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作者:哲思學意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人對性的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去魅力的過程中,對性的嚴肅讨論變得越來越必要。

王曉波說:性在中國生活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享受性愛的态度和外國人也不例外。在這方面,沒有必要假裝成鬼魂。

既然它很重要,讨論它是很自然的。

嚴肅的文學無法避免它,社會學和人類學應該研究它,藝術電影應該表達它;

但是,社會應該在這方面加以限制,是以問題不再是性環境,而是知識環境。

對"色情"的審查

李銀河的約翰·格農(John Gegnon)的《性社會學》(Sexual Sociology)第17章《性環境》(Sexual Environment)聚焦于美國對含有性内容的作品審查制度的變化,進而成為書中最引人入勝的章節之一。

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對"色情"的審查最為嚴格,受到打擊的不僅僅是真正的色情制品。

以作家為例,不僅海明威、雷馬克的作品都被禁止,就連最"道家"的列夫·托爾斯泰也在禁書名單上。

在1920年代,美國的禁書名單不僅包括Joaois的Ulysses,Lawrence的Woman in Love等,還包括Labres的阿拉伯之夜和Remack的"No War on the West Line"。

巧合的是,我碰巧有一本國内出版的《西線不戰》,也是一個欄目,而且這個節日是趕不上來的。

我相信,這種相似性不僅僅是有趣的。

以前,當我們談到國産書籍時,影視内容過于敏感,總是歸因于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社會制度,如果把1930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進行比較,很容易找到新的線索。

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對色情制品的審查一直在上升。

一方面,對性作品的絕望壓制,另一方面,嚴肅的文學中立主題不斷湧現,其結果就是從聯邦到州和市政府釋出了一長串的禁書清單。

受苦的不僅僅是作家,甚至聖經和莎士比亞的戲劇也隻能通過經文與青少年見面。

聖經掏出《雅歌》,莎士比亞掏出所謂淫穢内容,結果就是孩子們根本聽不懂。

當然,受到限制的不僅僅是書籍和雜志,還有無法逃避審查的電影。

賣淫、長期性行為、裸體、毒品、混血、性病、分娩和嘲笑神職人員在電影中是被禁止的。

二是"壞"書、雜志造成少年犯罪?

當時,嚴格的審查制度有其理論,即所有關于性的公開積極(不可譴責)讨論都可能導緻性活動的擴散,因為性知識是性行為的先兆。

這意味着性沖動是強大的,并且在受到刺激時會自動表達。

與此相輔相成的是另一種理論:性是危險的,人是軟弱的,必須用控制來保護人。這種觀點與目前對文學作品保持嚴格控制的觀點非常相似。

在我國,有人認為青少年的性犯罪與書籍和錄像帶有關,有些父母報告說他們的孩子閱讀有關性的書籍和雜志,這影響了他們的學習。

是以,它主張嚴格限制含有色情内容的書籍和視訊。

但在我看來,這樣的想法有些令人困惑,因為它們是由缺乏科學訓練的人提出的。

例如,1920年代的美國理論。

從科學上講,我們隻能承認,這是一個必須被驗證為真實的假設,而且它是最糟糕的假設,不能被如此清楚地定義,以至于它不能被設計用于測試。

我在媒體上看到過關于有多少犯有性犯罪的年輕人讀過"壞"書或黃色視訊的統計資料,但這是錯誤的。

事實上,有效的論點應該是指出有多少讀過"壞"書籍和雜誌的年輕人犯了罪。

在機率論中,這是兩種不同的反機率,沒有确定的關系,彼此之間也無可替代。

至于父母說他們的孩子閱讀與性有關的書籍和雜志,這會影響學習,它實際上呈現出一種因果模型 - 閱讀某些書籍和雜志 - 影響學習。

第三,蒸泡菜可以解決性問題

有經驗的社會學家會同意,建立一個可靠的因果模型是非常困難的。

在上述家長投訴的情況下,首先要證明孩子先讀某些書和雜志,然後學習成績才下降:其次,要證明沒有影響孩子閱讀某本書的因素,也影響孩子的學習,我知道有影響這兩件事的因素, 即孩子的性成熟度。

是以,上述父母的投訴是沒有道理的。

今天的孩子營養充足,性成熟,對性知識的需求比他們的父母更大。

據我所知,這是引起廣泛關注的原因之一。如果父母隻給他們面包和泡菜,就會解決問題(讓他們的性成熟來得更晚)。

以上讨論是為了說明,公衆從常識的角度得出的關于色情對青少年的腐蝕作用的結論與專家的結論不同,如果不是專家,專家就不會稱他們為專家。

當然,人們對所謂色情制品的犯罪,不僅是為了腐蝕年輕人,也是為了腐蝕社會。

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1960年代的丹麥實驗,其中色情制品(真正的色情制品)于1967年開放,色情照片于1969年開放,使色情制品可供生産和出售給十六歲以上的公民。

這個實驗産生了兩個重要的結果:首先,丹麥人在禁令開始時隻買了一些色情作品,然後沒有買或很少買,是以經過幾年的禁令,所有的性商店都從哥本哈根的社群消失了,現在隻在兩個小地區經營,僅靠遊客生存。

作者總結道:"人們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性隻是其中之一,色情隻是小一面之一。很少有人将性視為他們的主要生活興趣,将色情視為他們的主要生活興趣更是罕見。"

丹麥實驗的第二個主要發現是,性産業的開放對某些類型的犯罪産生了重大影響。

猥亵兒童的發生率下降了80%,性虐待的發生率也大幅度下降。猥亵暴力犯罪(強奸、猥亵)也有所下降。其他罪行的數量沒有改變。

這個例子表明,色情作品的開放減少了而不是增加了性犯罪,作者引用這個例子并不是在鼓吹任何東西,而是陳述存在這樣的事情。

中國人不必假裝成鬼魂

本書的作者給出了美國色情作品開放性的時間表,列在這裡供參考:

