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閱讀前請辛苦點下“關注”。我将每日更新優質内容,感謝您的支援~
文丨孫虎的書房
編輯丨孫虎的書房
盡管目前人工智能的處理能力還不夠強大,特别是情感認知的水準尚低,可是人工智能擁有出色的學習能力與快速更新換代的能力。
提高資訊制造的智能化水準将深刻地影響新媒體以及人類的發展,新媒體不再隻是一個傳遞資訊的工具或平台,同時還能自動生成資訊。
換句話說,新媒體同時具備制造與傳播資訊的功能,人類社會長期推崇的以人類為中心的資訊生産方式将發生颠覆性的改變。
合理使用具備自動生成能力的人工智能主播是媒體從業人員或整個人類社會與解決的重大問題。
人工智能主播會對傳統主播造成威脅,其可以利用樣本學習,可以對資料進行處理與深度分析,可以處理無法量化的内容。
我們可以将人工智能作為對照播音和主持的參照物,在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我,揚長避短,更加深入的了解該學科,并以此為基礎衍生出未來的發展趨勢。
從研究和科學的角度出發,可以發現人工智能主播和傳統主播各有所長,我們應将兩者結合在一起,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護航傳媒行業的發展。
一、從人工智能主播找出傳統主播的不足
此次新華社聯合搜狗釋出的“AI合成主播”隻需要編輯記者将新聞文本輸入系統,計算機就會生成相應的AI合成主播播報的新聞視訊。
而相應的,廣播電視新聞平台對主播的需求量就會大幅降低,專業素養相對較低的主播将面臨行業的淘汰。
并且現階段大陸在機器人寫作技術已經有了較大的進展,騰訊公司于2015年第一次采用機器人創作的新聞稿件,标志着機器人智能技術進入了大陸新聞寫作領域。
2016年在裡約奧運會上,今日頭條的一個名叫“張小明”的新聞機器人13天内,共撰寫了457篇消息簡訊和賽事報道,2秒鐘寫稿、拟人化語言、智能配圖……如果機器人寫稿,再傳輸給AI合成主播,其時效性将秒殺絕大多數新聞工作者。
在工作效率上,資料處理上,人類已遠不及人工智能,未來人工智能取代部分人類工作已是一個必然趨勢。
雖然相比人類,人工智能在依托資料化的少部分工作中的優勢更明顯。
可是它不能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與人進行交流和溝通,肢體動作也比較生硬,不如人類那麼自然得體,而且也無法進行跨行業的創新思考,難以勝任部分需使用複雜政策的工作。
人類隻有保持學習能力,以深度認知和思考用于工作,學會掌控和利用人工智能,就不會面臨被社會淘汰出局的窘境。
二、傳統主播的應對原則
不可否認,人工智能技術必定會越來越成熟,未來人工智能主播極有可能會替代部分傳統主播開展工作,然而這也是由此類工作的特征所決定的。
來自于劍橋大學的學者MichaelOsborne和CarlFrey利用資料體系對300多種職業在将來會被取代的機率進行了分析,被淘汰機率從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電話推銷、打字員、會計和保險推銷員。
這幾種職業的普遍特點是:标準化、程式化、規則化、重複性較高。
僅從“聲音”領域來說,2018年,科大訊飛、南方财經全媒體集團和央視共同努力還原了已故藝術家李易先生的聲音,并創造了全球第一個人工智能全配音的電視節目《創新中國》。
而此次“AI合成主播”的出現,無非是将原本“聲音”的合成技術拓展到了“聲像”合成領域。
其所替代的,也隻是主播職業領域中的一小部分。
将工作内容編輯成公式輸入到計算機之後,即表示此崗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然而作為播音員主持人而言,除了“有稿播音”的職業範疇外,另一大職業領域便是無稿播音——主持。
主持人通過直接感受現場語境,遣詞造句、妙語生輝,對閱聽人産生吸引力。
主持人的個性風格、個人形象,都是其思想的外化,智慧的外延。
一個主持人能把話說好、說深、說妙,都是其人格修養和人文關懷的展現。
由此可見,目前人工智能主播還不具備生成共情和主動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無法複制人類獨有的創造能力和人格修養,即使是一套完整度極高的指令也是無法超越的,但其會成為播音員主持人在“智媒體”環境下的卓越競争力。
我們應當正确認識人工智能的發展,客觀看待專業的局限。
正所謂時代的命題要有時代的意義,人工智能在今後發展到何種階段,是我們目前無法預測的,我們也就無需在當下杞人憂天于該技術會完全替代播音員主持人這一職業。
在目前及未來一段時間,人工智能對播音主持領域的挑戰,似乎隻存在于對單純播報工作的替代。
這反倒是給播音主持從業者提了一個醒,那就是當這部分工作時間和領域被技術取代後,是否能對自身有更高的要求,來提升業務領域中那些不能被輕易替代的技能;
