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先鋒谷影視娛評
編輯|先鋒谷影視娛評
在西非的幾内亞灣,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兩個小島坐落在一起。
他們在 1486 年被葡萄牙人殖民之前無人居住。
由于這些島嶼和販賣奴隸有很大關系,是以這些島嶼被稱作“奴隸島”,那裡聚集了數千名西非人,然後被送到諸如葡萄牙和巴西這樣的殖民地去勞作。
在這個島嶼上生長着甘蔗,種植園需要很多從内陸地區運來奴隸,比如貝甯、剛果等。
随着美洲地區對黑奴的新需求越來越多,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就成了橫跨大西洋的黑奴運輸中心。
最後,由于熱帶疾病,歐洲人的數量銳減到了一個很小的比例。
是以,大多數的自由人,都是歐洲和非洲的混合血統。
一九七五年,該島脫離葡萄牙,成立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取得了獨立。
1.地理與氣候
西非南海岸幾内亞灣上有聖多美、普林西比島,還有幾個有關的岩石小島。
主島由一片平地和多山組成,看上去像是一座休眠的火山。
聖多美峰海拔2024公尺,是這一群體中最高的。
這些山的坡度很大,說明這裡沒有深水港。
島上總共有九百六十四平方公裡的土地。
到了1470年,葡萄牙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西非這個有利可圖的交易市場附近建立自己的據點。
位于赤道地區,屬于熱帶,有很長的雨季,該島一度被熱帶雨林所覆寫。
有利的一面是,富饒的火山灰土,漫長的生長季節,以及豐富的降雨量,使得這個島在殖民地時代非常适宜于生産像甘蔗這樣的主要農作物。
壞處在于,在人口稠密的海島上,熱帶疾病,特别是瘧疾,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2.殖民地建設
葡萄牙皇室在三個島嶼上進行了成功的殖民地建設。
分别為公元1420年的馬德拉群島,公元1439年的亞速爾群島,以及公元1462年在西非大西洋沿岸的佛得角。
對葡萄牙船隊而言,這些小島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戰略要地,同時也為商業産品的生産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他們從西非引進了一些奴隸,以便在小麥,甘蔗和棉花地幹活。
到了1470年,葡萄牙人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根據地建在離西非南部一個有利可圖的交易市場更近的地區。
聖多美與普林西比島是葡萄牙海員們所發現的無人島,他們都非常看好這個地方,希望能在那裡建造一個類似的軍事基地。
聖多美是第一個建立聚落的地方,但是一直到1486年都沒有建立起來。
就像葡萄牙在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佛得角所做的那樣,皇家将其分為三塊,并以一種封建的方式封給“船長”,以此來激勵貴族們為自己的開發提供資金。
每一位“船長”,或者說“多納塔裡奧”,都被賦予了一個使命,那就是在自己的領地上定居并開發,以此作為交換條件,獲得經濟和法律上的特權。
于是,“船長”又把一部分地産分給了他們的手下,以便進行發展,這片土地就叫做塞馬利亞。
被征用的土地必須被清除幹淨,并在指定的期限内開始耕作。
在很多案例中,船長變成了一個世襲的職務。
多納塔裡亞斯的模式在未來将被應用到其它葡萄牙殖民地,特别是在巴西。
1486年,葡萄牙皇室準許這些島嶼上的居民在陸地上做生意。
結果,從這些島上來的商旅和冒險家們在南部一直延伸到羅安達(現在安哥拉)的海岸上建立了許多交易點。
一開始,商人對黃金,胡椒,象牙之類的東西很有興趣,但是到了後面,人們就把它們放在了一邊。
1534年,聖多美主教區建立,其野心勃勃的目标是統治非洲沿海地區,直到開普敦,直到他們所希望的那個地方。
3.奴隸制度
就像葡萄牙的大西洋群島,在16世紀,由于其濕潤的氣候,甘蔗得以迅速成長,是以,甘蔗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另外一方面,由于潮濕,很難将甘蔗完全烘幹,是以該島出産的糖料品質一直不佳。
由于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行業,是以對甘蔗進行加工,不僅要有大量的耕作機械、收獲機械,還要有水磨機械。
