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國通訊社,北京,6月17日,發行:獨家|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什麼将研究命名為"孔寺"?

張錫平,首席專家,中國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所,北京

中國通訊社記者 安英召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張錫平.我要給你一張照片

中國與西方有着悠久的交流曆史,互相了解,互相影響的過程持續了數千年。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引發了一百年的"中國熱",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甚至将他的研究命名為"孔寺",并将其命名為"孔寺",這表明中國思想和文化對歐洲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歐之間最重要的共同文化遺産,是1500年至1800年間的三百年文化交流,這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是珍貴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所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學》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前副會長張喜平在接受中國通訊社《東西方問題》專訪時表示,文明的互相學習應該是世界文明相處的途徑, 這是中華文明能為當今世界提供的最佳解決方案。

采訪實錄總結如下:

中國新聞社記者:你把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分為"遊華人、傳教士漢語和專業漢學"三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會分裂?

張錫平:中西文化交流由來已久,從漢代張魏"鑿"到西部地區,中歐都有物質文化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四大發明也傳到了歐洲。但中國在歐洲的書面曆史,也來自中國人的旅行。元門時期,以馬可波羅、博朗為代表的商人或傳教士來到中國,開啟了遊華學習的舞台,首次描繪了遙遠的東方。

當時,馬可波羅的遊記寫成"赤丹",而不是"中國"。在哥倫布地理的偉大發現之後,以利瑪窦為代表的一群傳教士通過葡萄牙經印度洋來到中國,總部設在澳門。他們進入中國,以"儒家"的形式與中國識字的人打交道,開辟了傳教漢語研究的重要階段,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

1814年,法國在法國科學院設立了"漢語,意滿族語言文學講座",将中國研究納入其正式的東方研究專業體系,第一任教授雷穆沙和他的弟子朱利安開始了專業漢學的階段。這樣,西方對中國的研究曆史已經近400年,經曆了不同的階段,産生了不同的結果。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資訊:參觀者參觀以利瑪窦為主題的展覽。作者:黃耀輝,中國通訊社

中國新聞社記者: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國文化在歐洲的西方傳播引發了百年的"中國熱",這也對歐洲啟蒙運動産生了重要影響。但自18世紀末以來,特别是19世紀以來,一些持"歐洲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的學者試圖解構甚至否認這段曆史。你覺得怎麼樣?

張錫平:中歐有着悠久的交流曆史,如果從古典著作中互相接觸和翻譯,應該起源于耶稣會士傳入中國。在此期間,西方聖經和一些科技著作被翻譯成中文,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過程中,中國經典開始被大規模翻譯成拉丁語,法語和葡萄牙語,并從法語轉換為各種歐洲語言。

自16世紀以來,中國與歐洲的互動實際上經曆了兩個階段。1500-1800年是一個階段,曆史的分界線是1793年馬加利尼訪華,這是中西互學300多年,形成了中國的"西向東學習"和18世紀西學中國的"中國熱"。第二階段是在19世紀之後,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争開始,當時歐洲殖民,入侵和入侵中國。19世紀歐洲偉大之後,歐洲學者很少談論18世紀前中歐互相學習的時期,但誠實的學者承認這一階段,并用大量書籍證明這段曆史是無法抹去的。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資訊圖:孔子的故鄉山東省曲阜市。攝影:梁偉

中國新聞社記者:歐洲啟蒙運動的全過程與中國的思想文化有着複雜而深刻的聯系。伏爾泰将他的研究命名為"孔寺",筆名"孔廟大主持",而康多斯則将中國視為"停滞不前的國家"。為什麼會發生變化?未來會産生什麼影響?

張錫平:啟蒙運動的主流是支援中國的,包括法國伏爾泰、狄德羅、德國的萊布尼茨和沃爾夫。當然,整個啟蒙運動也有不同的聲音,比如孟德斯鸠、盧梭、康多斯對中國的批評相對較多。

在伏爾泰的著作中,如《哲學辭典》《習慣理論》都有實實在在的讨論,其對中國的接受和贊美是事實。作為現代西方思想的領袖和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倡導者,伏爾泰為什麼會接受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呢?

首先,康謙鼎盛時期,中國社會比當時還處在工業革命前夕的歐洲富裕,經濟社會發展不如中國。在《銀都》一書中,美國學者岡德·弗蘭克(Gund Frank)指出,自15世紀歐中接觸以來,在墨西哥開采的大部分白銀都流向了中國。由于中國的貨币符号是白銀,利差高于歐洲,而且由于歐洲沒有更多的工業産品,中國交換,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成為中歐貿易的主要産品。到麥卡利先生通路中國時,棉紡機不如中國好,這已經造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

其次,中國的社會管理優于歐洲。該制度允許窮人當選公職,整個社會相對公平。當時,歐洲社會還是一個高貴的世襲制度,我們覺得科技制度不好,但比歐洲好。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國已經完全觸動了歐洲的思想圈。當時,歐洲采用了宗教年,從聖經的舊約來看,全人類都是諾亞方舟的後裔。中國曆史時期被傳教士翻譯成歐洲後,他們發現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聖經無法與中國大冢水處理的曆史記錄相媲美。後來,法國傳教士、天文學家宋俊榮寫了一本《中國天文學史》,通過考察中國古代書籍中記載的日食和月食,證明了中國曆史年代的真實性。讀完這本書後,伏爾泰開始認為,如果中國的曆史歲月是真的,那麼歐洲的宗教年代就是假的,這在當時相當于一顆"政治原子彈",伏爾泰反對教會對歲月的态度。

基督教在中國最早的記錄可以找到,大約在唐朝時期,當時國王教堂被引入中國。中國以前沒有基督教,但在漢代人民的生活已經很好,說明世界并不是全是神的子民,可以說中國的存在打消了普世的基督教叙事。

