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通讯社,北京,6月17日,发行:独家|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什么将研究命名为"孔寺"?

张锡平,首席专家,中国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北京

中国通讯社记者 安英召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张锡平.我要给你一张照片

中国与西方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的过程持续了数千年。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引发了一百年的"中国热",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甚至将他的研究命名为"孔寺",并将其命名为"孔寺",这表明中国思想和文化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欧之间最重要的共同文化遗产,是1500年至1800年间的三百年文化交流,这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珍贵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前副会长张喜平在接受中国通讯社《东西方问题》专访时表示,文明的相互学习应该是世界文明相处的途径, 这是中华文明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

采访实录总结如下:

中国新闻社记者:你把西方对中国的理解分为"游华人、传教士汉语和专业汉学"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分裂?

张锡平:中西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从汉代张魏"凿"到西部地区,中欧都有物质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传到了欧洲。但中国在欧洲的书面历史,也来自中国人的旅行。元门时期,以马可波罗、博朗为代表的商人或传教士来到中国,开启了游华学习的舞台,首次描绘了遥远的东方。

当时,马可波罗的游记写成"赤丹",而不是"中国"。在哥伦布地理的伟大发现之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群传教士通过葡萄牙经印度洋来到中国,总部设在澳门。他们进入中国,以"儒家"的形式与中国识字的人打交道,开辟了传教汉语研究的重要阶段,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1814年,法国在法国科学院设立了"汉语,意满族语言文学讲座",将中国研究纳入其正式的东方研究专业体系,第一任教授雷穆沙和他的弟子朱利安开始了专业汉学的阶段。这样,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历史已经近400年,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信息:参观者参观以利玛窦为主题的展览。作者:黄耀辉,中国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记者: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的西方传播引发了百年的"中国热",这也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自18世纪末以来,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一些持"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学者试图解构甚至否认这段历史。你觉得怎么样?

张锡平:中欧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如果从古典著作中相互接触和翻译,应该起源于耶稣会士传入中国。在此期间,西方圣经和一些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中国经典开始被大规模翻译成拉丁语,法语和葡萄牙语,并从法语转换为各种欧洲语言。

自16世纪以来,中国与欧洲的互动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500-1800年是一个阶段,历史的分界线是1793年马加利尼访华,这是中西互学300多年,形成了中国的"西向东学习"和18世纪西学中国的"中国热"。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之后,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当时欧洲殖民,入侵和入侵中国。19世纪欧洲伟大之后,欧洲学者很少谈论18世纪前中欧相互学习的时期,但诚实的学者承认这一阶段,并用大量书籍证明这段历史是无法抹去的。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信息图:孔子的故乡山东省曲阜市。摄影:梁伟

中国新闻社记者:欧洲启蒙运动的全过程与中国的思想文化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伏尔泰将他的研究命名为"孔寺",笔名"孔庙大主持",而康多斯则将中国视为"停滞不前的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

张锡平:启蒙运动的主流是支持中国的,包括法国伏尔泰、狄德罗、德国的莱布尼茨和沃尔夫。当然,整个启蒙运动也有不同的声音,比如孟德斯鸠、卢梭、康多斯对中国的批评相对较多。

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如《哲学辞典》《习惯理论》都有实实在在的讨论,其对中国的接受和赞美是事实。作为现代西方思想的领袖和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倡导者,伏尔泰为什么会接受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呢?

首先,康谦鼎盛时期,中国社会比当时还处在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富裕,经济社会发展不如中国。在《银都》一书中,美国学者冈德·弗兰克(Gund Frank)指出,自15世纪欧中接触以来,在墨西哥开采的大部分白银都流向了中国。由于中国的货币符号是白银,利差高于欧洲,而且由于欧洲没有更多的工业产品,中国交换,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成为中欧贸易的主要产品。到麦卡利先生访问中国时,棉纺机不如中国好,这已经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其次,中国的社会管理优于欧洲。该制度允许穷人当选公职,整个社会相对公平。当时,欧洲社会还是一个高贵的世袭制度,我们觉得科技制度不好,但比欧洲好。

此外,儒家思想在中国已经完全触动了欧洲的思想圈。当时,欧洲采用了宗教年,从圣经的旧约来看,全人类都是诺亚方舟的后裔。中国历史时期被传教士翻译成欧洲后,他们发现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圣经无法与中国大冢水处理的历史记录相媲美。后来,法国传教士、天文学家宋俊荣写了一本《中国天文学史》,通过考察中国古代书籍中记载的日食和月食,证明了中国历史年代的真实性。读完这本书后,伏尔泰开始认为,如果中国的历史岁月是真的,那么欧洲的宗教年代就是假的,这在当时相当于一颗"政治原子弹",伏尔泰反对教会对岁月的态度。

