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索不斷成長的中國 架起了解和友誼的青春之橋

作者:美食家的小眼睛
探索不斷成長的中國 架起了解和友誼的青春之橋

5月15日,拉美青年代表參觀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全國青聯供圖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大陸,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關于舉辦“未來之橋”中拉青年上司人千人教育訓練計劃的倡議,增進互相了解、共促青年發展,5月14日至23日,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舉辦“未來之橋”中拉青年上司人教育訓練交流營。拉美9國青年領袖走訪北京、江西、上海三地,從科技文化、革命曆史、鄉村振興、生态建設、青年發展等次元,探索真實而多元的中國。

——————————

“我們了解到中國美麗的傳統文化、英雄的革命曆史和高度的發展水準。”行程最後一天,古巴共産主義青年聯盟第二書記卡麗戴德·埃切瓦裡亞總結說,“中國是一個遠遠超乎我們想象的國家。”秘魯國會議員疊戈·巴贊·卡爾德隆動情地說:“我靈魂的一部分将永遠留在中國。”

領略高新科技魅力 感覺中國變化脈搏

這并不是卡爾德隆第一次來到中國,隻是這次訪華令他更感震撼。他發現,“中國在不斷成長,每時每刻都在更新。”

對于這種“中國速度”,拉美青年們在參訪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時有強烈的體會。

“讓機器會聽、會說、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1999年科大訊飛成立,2008年語音合成超過普通人說話水準,2015年語音識别超過人類速記員,2018年中英語音翻譯達到全國翻譯專業資格考試二級标準……人工智能在中國發展勢頭如此迅猛,拉美青年們不禁驚呼:“未來已來!”

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人工智能勾勒出智慧生活的種種場景:智慧馬路通過物聯感覺技術自動識别人車流量,實作更高效的交通指引;智慧校園讓遠方教師與各地學生“面對面”交流,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智慧醫療為偏遠地區的病人提供精準的異地專家會診和手術指導,為更廣大的群體帶來希望。阿根廷參議院國際關系局國際合作部部長萊拉·瓜達盧佩·帕索斯稱贊道:“中國科技企業不隻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為承擔社會責任、解決社會問題而創新。”《阿根廷紀事報》副主編馬裡亞諾·哈維爾·貝爾迪克說:“參訪中國人工智能企業,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更智能化、更自動化的世界的大門。”

在中國青年報社,拉美青年回顧了“定時”“及時”“實時”“全時”的全媒體發展曆程,了解主流媒體如何通過科技手段引領當代青年;在新浪總部,拉美青年認識了中國年輕人喜愛的社交軟體,探索資訊傳播從“一對多”到“多對多”的轉變;在中交集團,拉美青年感受中國基建的深厚實力和社會擔當;在上飛公司,拉美青年觀摩中國高端制造業如何将創新精神和嚴謹态度相結合……

重走紅色革命道路 見證鄉村脫貧振興

新中國成立70餘年來,何以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帶着疑問,拉美青年們來到中國革命的兩個發源地——上海和江西,探尋中國革命的發展足迹,思索紅色火種從城市轉移到農村的曆史邏輯。

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一處處紅色的遺迹,一張張真實的圖檔向拉美青年訴說着中國共産黨的早年曆史和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參觀“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與上海”主題展,拉美青年了解了“黨旗所指,團旗所向”的厚重内涵。

1927年10月,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領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進大井村的朱毛舊居,爬上黃洋界的山頭,想象着當年戰鬥的慘烈情景,巴西勞工電視台項目總監馬麗娜·吉斯·奧利維亞數度熱淚盈眶。奧利維亞研究毛澤東軍事理論已有8年。“井岡山的一切,比我讀過的任何一本書、看過的任何一部電影都更觸動我的心,讓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革命的艱難和勝利的不易。”她哽咽着說,“過去幾天,我們看到中國現代化的發展成就,感受到中國社會的日新月異,但我認為,沒有井岡山就沒有中國的今天。”

随着時代變遷,這座“紅色搖籃”肩負起新的使命。在黃洋界腳下的馬源村,拉美青年考察鄉村振興和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了解中國鄉村的轉型和發展。

近年來,馬源村“農”“旅”結合,将紅軍走過的“勝利之路”轉變為“發展之路”。在這裡,旅客穿紅軍服、走紅軍路、吃紅軍餐,重溫當年戰争場景。馬源村還鼓勵村民把閑置房改造成民宿,增加收入,終于在2017年摘下“偏遠貧困村”的帽子。

