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阅读前请辛苦点下“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文丨孙虎的书房
编辑丨孙虎的书房
尽管目前人工智能的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大,特别是情感认知的水平尚低,可是人工智能拥有出色的学习能力与快速升级换代的能力。
提高信息制造的智能化水平将深刻地影响新媒体以及人类的发展,新媒体不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或平台,同时还能自动生成信息。
换句话说,新媒体同时具备制造与传播信息的功能,人类社会长期推崇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信息生产方式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合理使用具备自动生成能力的人工智能主播是媒体从业人员或整个人类社会与解决的重大问题。
人工智能主播会对传统主播造成威胁,其可以利用样本学习,可以对数据进行处理与深度分析,可以处理无法量化的内容。
我们可以将人工智能作为对照播音和主持的参照物,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扬长避短,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学科,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研究和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人工智能主播和传统主播各有所长,我们应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护航传媒行业的发展。
一、从人工智能主播找出传统主播的不足
此次新华社联合搜狗发布的“AI合成主播”只需要编辑记者将新闻文本输入系统,计算机就会生成相应的AI合成主播播报的新闻视频。
而相应的,广播电视新闻平台对主播的需求量就会大幅降低,专业素养相对较低的主播将面临行业的淘汰。
并且现阶段大陆在机器人写作技术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腾讯公司于2015年第一次采用机器人创作的新闻稿件,标志着机器人智能技术进入了大陆新闻写作领域。
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上,今日头条的一个名叫“张小明”的新闻机器人13天内,共撰写了457篇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2秒钟写稿、拟人化语言、智能配图……如果机器人写稿,再传输给AI合成主播,其时效性将秒杀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
在工作效率上,数据处理上,人类已远不及人工智能,未来人工智能取代部分人类工作已是一个必然趋势。
虽然相比人类,人工智能在依托数据化的少部分工作中的优势更明显。
可是它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肢体动作也比较生硬,不如人类那么自然得体,而且也无法进行跨行业的创新思考,难以胜任部分需使用复杂策略的工作。
人类只有保持学习能力,以深度认知和思考用于工作,学会掌控和利用人工智能,就不会面临被社会淘汰出局的窘境。
二、传统主播的应对原则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技术必定会越来越成熟,未来人工智能主播极有可能会替代部分传统主播开展工作,然而这也是由此类工作的特征所决定的。
来自于剑桥大学的学者MichaelOsborne和CarlFrey利用数据体系对300多种职业在将来会被取代的概率进行了分析,被淘汰概率从大到小的排序分别是:电话推销、打字员、会计和保险推销员。
这几种职业的普遍特点是:标准化、程式化、规则化、重复性较高。
仅从“声音”领域来说,2018年,科大讯飞、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央视共同努力还原了已故艺术家李易先生的声音,并创造了全球第一个人工智能全配音的电视节目《创新中国》。
而此次“AI合成主播”的出现,无非是将原本“声音”的合成技术拓展到了“声像”合成领域。
其所替代的,也只是主播职业领域中的一小部分。
将工作内容编辑成公式输入到计算机之后,即表示此岗位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然而作为播音员主持人而言,除了“有稿播音”的职业范畴外,另一大职业领域便是无稿播音——主持。
主持人通过直接感受现场语境,遣词造句、妙语生辉,对受众产生吸引力。
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个人形象,都是其思想的外化,智慧的外延。
一个主持人能把话说好、说深、说妙,都是其人格修养和人文关怀的体现。
由此可见,目前人工智能主播还不具备生成共情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人工智能无法复制人类独有的创造能力和人格修养,即使是一套完整度极高的指令也是无法超越的,但其会成为播音员主持人在“智媒体”环境下的卓越竞争力。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客观看待专业的局限。
正所谓时代的命题要有时代的意义,人工智能在今后发展到何种阶段,是我们当前无法预测的,我们也就无需在当下杞人忧天于该技术会完全替代播音员主持人这一职业。
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对播音主持领域的挑战,似乎只存在于对单纯播报工作的替代。
这反倒是给播音主持从业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当这部分工作时间和领域被技术取代后,是否能对自身有更高的要求,来提升业务领域中那些不能被轻易替代的技能;
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又是否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学生技能教育有的放矢地转向素养教育。
时代的发展永远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无论人工智能来或者不来,假如行业发展和学术研究一直停滞不前,被淘汰和取代都是必然的结果。
传统主播在面对人工智能主播目前的发展情况,首先,要改变心态,要主动拥抱现实。
现实就是技术进步的事实,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它就在那里,正如人们总说的那句话“历史的车轮不可阻挡”。
当然,拥抱现实,接受新技术,我们在享用人工智能语音合成为我们带来“劳动力解放”的同时,还应该意识到:多数简单、重复的播报,可以由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有关爱的、有温度的深度播报和报道,还是必须依靠人。
此外,我们还应该警醒: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一旦广泛使用,会不会带来精品的匮乏,会不会导致语言艺术大师的减少。
其次,要改变姿态,要重新认识学习的方向。
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就说过“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
播音主持专业既要注重怎么说,更要注重说什么;既要注重基本功,更要注重多重能力的塑造;既要注重通识教育,更要注重个性的培养。
央视新闻主播沙晨说“传统媒体‘掉粉’不是因为专业,而是因为不够专业”。
这里的“专业”指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
最后,要改变语态,要学会建立个性品牌。
现在,这些“标准化”的东西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所取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艺术创作包括有声语言艺术创作的必备。
我们应该致力于开发这两个“力”,使得我们的语言呈现一种带有个性标签的表达。
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对播音主持带来了挑战和影响,而且这个局面会一直发展下去,但是目前,人类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还是我们的堡垒和护城河。
三、人与机器和谐共享
人类发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类减轻工作负担,因此我们并不能将人类和人工智能塑造成两个对立面,两者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机器人应担任起陪伴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角色,是传统媒体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和创新能力的推动者。
让他们拥有打破成规,努力创新的魄力,带领他们在人工智能的世界中获取到更多无法替代的自强自立、自主等能力。
大陆知名主持人杨澜在2017年11月19日带着其编写的作品《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到达南京,并与南京人民分享了其在世界顶尖实验室的人工智能之旅,十分精彩。
他说这个主题是她和朋友们自2015年12月开始策划,这是一次“脑洞大开”的科幻之旅。
杨澜还表示,随着走访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越能感受到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帮助。
杨澜说在整个过程当中,人工智能仿佛一面镜子,从中能够清晰的看见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人机对话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创造人类与机器共赢与共享的良好局面,从而建立起与人类心智相契合的交互模式。
不管是依托互联网而产生的虚拟主持人,或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而产生的智能主播,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其有利于调动传统主持人的工作活力,激发传统主持人进一步审视与思考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项技术将在未来的电视行业中得到全面应用,观众能够更加真实地体验新闻播报,全面参与到节目中来,进行及时互动。
在将来随着人工智能分担的工作事项更多,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能够用于深度的内容生产环节。
进入人与机器互相协作配合、人与机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智能媒体时代。
机器与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共同配合来采集、撰写、播出以及传播新闻内容,这将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