基督教在中国最早的记录可以找到,大约在唐朝时期,当时国王教堂被引入中国。中国以前没有基督教,但在汉代人民的生活已经很好,说明世界并不是全是神的子民,可以说中国的存在打消了普世的基督教叙事。

还有,没有神,人能活下来吗?欧洲人发现孔子不是神仙,而是凡人,"疲惫如丧亲之犬",十二国不准进入,但他的思想可以告诉世俗社会人如何变得仁慈,离开神后,人如何成为公义的绅士,即仁慈、公义、礼貌、智慧、信仰。这表明,人们在离开神之后,仍然可以有一些道德上的基本约束,从而达到理想的"仁爱"状态。这些思想为欧洲摆脱中世纪教会的束缚提供了意识形态武器。因此,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接受,是由于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信仰的方法和对象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为欧洲提供了走出"中世纪城堡"的思想资源和社会榜样。

这一方面表明,18世纪欧洲对中国思想的接受是基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理解。说18世纪的"中国热"就是"于书炎"并不全面,18世纪的中国是欧洲的典范,这是历史事实,被西方诚信学者所承认。长期以来,谈到中西关系,一些人一直对19世纪的中西关系有所了解,这种关系并不全面。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信息图:人们参观长沙的岳麓书院。中国通讯社记者贾天勇

中国通讯社记者:在西方舆论领域,中国似乎一直是"两个中国",中国文化史上辉煌,他们钦佩,但一直在博物馆里睡觉;您如何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联系?

张锡平:总的来说,西方和中国之间确实存在认知差异,因为中华文明是唯一延伸到今天并活着的文明。

西方汉学家也可能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不同的解读,比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西方单一民族民族国家看中国时,会发现中国是一个"变相的民族国家"。因为自汉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费晓彤先生称之为"多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许多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没有这种类型的国家。中国不是汉族中国,而是许多少数民族和汉族人创造的伟大文明。"内外长城是故乡",中华民族比较特殊,而中国的历史延续到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中国活在我们的心中。

共产党上台后的中国仍然与历史上的中国联系在一起。例如,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理论之一是,岳麓书院在牌匾上是"现实主义的",源自《中国书》。儒家思想倡导和谐与差异已成为当今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此外还有文明互学、共同创业、共建、共享等理念。历史上的中国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智慧源泉。历史上的中国和当代的中国是同一个中国,当代中国的民族制度与其他国家不同,但她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国家,而是在自己的历史背景下的发达国家。

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因为她不断学习,适应外在文明。佛教文明来自印度,印度影响了汉语的语言,我们讲的是"世界"、"现在"、"过去"和"未来",首先是佛教语言。基督教文明到来后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在"西方逐渐学习东方"中,中国人知道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天上的地方"。北京建国门古天文台的所有天文仪器都是由中国传教士为我们建造的。平面几何是由利玛窦带来的。应该说,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始终保持着包容和学习的态度,这滋养了自己的文明,使其不断走向现代化。

即使在19世纪,当西方殖民中国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进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英国犯下了多少罪行,它所引起的革命毕竟是历史的无意识工具。"在这个曲折的过程中,中国还是向西方文明学习,取得了进步,走出了农业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加入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国重返世界体系,在文明交流中给中西方都带来了巨大利益。全世界也取得了进步,但中国的进步太快了,西方并没有想到,这个古老的文明在短短40年左右就实现了工业化,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奇迹。百年的贫困和软弱,让被压抑的中国现代性以40年的速度爆发。

文明互鉴:伏尔泰为何将书房命名为“孔庙”?

信息图:外国青年演奏中国民间音乐,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国通讯社记者 张宇

中国新闻社记者: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应该如何向世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张锡平:必须重申,历史上的中国和当代中国是同一个中国,现在是从中国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而来的,是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血液,是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文明的长河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智慧,这也为处理当今世界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提炼出来,为当代人类文明做出更多的贡献。

1789年,法国在其《人权宣言》中写下了"为所欲为,勿对他人动手",作为其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和人类伦理的黄金法则。中国古代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自然法则,不是人的集中制,而是以工业革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文明征服自然。中国古代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规划。正如孟子提出的"人民是宝贵的,社会是第二,绅士是轻"的理念,也为我们重视今天的人民,提出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

时至今日,中华文明已经走出了一条与文明和平共处的道路:协和万邦,让这个文明得以继续延伸。世界文明相遇于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思想,这是正常的。我们尊重所有文明和不同的意识形态,各个国家都应该尊重我们的文明和意识形态,以便共同生活。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文明,只有一种意识形态,那将是多么无聊啊!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文明,人类应该尊重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就像尊重自然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明的相互学习,应该是世界文明相处的途径,是中华文明能为当今世界提供的最佳解决方案。(完整)

张西平,北京以外华文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所首席专家,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语研究主编,原国际儒联副会长,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补贴。长期以现代西方文化为主,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以中国西部史研究和中国基督教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目前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早期西方汉学研究和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研究。发表专著10余篇,在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