行點對點的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優化平台投放能力,減少流量折損、提高平台收入。

營運

其實我做的工作還不算是真正的營運,因為還處在初始階段,主要的角色定位應該是資料分析師,通過對現網資料的分析,挖掘其中可優化的點。用我們内部的話來說,主要是進行流量折損的優化。一條廣告的流量從産生到最終曝光點選,是一整條鍊路,這條鍊路上包括:

媒體(app)流量請求 ----> 平台(adx)流量反作弊、篩選 —> 流量發送到上遊平台(DSP) —> DSP 出價 ----> adx彙總平台出價、競價 —> 獲勝平台及廣告素材下發給媒體(app) —> 媒體(app)側競價 ----> 曝光 —> 點選 ----> 點選後續行為

整個鍊路是非常長的,不同的媒體在不同的階段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流量折損,從我們日常的資料檢測平台上可以看到媒體各種各樣的問題,對于發現的問題,去針對性的完成優化、修複。

常見問題

  • 流量品質

    (1)、關鍵字段的缺失:裝置資訊,經緯度資訊,網絡資訊等

    (2)、假量:非正常app産生的流量,通過代理ip刷量、虛拟機刷量、多機控制刷量等

    (3)、摻量:摻入非自身app産生的流量來侵吞廣告預算。

    在平台内部是有反作弊系統的檢測的,對于一些假量、摻量的媒體流量會進行分析,一旦發現,會被列入不信任媒體清單,甚至扣除虛假流量造成的金錢損失,影響雙方合作關系。

  • 填充率

    (1)、使用者比對度:對一些促銷、拉活、拉新等的行為,跟使用者密切相關,如果流量覆寫的使用者不是廣告主的目标使用者,廣告主是不會傻到把錢投放到這些流量上的。

    (2)、投入産出比:對于廣告主來說,他們是要評估自己的投入帶來的效果的,這個效果可能指的是收入、也可能指的是轉化效果(比如點選率、cpc、喚端率、點選後續行為等)。如果轉化效果不理想,廣告主就會對投放失去興趣。

  • 素材問題

    素材是整個投放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素材的好壞直接決定對使用者的吸引力。

    誘導素材:為了提高使用者點選率,進而降低cpc名額,大部分平台都會使用誘導素材來提升投放效果(業界通用),其實這是一種造假行為;有些媒體(app)允許投放誘導素材,有些媒體(app)不允許投放誘導素材,不允許投放誘導素材的媒體會做定時監測,如果發現是誘導素材,剝奪你進行曝光的機會,影響雙方的合作關系。

    創意素材:除了誘導素材,在素材設計創意方面,目前看,平台側做的還不夠好,或者說單單的進行素材創意并不能解決通用的使用者點選問題,因為不同的使用者感興趣的點不太一樣,在通投的情況下,并不能把握住所有使用者的興趣點。這一方面可能要結合使用者畫像,進行使用者定投,也就是個性化推薦(這是個大工程,還在努力建構中)

  • 曝光率

    站在adx側的角度來看,影響媒體曝光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價格和素材

    (1)、如果價格太低,在媒體側沒有競争力,導緻無法曝光。

    (2)、隻要控制好下發的素材不是媒體拒絕的素材,且價格有競争力獲勝的情況下,就能拿曝光。

    (3)、關于資訊流的曝光方式,一直有一個疑問:使用者在刷資訊流的時候,可能上報的流量還沒有響應,對應的廣告位就已經在手機上消失了,這種情況下,媒體側是怎麼解決曝光問題的?

  • 點選率

    關于點選率,一般來說就直接和曝光的素材相關了,素材對使用者的吸引力夠不夠,素材是否準确抓住使用者的興趣點!上面說到,在點選率達不到要求的情況下,平台側一般會将廣告主原生素材替換成誘導素材,來提升效果,但這樣做往往是有風險的。是以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對點選率進行預估,通過機器學習來預估使用者對素材的點選率,以期達到最好的效果。

  • cpm、cpc

    我給新員工教育訓練的時候,講過cpm和cpc,這是兩個名額,兩個數字,重點是如何去了解這兩個名額所包含的含義

    **cpm:**千次曝光的支出,直接表明我們對流量的出價情況。

    **cpc:**一次點選的支出,cpc計算公式通過轉化,可以和cpm聯系上,cpc = cpm/(ctr * 1000),可以從這個公式中看到,cpc和cpm以及ctr(點選率)直接相關,它所衡量的價值,不僅能展現我們對流量的出價情況,同時能衡量我們投放的效果(點選效果)。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廣告主(或者平台)都對投放的cpc有一定的要求。

産品化思維

通過最近一段時間的工作,發現一個問題,除了在戰略層面和客戶、媒體達成相關協定來提高快速提升收入的情況下,日常的一些小打小鬧的優化,都是零零碎碎的工作,自己的總結,無外乎幾項:替換誘導素材提高點選率、流量關鍵字段缺失的補充、黑名單素材的更改等,可操作性空間實在太小,剛開始還覺得有點意思,後來慢慢就有一些疲乏。

是以老大說要有産品化的思維,發現一個優化點,深入分析其可能帶來的提升,如果帶來的提升可觀,直接找産品和研發,讨論進行産品化的可能性,并推動産品化(就是據理力争、催、一遍又一遍的溝通,哎呀,一想到這兒,我就頭疼)。

技術

技術是用來幹嘛的?

技術是用來給業務服務的,是要間接産生GDP的。我之前就是搞技術的,大資料工程師,每天沉浸在資料建構中,根據業務方需要(産品、營運、研發),提取資料,資料可視化。很少去考慮這些資料交給産品、營運、研發之後,他們起到的作用。

現在做了一段時間半營運半資料分析師的工作,大概知道了提取之後的資料的流轉方向。

一方面資料用來分析論證自己的想法,作為推動工作的依據。沒有資料論證的基礎,你所有的想法都隻是猜想,甚至是妄想,别人不會依據你的猜想來完成你想要實作的功能和優化。

另一方面就是去展現大資料的價值,比如上文提到的“點選率預估”,“假量、摻量資料的反作弊”等,通過大資料技術的分析能力,甚至是機器學習的手段來對業務進行更細粒度的優化,而所有這一切操作都離不開資料。

後語

正如上文提到那樣,從我看到的現象,營運工作有時候是很零碎的,而且我暫時還沒有涉及到和外部人員溝通的事情,隻是通過内部平台的資料,來做一些資料上的優化,一旦設計溝通事宜,恐怕會更繁瑣。

針對目前的工作,最大的挑戰是根據資料和業務,深挖内部可優化的點,不僅僅是形成零碎的解決點,更重要的形成系統化的解決方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何其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