“大部分國家都以首都和大城市為發展重心。但在中國,鄉村同樣是政府工作的重點之一。除了上海和北京,井岡山這樣的小城市及周邊農村也令我眼前一亮。” 巴西勞工黨青年團全國書記娜迪亞·加西亞·佩雷拉感歎:“中國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自由社會樣闆,展示了社會主義的未來。”

促進青年優先發展 推動社會創業創新

井岡山的變遷,是中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個縮影。在這股時代洪流中,無數中國青年投身鄉村建設的廣闊天地。

退伍返鄉後,江西青年李俊清加入當地扶貧站,通過電商管道為村民帶貨。不到7年,扶貧站就發展為種植、加工、直營一體化網絡,銷售額從幾千元增至數百萬元,他的目标也從養活自己轉變為帶動他人……在江西省青聯委員與拉美青年領袖對話會上,這個故事讓智利國會議員新聞官瑪麗亞·阿爾瓦拉多·納瓦雷特深受啟發。她說:“我來自海邊家庭,家人從事漁業,但當地市場規模有限。我希望智利也能推動數字經濟,讓我們能像那位中國青年企業家一樣,将海産品賣到更廣大的市場。”

“中國青年不僅是脫貧攻堅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更争做脫貧攻堅的奮進者和奉獻者。”在中拉青年發展論壇上,共青團中央青年發展部副部長王良介紹,20年間,46萬餘名大學生到廣大基層地區開展鄉村教育、社會治理、援疆援藏等志願服務。

“中國在減貧過程中堅持青年優先理念,培養青年科技人才,鼓勵青年創業創新。中國青年為脫貧事業和社會全面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向我們證明,抓住青年就抓住了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佩雷拉說道。

秘魯安第斯通訊社記者布萊安·阿隆索·格萊羅透露,秘魯人口約3300萬,其中約130萬名15至29歲之間的年輕人既不學習,也沒有正式工作。這種現象在整個拉美地區随處可見,嚴重制約了該地區的長遠發展。

“青年是促進發展和增長的基本力量,是每個國家的現在和未來。”在中拉青年發展論壇上,委内瑞拉統社黨青年團總書記格雷西亞·艾力瑪爾·桑坦德呼籲,“如果我們想擁有更好的未來,我們怎能不參與國家和世界的重要議程,怎能不參與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卡爾德隆認為,拉美最應該向中國學習的經驗,是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發展,并在這一程序中發揮青年作用。

探索中國曆史文化 架起文明互鑒之橋

此次訪華之行,還為拉美青年打開了一扇觸摸中國曆史和文化的大門。

在中央團校友誼廚房,拉美青年學着揉面、擀皮、和餡、捏褶,包出來的餃子有模有樣。在融澤嘉園社群青年彙,拉美青年凝神靜氣,一筆一劃描摹出寄托美好寓意的“福”字。在三峽集團開放日活動上,着一襲漢服的茶藝師為拉美青年展示茶道,令哥倫比亞洛斯安第斯大學教師安德烈斯·卡米洛·弗雷羅深深着迷。“喝茶不像喝咖啡那樣匆忙,得等到水溫最合适的時候才能泡出好茶。”從茶道中,他讀出了中國人不急不躁的生活之道。

文脈綿延,古韻新生。位于原回龍觀村的玉光寺始建于1719年,經修繕後改名“寺錦”,以回龍觀城市會客廳的面貌重新亮相。在委内瑞拉統社黨青年團國際關系事務全國專員尤思内絲·約瑟芬娜·法哈爾多看來,中國努力捍衛文化遺産,讓傳統文化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延續。

同為文化遺産,通州漕運碼頭承載了另一種城市功能。作為京杭大運河的起點,進入21世紀後,漕運碼頭逐漸發展為大運河森林公園,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綠肺”。“中國生态保護成就,對地球‘綠肺’亞馬孫雨林的保護工作而言有極大的借鑒意義。”巴西勞工黨青年團全國委員會政治教育訓練部主任露西雷尼·達席爾瓦·索薩說。

通過交流,拉美青年們還發現,中國和拉美在文化上有着諸多共通之處。在中國,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成為文藝青年津津樂道的文學經典;無論在公園、廣場還是酒吧,都能感受到拉丁音樂的熱烈韻律。在拉美,中國革命領袖是一代又一代左翼青年的精神偶像,他們相信,中國的道路也能引領拉美通往光明的未來……

“此次交流不但讓我們了解到對方的現狀,還讓我們通過彼此的眼睛,重新審視和反思自己的曆史。”安德烈斯說,“在這裡,我感受到文化壁壘的消融,以及文化連接配接彼此的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趙婷婷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胡文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