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外灘科技眺望丨個人業務增速放緩,公有雲是否會成為支撐營運商的“第二曲線”?

作者: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梓桐 上海報道

近期,三大營運商紛紛公布其2023年第一季度财報,業績方面,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以營收總額2507億元位列各營運商之首,其次是中國電信營收1297.53億元,同比增長9.4%;中國聯通營收最低,為972.22億元,同比增長9.2%。

但與營收一同上漲的是日益增長的研發投入。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電信營業成本為915.08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1.9%;中國移動營業成本為1894.17億元,同比增長9.6%。

此外,5G使用者規模逐漸見頂的問題也反映在其财報之中,根據财報,截至一季度末,三大營運商5G套餐使用者合計為11.96億戶。其中,中國移動5G套餐客戶數量6.89億,同比僅上升1.4個百分點。而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第一季度末5G套餐使用者分别為2.24億戶和2.83億戶,分别環比下降了0.5和0.8個百分點。

“目前通貨膨脹和利率可能持續上升,導緻電信企業資本成本增加。是以,許多電信企業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資本計劃,同時也在重新審視自身基礎設施更新、新5G功能等業務的優先級。”畢馬威中國通信、媒體及科技行業主管合夥人陳儉德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為了分擔高昂部署成本,擴大業務範圍,電信企業已經或計劃對合資網絡營運模式進行投資。由此可見,電信企業的差異化已開始從網絡向服務開始轉變。

主營業務利潤承壓

2023年第一季度通信行業整體實作營收6521.12億元,同比增長6.92%,增速同比下降7.06%。剔除三大營運商和中興通訊後,行業營業收入1452.48億元,同比小幅下降 1.25%。

中泰證券研報認為,增速下滑一方面由于外部經濟環境仍面臨一定壓力,需求複蘇較弱及年初疫情春節等因素影響,另一方面部分公司同期高基數轉向平穩增長。

而在主營業務利潤承壓的情況下,三大營運商也開始紛紛發力B端的雲廠商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22及2323年第一季度營運商B端業務延續高增長,占收入比重快速提升,均超過 20%。

其中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移動DICT業務收入294億元,同比增長23.9%,占主營收入比重約14%;中國電信産業數字化收入350億元,同比增長18.9%,占主營收入比重約31%,中國聯通産業網際網路收入224億元,同比增長15.3%,占主營收入比重26%。

而2022年移動雲、天翼雲和聯通雲的收入分别為503 億、579 億、361 億元,由此可見其分别同比增長了108%、108%、121%。占主營收入比重上升為 6.2%、13.3%、11.3%。

事實上,從資金流向的領域也不難發現營運商邁向B端業務的決心。

據2022年年報顯示,2023年中國移動資本開支預計約為1832億元,主要用于優化算力資源布局、促進能力鍛造提升以及支撐CHBN業務發展等方面。

其中,5G網絡的資本開支約830億元,同比下滑13.5%,占比也降至45.3%;算力網絡領域的資本開支為452億元,同比增長34.9%,占比也升至24.7%,并計劃新增雲伺服器超24萬台、對外可用IDC機架4萬架。

近期在中國移動召開的2023年移動雲大會上,中國移動雲能力中心總經理吳世俊也公開表示,未來三年,移動雲将全力建設由“移動雲技術核心3.0”驅動的算力網絡,實作算網一體。通過賦能千行百業,力争突破年營收1500億元。

而面臨日益“内卷”的公有雲市場,營運商也紛紛加入降價的隊列。

IDC釋出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按市場佔有率計算,在IaaS+PaaS市場中,阿裡雲、華為雲、中國電信天翼雲、騰訊雲和AWS位列前五。移動雲排名第六。

5月16日晚間,移動雲在官方微信公衆号上發文宣布降價,最高降幅達60%,打響了營運商雲降價的“第一槍”。不過,5月17日,移動雲對外解釋稱“移動雲全線産品最高直降60%”實際是移動雲“5·17世界電信日”的限時營銷優惠活動,活動有效期為5月17日至5月31日。

“第二曲線”

事實上,在電信行業面臨的所有挑戰之中,最重要、最昂貴的技術投資還是屬于網絡更新。

在陳儉德看來,電信企業需要繼續投資于5G和未來的6G網絡更新以滿足居民的寬帶需求,此外,如何最大程度利用人工智能等不斷演進的工具來改善服務與營運,也成為未來電信行業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

中國信通院就在近期釋出的一份報告中指出,電信行業新業務收入增長驅動力的穩定性、可持續性尚存風險。這份報告稱,過去一年電信業收入增速達到了8%,其中5G更新帶來的傳統通信類業務收入增長貢獻是較大的,但是随着時間推移,5G 對傳統通信類業務收入增長的驅動力會逐漸減弱。

而新業務的收入究竟能帶來多少增量同樣尚存一定風險,這展現在兩個方面:目前電信營運商的金融科技、數字内容、智慧家庭、5G 專網、雲計算、系統內建、大資料,以及資源價值更新類業務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投入較大,且存在新業務領域産品不精、不強等突出問題。

而另一方面,産業數字化市場仍處于培育期,而且産業數字化市場需求是碎片化、多樣化、專業化的,電信營運商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和時間探索高效益的規模化發展路徑。

除此之外,有通信領域業内人士向記者指出,當下營運商的網絡能力與市場需求仍然存在差距,雲網融合、算網一體的實作需要時間。

“在網絡層面,電信營運商目前的網絡能力與市場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一張網”支撐不同場景下客戶的差異化網絡需求,如何滿足客戶對網絡自主管理權的需求,如何解決客戶對安全的需求等問題亟待解決。”該人士說道。

但在陳儉德看來,這并不意味着電信行業的玩家們要削弱自身主營業務的投入,相反其仍然需要加強核心網絡的基礎設施,并提供高速、高可用性的大型網絡來拓展未來的增長潛力。

“在畢馬威中國近期釋出的《電信行業未來展望》報告中我們就指出了這種模式存在的問題:若網絡增長停滞,則可能面臨商品化及利潤持續萎縮。同時,新的收入模式也至關重要,一些網絡營運商已開始緻力成為網絡批發商,提供基礎設施和連接配接即服務(CaaS)業務。”

其次,陳儉德對記者表示,電信行業還應聚焦于數字前端業務。“本質上這一商業模式由移動虛拟網絡營運商(MVNO)模式演變而來,這意味着電信企業的戰略專注于前端銷售和營銷,網絡和大部分服務則由其他企業負責。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模式需要強大的合夥夥伴和聯盟生态系統,還可能需要更加注重産品創新和客戶體驗。”陳儉德說道。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