在四十年代之前:禁止任何女性裸體或任何引起此類聯想的東西,包括連衣裙或的暗示 ;四十年代:色情雜志上的裸體女性背影;五十年代:乳房的輪廓;和六十年代:乳頭女人的陰道出現在花花公子雜志上;20世紀70年代:男主角出現在Viva和Flower Girl雜志上,女性的陰道出現在Attic和花花公子雜志上,每當雜志走得更遠時,考官就大喊災難即将來臨;

于是這些人陷入了那個喊着"狼來了"的孩子的窘境。

改革開放之初,于華軒夫婦和安吉爾先生來到中國,拜訪了一批中國老一輩作家。

天使遇見時間:為什麼你的中文作品中沒有文字?性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國一位年長的作家回答說:我們對這個中國人不感興趣!

這當然是對外國惡魔的謊言,實際情況遠非如此,但外國惡魔不吃秘籍,并問道:你們中國有很多孩子,這是什麼?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這些孩子不是你捏鼻子和惡心的忍耐造成的。

當然,我們可以回答:我們隻是像苦藥一樣做!

但這樣說就是承認我們都是僞君子。

其實,性也是中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們對享受性愛的态度和外國人沒有什麼不同。在這方面,沒有必要假裝成鬼魂。

嚴肅的文學無法避免它,社會學和人類學要研究它,藝術電影要展示它;

五、把高水準讀者當成16歲的孩子

《性社會學》一書描述了1920年代美國如何裁定不淫穢:檢察官從書中的大部分内容中摘錄了一段話,讀給陪審員聽,然後對他們說:"你想讓你的孩子讀這本書嗎?"

結果,海明威、勞倫斯和喬伊斯被禁賽。

我不知道我們國家有沒有像海明威這樣的偉大作家,但我知道,如果他這樣做了,他一定為出版他的作品的難度而煩惱。

海明威能寫出一本讓公訴人滿意的書嗎?不。

我自己就是一名作家。任何作者的書都會被賣給他無法控制的人。

如果一個嚴肅的作家寫關于性的文章,雖然其意圖不是聳人聽聞、粗俗,而是追求生命的真谛,無法阻止這本書落入男孩的手中,起到手淫前性喚起的作用。

是以社會對作家的判斷是,因為有這樣的男孩,你的書不能出來。

是不是太錯了?

但我不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比他更錯。

事實上,社會要求每一個嚴肅而專業的作家都把他的讀者當成十六歲的男孩,而這些男孩似乎仍然是那種不想進步,準備學壞的男孩。

我自己就是讀者,不迷茫,需要讀專業書籍,喜歡讀嚴肅的文學書籍,但市面上隻有六十二個故事的《十天談》,"金瓶美"一節,被屠殺了708下備注。

還有一些關于性心理學社會學的書籍,為了禮貌起見,這些書籍來自任何地方。

前幾天買了一本Foco的《性史》,根本看不懂,現在又想辦法找英文版看看。

這種情況對我傷害很大,說我是高水準讀者并不謙虛,但書評把我當成十六歲的孩子。

這種事情的背後隐含着一種邏輯,那就是我國的出版業一定是低而不高,一本書是不能制作的,不依賴于它會有大量的藝術鑒賞力或專業知識的讀者,這本書應該對他們有利;

這取決于社會上是否存在沒有品味或專業知識的讀者,這本書對他們不可能有害。

對我來說,圖書審查不是一種人格環境,而是一種知識環境,對其他知識分子來說也是一樣。

這在《性社會學》中沒有提到,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聰明的美國人,如海明威,都留在了歐洲,然後希特勒把知識分子送回了美國,于是美國有了科學的發展,人文主義的時代。

如果希特勒沒有在歐洲焚書和殺死猶大,我會說美國和歐洲仍然是一個肮髒的國家。

我不敢說國内人才的衰落是書刊雜志檢查的結果,但如果美國現在把希特勒淘汰出去,我們國内人才肯定會更多。

如果市面上有我需要的書,可能不利于一些淘氣少年的成長,有利于年輕人成長的書也不适合我們。

微型類推薦

01 20位哲學家的人生政策

普通人學習哲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從哲學中獲得靈感,然後與自己的生活經曆相比對,不斷思考、懷疑、反思。為了組織成自己的理念,想方設法處理各種問題。

這門哲學課程将重點介紹生活中的孤獨、愛與恨、生與死、困惑、欲望等20個"大問題",每個"大問題"分為5個講座,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裡士多德、叔本華、尼采、加缪、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代和現代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自己的人生政策。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02 2000年跨越哲學史的104門智慧課程

本課程不追求"效率",不是把教科書上的哲學介紹直接抛給你,而是把難懂的思路仔細地"磨"成生動的故事和易講的,用一整年,通過104門課程,讓你對哲學的悠久曆史和哲學的本質有一點了解。

演講者将分析20部經典哲學作品的精髓,如存在與時間,理想國家,冥想書和飲酒。它涵蓋了古希臘和羅馬哲學,早期現代西歐哲學,德國古典哲學,存在主義和後現代主義。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03 100多部文藝作品的哲學與啟蒙

在每門課程的開始,主持人從電影,小說或音樂開始,從生動的情感體驗和見解開始,然後上升到哲學問題和反思,使觀衆更容易打開哲學思考的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外,還蘊含着一種生活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内涵,不束縛于自我,多了解他人,了解外界。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王小波:當我們談論性時,沒必要裝神弄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