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千年前,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现在没有人知道

法国大哲学家伏尔泰有一句流传极广的名言:

“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之所以流行,是有着天生的流传基因的,就像切·格瓦拉一样,在这个并不完美的时代,是极具煽动力的。但实际上,这样的话说起来很有快感,却并不能解决问题。

不妨来看看北宋初年的一个故事。

一千年前,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现在没有人知道

提起赵普,在历史上的名气算不上顶级,但关于他的一句话非常经典,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怎么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就不多讨论了,客栈今天要说的,是他的“偏执”。

有一次,赵普发现了一个人才,就写了一份奏折,递给了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一看,这不就是那谁谁谁吗,我知道这个人,要说能力是不错,但你说的这个职位他还不是很合适。赵匡胤也算得上一代明君,尤其是刚建国不久,不能太驳了大臣的积极性,于是就给这个人安排了个不错的职位,当然比赵普推荐的职位还差一些。

赵普一看,不对呀,这个职位不是我写的,皇上是不是看错了?赵普向来严谨,就又写了封奏折,重新交给了赵匡胤。

赵匡胤一看,也愣了,这个老赵是不是有健忘症啊?昨天不是刚给他答复了吗?怎么又来一次?但赵匡胤对赵普向来很敬重,没有追究他的失察,只是把奏折又给他退了回去。

赵普回来一看,驴脾气也上来了,怎么回事啊?我说的话就这么不算数吗?不行,我得再跟他说说。于是,赵普又第三次上交了那一份奏折。

这次,赵匡胤火了,老赵你什么意思啊?看我好欺负是怎么的?一气之下,把奏折撕成碎片,狠狠地扔在地上,转身走了。

这回赵普倒没生气,回家又写了一份,第二天又来了。

再说赵匡胤,第二天一上朝,见到赵普手里还有奏折,二话不说,转身就走。

一千年前,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现在没有人知道

遇到这样的事儿,稍微有点自尊心的人都会知难而退,但赵普不管这些,一看赵匡胤走了,也跟着去了。

赵匡胤回到后宫,还没等喘口气,回头一看赵普正站在门口呢,双手捧着奏折,高高地举在头顶上。赵匡胤终于忍不住了,叫道:“那个人我就是不用,看你能把我怎么样!”

赵普仍然举着奏折,说:“选拔人才是国家的事,应该从国家的角度考虑,陛下怎么能凭借自己的好恶做出判断呢?”

赵匡胤实在是没办法了,不得不答应了赵普的要求,要不然就没个头儿了。

看完这个故事,不由得让人感叹,这赵普也真够执着的,半部《论语》啃一辈子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干得出来!

不过在佩服老赵的执着的同时,我们似乎也应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说话的权利和说话的效果。

在宋朝立国后,赵匡胤曾立下祖训:“有宋一朝不杀大臣。”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尽管给我提意见,我绝不会像以前的皇帝那样杀人止谏。听听,是不是跟伏尔泰那句名言有点相似?

不过,跟伏尔泰的名言一样,还有个细节赵匡胤没有说出来,就是:你们有提意见的权利,但采不采纳的权利在我。

一千年前,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现在没有人知道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要是我提了正确的意见,可您全当耳旁风,那我说了还有什么用?我的这个权利还有什么意义?

显然,赵普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你既然给了我这个权利,那我就要把它变成真正的权利,我的话不光要说出来,还要达到它的效果。

所以,赵普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再不行就追到你家门口,非要让你同意我说的话不可!虽然有些极端,但效果显著。可以相信,赵匡胤以后再碰上这种事,一定会好好掂量掂量奏折上到底说的什么话,而不是一目十行的看完就算。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伏尔泰的名言解决不了的。

其实,比伏尔泰的名言更值得借鉴的,还有一个例子,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郑国。

有一天,郑国的大夫然明来向宰相子产告密,说有很多人聚集在乡校,议论朝政,抨击官员,连大人您都被骂得一无是处,我实在听不下去了,大人赶紧去把乡校封起来吧,要是让老百姓天天在那儿议论,迟早会出大乱子。

子产微微一笑,说,这正是我想要的。

一千年前,他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胜利,现在没有人知道

然明一愣,心想,大人是不是吃错药了?别人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他竟然还笑得出来?

子产解释说:我们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现在让他们去乡校把他们的不满都说出来,不好过让他们憋在肚子里吗?就像治理洪水一样,你老想着堵住它们,迟早它们会加倍地报复你,所以一定要给它们一个出口,把它们慢慢地放出去。这所乡校就是这个出口,老百姓把心里的不满在这儿都发泄出来了,自然就不会再闹事了。

可以说,这位子产兄真正做到了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伏尔泰要是早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人物,肯定会来中国取取经。不过咱这位子产兄比伏尔泰更高明,我不只要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还要从善如流,积极采纳你提出的建议。当时子产每天都派手下去乡校卧底,记下老百姓有什么不满,然后一一解决,结果没多长时间,就没人再去乡校发牢骚了。

“我虽然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听起来多么民主,多么动听,可要是只有说话的权利,却得不到说话的效果,那这样的权利又有什么用?

一千年前,赵普用一种偏执狂的方式赢得了说话的效果,一千年后的我们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