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藝術耕耘使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編輯/藝術耕耘使

文案/藝術耕耘使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這是一個充滿了傳說和古人情懷的古老而又神秘的名字。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提到樓蘭的詩歌有八十四首之多,而這些詩歌大多都是以"破樓蘭"或"斬樓蘭"為主題的。

這就讓人很是好奇,樓蘭究竟有何能耐,讓古人對其恨之入骨,甚至“不破樓蘭誓不還”?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之始

當我們踏入樓蘭的遺迹,感受着那片荒涼而寂寥的土地時,仿佛時光倒流。

我們置身于曆史的長河之中,樓蘭的故事如同一幅古老的畫卷,細膩而富有邏輯性地描繪着人類文明的興衰榮辱。

它以一座城郭之國的身份,默默承載着絲綢之路南北兩路的分界線,成為商旅往來的必經之地,然而樓蘭卻注定要面對匈奴的威脅和壓迫,成為咽喉要道上的一根刺。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要了解樓蘭的故事,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絲綢之路。

在絲綢之路開辟之前,中原地區對樓蘭這個地方一無所知,絲綢之路的誕生将中原與樓蘭連接配接在一起,為兩地的接觸創造了機會。

“絲路”是從長安出發,經甘肅和新疆,再經中亞和西亞,最後通向地中海的一條貿易路線。

這條路連接配接着東方,西方,中東,開啟了最初的全球化紀元,而中國的絲綢也正是通過這條“絲路”,才能将其輸往羅馬,并成為一種貴族服裝的象征。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但絲綢之路的開辟并非一蹴而就,早在商代時期,中國與其他地區已經有過接觸,如考古發現的商代墓葬中的青銅器就證明了這一點。

此外馬車也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舶來品,馬車傳入中國的路線與後來的絲綢之路高度吻合。

是以古代人并沒有絲綢之路的概念,他們的商路往來更像是接力一般,逐漸傳遞到羅馬,而羅馬也将本國的特産傳到中國。

盡管那個時候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一場如此偉大的商業活動。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是随着“絲綢之路”的開通而退出曆史舞台的,司馬遷《史記》中将樓蘭描寫為“一城一地,四萬餘人”,是“西域36國之一”。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之争

樓蘭這個小國雖然不想和漢朝作對,但因為匈奴的原因,樓蘭卻成了他們喉嚨裡的一顆釘子。

樓蘭地處絲路與絲路的交界處,所有的商隊都要從樓蘭經過,才能得到補給。

樓蘭與漢王朝沒有任何仇怨,連漢王朝在哪都不知道,隻是樓蘭王朝被匈奴牽制,成了絲路要道上的絆腳石。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匈奴人和中原人之間的沖突由來已久,從春秋戰國時代開始,秦國一直在和匈奴交戰,并且修築長城來抵禦他們。

秦國一統中原,直到漢武帝時期,匈奴人始終是西北的霸主,漢武帝深知匈奴人的危險,決定展現自己的力量,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漢武帝為探明匈奴的情況,派特使張骞到西域去。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對于張骞來說,他的出使道路并不平坦,他出兵不多久,就被匈奴俘虜了,還好單于對張骞頗為欣賞,沒有殺他,隻是将他關了起來。

張骞被關在匈奴十年,直到他從匈奴的内戰中逃出來,雖然張骞未能拉攏到同盟,但他出人意料地打開了一條新的商道,使得漢王朝和西域諸國的貿易得以恢複。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的成長,就是在這段時間,樓蘭隻是一個小國,和其他商隊做生意,就能保證國力的強盛。

然而樓蘭卻成為“絲路”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匈奴的侵略,商人們在路上被匈奴搶劫,甚至使臣都被殺害,樓蘭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隻能聽從匈奴的指令。

漢武帝不能忍受樓蘭的侵略和威脅,于公元前一〇八年,派遣七百騎兵,向其宣戰,要求其歸順漢,樓蘭雖有投誠之意,但那不過是他們對樓蘭的一種回應罷了。

匈奴又一次對樓蘭發動了進攻,樓蘭國王無奈之下,隻好向匈奴、漢朝投降,還把自己的兩個兒子一人送到了匈奴,一人送到了大漢,以求和解。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如此一來,樓蘭就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甯,但是一〇四年,匈奴人又向樓蘭發起進攻,逼迫樓蘭暗中阻撓李廣利的軍隊出兵攻打大宛國。