1517年,聖多美僅有2座,1550年,已有60座。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通路者于1550年寫到,該島每年可産出150,000個阿羅巴,即2250,000公斤(500萬磅)的白糖。
不幸的是,正當這個産業騰飛的時候,從1550年代起,巴西出現了更大更現代化的種植園,這使得自1580年代以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作物産量不斷下滑。
這些小島曾經是奴隸們的居住地,同時也為船上的人提供食品。
16世紀,尤其是貝甯、剛果等國家的奴隸,被從内陸運送到這裡,到這裡來勞作。
奴隸們生活在一個由種植園組成的小村子裡,他們可以在周末的時候在一小片田地上種些食物來糊口。
葡萄牙人用棉布衣服,絲綢,釉瓷,玻璃鏡,刀子,玻璃珠子來交換奴隸。
由于需要更多的黑奴,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的商販們想要脫離剛果國王,而剛果國王實際上就是他們和非洲内地的商販們的中間商。
歐洲及其他種族的歐洲人也開始向内陸地區派出搜捕奴隸的隊伍,甚至是自己動手去抓剛果人。
而剛果的國王則因其對歐洲文化與宗教的幹預而對其進行了強烈的憎恨,是以他們毫不吝啬地把奴隸送到歐洲以換取報酬,同時廢除了葡萄牙語。
16世紀中期,兩個國家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張,歐洲人為了獲得他們的奴隸,繼續向南遷徙。
由于制糖工業的衰退,群島上的人至少受益于美洲的農作物,而如今,他們的農場也需要奴隸來勞作。
于是,這個小島就成了一個交易網絡的中心,把非洲奴隸運到歐洲,北非,甚至越過大西洋到美洲,特别是西班牙的加勒比海和巴西。
這些小島曾經是奴隸們的居住地,同時也為船上的人提供食品。
4.奴隸起義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比起大西洋上葡萄牙殖民地的其它島嶼,奴隸數量要多得多,而這也造成了許多嚴重的問題。
簡單地說,歐洲的定居者沒有對黑奴進行有效的管制。
其理由是,由于蔗糖産量下降,種植園内的生活狀況每況愈下,而且沒有軍隊力量,隻能依靠毫無戰鬥力的當地民兵。
1574、1586兩次主要的反叛活動都有發生。
很多黑奴逃往了内地的山地,在那兒,安哥拉已經有了非洲叛徒,這些人常常從那兒攻打種植園。
1595-6年,一個名叫阿馬多爾的奴隸首領,自稱“奴隸之王”,并差點征服了聖多美島。
5.後來的曆史
17世紀是歐洲大國間日益激烈的商業競争時期。
海盜一直是島上以及在此停泊的船隻所面臨的另一種威脅。
荷蘭艦隊于一五九八年間攻占了這兩座小島,并于一六四一年至一六八八年間攻占了聖多美七年。
在英國王室派遣了一支探險隊之後,這支探險隊又傳回到葡萄牙,法國人于1711年攻占了該島。
聖安東尼奧位于普林西比島,由于其港口條件較佳,在1753年,它取代了聖多米島的名字,成為了首府。
這表明,自從普林西比一直落在另一方的影子下之後,這兩座大島的運氣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777-8年,葡萄牙人把帕加盧的安諾邦(安諾邦)和比奧科(原被稱作費爾南多·波)兩座島嶼讓給了西班牙,目的是為了讓西班牙人安心,讓他們也加入到奴隸交易中來。
自19世紀早期以來,該島就有了可可與咖啡的種植,并獲得了一定的成功。
在1908年之前,一直有來自内地的奴隸被運到這裡來工作。
即便是在20世紀,非洲勞工(大多是從安哥拉、莫三鼻克來的)到了一段時間就得被遣送回國,那時他們的生活狀況跟他們以前當奴隸的時候并沒有多大差別。
1975年,聖多美與普林西比省脫離葡萄牙,但是由于其種植園的糟糕經營,其收成一直很差,這一點與殖民地時期的荒廢如出一轍。
羅馬天主教依然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的信仰,而葡萄牙語依然是官方語言。
這個國家的經濟仍然主要依靠同葡萄牙及荷蘭的貿易。
參考文獻
1、迪斯尼,AR葡萄牙和葡萄牙帝國的曆史,卷2.劍橋大學出版社,2009
2、紐伊特,馬林,西非的葡萄牙人,1415-1670 年,劍橋大學出版社,2010 年
3、Ogot, BA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通史,卷V,加州大學出版社,1992 年
4、Oliver, RA劍橋非洲百科全書,劍橋大學出版社,1981 年
5、奧利弗,羅蘭。劍橋非洲史,卷3,劍橋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