還有,沒有神,人能活下來嗎?歐洲人發現孔子不是神仙,而是凡人,"疲憊如喪親之犬",十二國不準進入,但他的思想可以告訴世俗社會人如何變得仁慈,離開神後,人如何成為公義的紳士,即仁慈、公義、禮貌、智慧、信仰。這表明,人們在離開神之後,仍然可以有一些道德上的基本限制,進而達到理想的"仁愛"狀态。這些思想為歐洲擺脫中世紀教會的束縛提供了意識形态武器。是以,18世紀歐洲對中國的接受,是由于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信仰的方法和對象的差異造成的,中國為歐洲提供了走出"中世紀城堡"的思想資源和社會榜樣。

這一方面表明,18世紀歐洲對中國思想的接受是基于自身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從現代性的角度來了解。說18世紀的"中國熱"就是"于書炎"并不全面,18世紀的中國是歐洲的典範,這是曆史事實,被西方誠信學者所承認。長期以來,談到中西關系,一些人一直對19世紀的中西關系有所了解,這種關系并不全面。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資訊圖:人們參觀長沙的嶽麓書院。中國通訊社記者賈天勇

中國通訊社記者:在西方輿論領域,中國似乎一直是"兩個中國",中國文化史上輝煌,他們欽佩,但一直在博物館裡睡覺;您如何了解曆史中國與當代中國之間的聯系?

張錫平:總的來說,西方和中國之間确實存在認知差異,因為中華文明是唯一延伸到今天并活着的文明。

西方漢學家也可能對中國古代文明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西方單一民族民族國家看中國時,會發現中國是一個"變相的民族國家"。因為自漢代以來,中國一直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費曉彤先生稱之為"多民族融合"。中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國家,在人類曆史上,在許多民族融合的漫長曆史程序中,沒有這種類型的國家。中國不是漢族中國,而是許多少數民族和漢族人創造的偉大文明。"内外長城是故鄉",中華民族比較特殊,而中國的曆史延續到當代中國,曆史上的中國活在我們的心中。

共産黨上台後的中國仍然與曆史上的中國聯系在一起。例如,中國共産黨最核心的理論之一是,嶽麓書院在牌匾上是"現實主義的",源自《中國書》。儒家思想倡導和諧與差異已成為當今中國外交的基本準則,此外還有文明互學、共同創業、共建、共享等理念。曆史上的中國文明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執政的中國共産黨的重要智慧源泉。曆史上的中國和當代的中國是同一個中國,當代中國的民族制度與其他國家不同,但她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國家,而是在自己的曆史背景下的發達國家。

中華文明延續至今,因為她不斷學習,适應外在文明。佛教文明來自印度,印度影響了漢語的語言,我們講的是"世界"、"現在"、"過去"和"未來",首先是佛教語言。基督教文明到來後也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在"西方逐漸學習東方"中,中國人知道地球是圓的,而不是"天上的地方"。北京建國門古天文台的所有天文儀器都是由中國傳教士為我們建造的。平面幾何是由利瑪窦帶來的。應該說,中華文明對外來文明始終保持着包容和學習的态度,這滋養了自己的文明,使其不斷走向現代化。

即使在19世紀,當西方殖民中國時,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也取得了進展。正如馬克思所說,"無論英國犯下了多少罪行,它所引起的革命畢竟是曆史的無意識工具。"在這個曲折的過程中,中國還是向西方文明學習,取得了進步,走出了農業社會。

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加入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中國重返世界體系,在文明交流中給中西方都帶來了巨大利益。全世界也取得了進步,但中國的進步太快了,西方并沒有想到,這個古老的文明在短短40年左右就實作了工業化,創造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奇迹。百年的貧困和軟弱,讓被壓抑的中國現代性以40年的速度爆發。

文明互鑒:伏爾泰為何将書房命名為“孔廟”?

資訊圖:外國青年演奏中國民間音樂,體驗中國文化的魅力。中國通訊社記者 張宇

中國新聞社記者:中國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們應該如何向世界解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

張錫平:必須重申,曆史上的中國和當代中國是同一個中國,現在是從中國的曆史演變和發展而來的,是當代中國的曆史和文化的血液,是在每一個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國傳統文化在文明的長河曆史中積累了大量的智慧,這也為處理當今世界的各種沖突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我們可以提煉出來,為當代人類文明做出更多的貢獻。

1789年,法國在其《人權宣言》中寫下了"為所欲為,勿對他人動手",作為其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則和人類倫理的黃金法則。中國古代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自然法則,不是人的集中制,而是以工業革命為代表的西方現代文明征服自然。中國古代思想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當今人類社會提供了良好的規劃。正如孟子提出的"人民是寶貴的,社會是第二,紳士是輕"的理念,也為我們重視今天的人民,提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

時至今日,中華文明已經走出了一條與文明和平共處的道路:協和萬邦,讓這個文明得以繼續延伸。世界文明相遇于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想,這是正常的。我們尊重所有文明和不同的意識形态,各個國家都應該尊重我們的文明和意識形态,以便共同生活。如果世界上隻有一種文明,隻有一種意識形态,那将是多麼無聊啊!

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葉子,也不可能有統一的文明,人類應該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樣性,就像尊重自然和生物的多樣性一樣。文明的互相學習,應該是世界文明相處的途徑,是中華文明能為當今世界提供的最佳解決方案。(完整)

張西平,北京以外華文大學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所首席專家,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國際漢語研究主編,原國際儒聯副會長,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享受政府特殊補貼。長期以現代西方文化為主,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以中國西部史研究和中國基督教史為主要研究領域,目前從事中西文化交流史、早期西方漢學研究和海外傳播中國文化的研究。發表專著10餘篇,在學術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00餘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