李廣利是漢朝的一名悍将,他看不慣樓蘭王暗中使壞,就把他擒到了長安,交給了漢朝皇帝。

樓蘭的所作所為,讓漢武帝很是惱火,但樓蘭王也很憋屈,身為一個小國,他也是逼不得已才做出這樣的決定。

樓蘭王再三懇求,漢武帝顧及樓蘭與匈奴、漢朝交界之地,終于決定放其一馬,放其歸國。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但樓蘭王剛回來沒多久就駕崩了,這就成了繼承人的問題,因為匈奴人靠近樓蘭,是以他們很快就把王儲當成了人質,帶到了樓蘭。

在匈奴的支援鼓動下,樓蘭王儲不甘心于漢朝的統治,不斷地幹涉漢朝的政局。

可就在這時候,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登基,霍光試圖說服漢昭帝,讓他答應出兵樓蘭,但是漢昭帝和漢武帝完全不同,他不肯動武,是以霍光隻能自己行動。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歸順

不得已之下,霍光找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傅介子,帶着三十六人,朝着樓蘭進發。

雖然以三十六人的力量,想要攻打樓蘭,還差得遠,但是傅介子不得不用他的智慧。傅介子到了樓蘭之後,便以大漢特使的身份,前來對樓蘭王進行封賞。

新上任的樓蘭王猶豫不決,傅介子卻找到了一個機會,他對樓蘭王說,如果你不接受賞賜,那麼意味着你不願意向大漢稱臣,樓蘭王明白這個機會的重要性。

他接受了賞賜,并承諾效忠于大漢。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傅介子的聰明才智使樓蘭免于戰火,成為大漢的附庸國。

樓蘭不再是中原人心中的敵人,而是漢朝的盟友,但樓蘭的命運卻并沒有是以改變。漢朝滅亡後,樓蘭在五胡亂華的時期受到了重創,最終徹底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後記

而樓蘭的故事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創作熱情,他們以樓蘭為主題創作了許多詩詞。

這些詩句承載了對樓蘭的感情,如王昌齡的"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李白的"願将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辛棄疾的"且挂空齋作琴伴,未須攜去斬樓蘭"。

這些詩句流傳至今,使樓蘭成為了中國文化中一顆永不磨滅的明珠。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如今樓蘭并非隻是一段悲壯的曆史,如今當我們踏足樓蘭的遺址,目睹那片廢墟中的殘垣斷壁時,感受到了古代人民的悲傷和渴望。

樓蘭的美麗與悲壯,成為了當代文化創作的源泉,小說、詩歌、音樂等藝術作品中頻繁出現着樓蘭的身影。

它成為了一種情感的象征,一種對于古代小國命運的關注和思考。

在樓蘭的遺址上,我們看到了曆史的滄桑與傳承,它讓我們深思弱小國家的命運和處境,反思大國與小國之間的關系和平衡。

樓蘭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古老的曆史,更是對于人性的思考和對于人類命運的警示,它讓我們明白,小國或許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但他們的存在和付出值得我們的關注和尊重。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一個名字,一個永不磨滅的記憶,它以它獨特的曆史地位和情感意義,讓我們不斷追憶過去,思考現在,展望未來,無論時光如何變遷,樓蘭的故事将永遠存在于人們的心中。

在這片荒涼而神秘的土地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國的悲劇和無奈,樓蘭的命運雖然注定了它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但它所承載的曆史和情感價值将永遠流傳下去。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當我們注視着樓蘭的遺迹,仿佛聽到了那些古代樓蘭人的呼喊聲,他們曾經生活在這片廣袤而荒涼的土地上,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榮而奮鬥,為了守護自身而付出一切。

可命運的捉弄讓他們成為了兩國之間的犧牲品,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樓蘭的命運,如同一個悲劇,深深觸動着我們的心靈。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不論是破樓蘭、斬樓蘭,還是向往樓蘭的美麗,這個古老而神秘的名字将永遠在我們心中追尋。

樓蘭的故事,如同一曲古老的旋律,在曆史的長河中回響,讓我們一起沉浸在這個神秘國度的傳說中,感受那段輝煌歲月與沉痛離别,讓樓蘭在我們的文字中永遠生動。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樓蘭,一座古老的城池,承載着絲綢之路的輝煌,見證着曆史的變遷,樓蘭的傳說永遠銘刻在心中,傳承下去,直到世界的盡頭。

樓蘭究竟做了什麼,竟讓古人憎恨至此,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