相關專業院校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又是否可以将更多的時間用于對學生技能教育有的放矢地轉向素養教育。
時代的發展永遠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無論人工智能來或者不來,假如行業發展和學術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被淘汰和取代都是必然的結果。
傳統主播在面對人工智能主播目前的發展情況,首先,要改變心态,要主動擁抱現實。
現實就是技術進步的事實,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它就在那裡,正如人們總說的那句話“曆史的車輪不可阻擋”。
當然,擁抱現實,接受新技術,我們在享用人工智能語音合成為我們帶來“勞動力解放”的同時,還應該意識到:多數簡單、重複的播報,可以由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有關愛的、有溫度的深度播報和報道,還是必須依靠人。
此外,我們還應該警醒:人工智能語音合成技術一旦廣泛使用,會不會帶來精品的匮乏,會不會導緻語言藝術大師的減少。
其次,要改變姿态,要重新認識學習的方向。
一百多年前,愛因斯坦就說過“大學教育的價值不在于記住很多事實,而是訓練大腦會思考”。
播音主持專業既要注重怎麼說,更要注重說什麼;既要注重基本功,更要注重多重能力的塑造;既要注重通識教育,更要注重個性的培養。
央視新聞主播沙晨說“傳統媒體‘掉粉’不是因為專業,而是因為不夠專業”。
這裡的“專業”指什麼,值得我們深思與探讨。
最後,要改變語态,要學會建立個性品牌。
現在,這些“标準化”的東西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所取代,想象力和創造力是藝術創作包括有聲語言藝術創作的必備。
我們應該緻力于開發這兩個“力”,使得我們的語言呈現一種帶有個性标簽的表達。
人工智能技術确實對播音主持帶來了挑戰和影響,而且這個局面會一直發展下去,但是目前,人類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審美能力,還是我們的堡壘和護城河。
三、人與機器和諧共享
人類發明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人類減輕工作負擔,是以我們并不能将人類和人工智能塑造成兩個對立面,兩者的關系應是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機器人應擔任起陪伴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在艱難曲折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角色,是傳統媒體不斷提升自我修養和創新能力的推動者。
讓他們擁有打破成規,努力創新的魄力,帶領他們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中擷取到更多無法替代的自強自立、自主等能力。
大陸知名主持人楊瀾在2017年11月19日帶着其編寫的作品《人工智能真的來了》到達南京,并與南京人民分享了其在世界頂尖實驗室的人工智能之旅,十分精彩。
他說這個主題是她和朋友們自2015年12月開始策劃,這是一次“腦洞大開”的科幻之旅。
楊瀾還表示,随着走訪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其越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生活和工作的幫助。
楊瀾說在整個過程當中,人工智能仿佛一面鏡子,從中能夠清晰的看見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人機對話的終極目的是為了創造人類與機器共赢與共享的良好局面,進而建立起與人類心智相契合的互動模式。
不管是依托網際網路而産生的虛拟主持人,或依托人工智能技術而産生的智能主播,都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其有利于調動傳統主持人的工作活力,激發傳統主持人進一步審視與思考自己的本職工作。
這項技術将在未來的電視行業中得到全面應用,觀衆能夠更加真實地體驗新聞播報,全面參與到節目中來,進行及時互動。
在将來随着人工智能分擔的工作事項更多,解放出來的生産力能夠用于深度的内容生産環節。
進入人與機器互相協作配合、人與機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發展階段,也就是智能媒體時代。
機器與媒體行業的從業者共同配合來采集、撰寫、播出以及傳播新聞内容,這将是未來媒體行業發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