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惢客創業日記》2020.03.01-15(周日)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二)

《惢客創業日記》2020.03.01-15(周日)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二)

  今天,開始回歸正題,分享關于疫情的解決方案。為了能夠更全面、更有條理的把我的想法分享出來,我打算從輿論管控、物資管控、慈善管控和疫情管控四個方面來展開思考,當然,也少不了分享惢客産品的産品原型,不管解決方案的水準高低,至少希望能起到一個抛磚引玉的作用,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對惢客的産品認知再上一個台階。

  好了,接下來就開始分享第一個角度的思考。

  一、輿論管控。

  說到輿論管控,不得不談的一個話題就是謠言了,說來也奇怪,每逢遇到大的事件,總會有層出不窮的謠言傳來傳去,本來,國家和老百姓面對疫情負擔已經夠重的了,而謠言的添亂不僅僅是火上澆油,甚至還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比如:哄搶物資、哄擡物價等等。有時候,面對謠言,我們雖然不堪其擾,但卻又無能為力,是以,一些文人墨客就有了“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與其說是在表揚、誇贊少數人的智者,不如說是沒上當的人事後的對上當後的人的一種嘲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謠言的問題。

  因為,在一本社會心理學的著作《烏合之衆》中,描述了這樣一句話:“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抛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這句話說明了社會大衆的兩個心理問題:自我安全感和群體歸屬感,也就是一種“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利益和成見心态。

  比如疫情期間有一篇報道說研究發現“雙黃蓮”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結果,報道一出,當天晚上,各個藥店和電商平台的“雙黃蓮”都被搶購一空。這就是典型的“自我安全感和群體歸屬感”帶來的智商下降問題。因為,仔細想想就會發現,人家并沒有說喝了這個可以預防,而是如果感染了可能會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感染,就不需要喝這個,如果感染了,直接送醫院了,由醫院治療,買這個也沒啥用。是以,不管感染還是沒感染,都沒啥用。然而,這次搶購卻造成了“沒有用的人把藥品囤在家裡,如果醫院急需這樣的藥品,卻找不到”的情況。要說,能做出這種事的人,多數應該算是經濟條件不錯的人,當然,智商應該也挺高吧,可為什麼到了這個時候就變得智商低下了呢?仔細想想,不是智商問題,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謠言安慰劑”,有些人願意相信謠言,明知是謠言,但卻願意相信,因為,主要是為了尋找安全感,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另一種是“謠言變異體”,也就是謠言傳着傳着就變了味,傳着傳着就變成了“雙黃蓮”能預防“新冠病毒”了,說實話,這種情況還是挺可怕的。第三種情況是“謠言=社交貨币”,雖然我知道雙黃蓮不一定會預防,但我買“雙黃蓮”的目的是為了表達我對家庭的親人和孩子關心的态度。雖然,我可能也懷疑這是一條謠言,但是,這條謠言可以增加我的社交貨币。

  其實,當有了一定的社會心理分析後,我們也就好對症下藥了。那麼如果把這些情況總結為一個症狀應該是什麼呢?就是“相信能力低下”,如何提高相信能力呢?就是惢客證明誠信理念中的“求證”。有了這個方法論,就比較容易通過産品角度給出解決方案了。是以,在輿論管控方面,我從三個角度給出自己的思考,我稱之為惢客的三闆斧,分别為溯源、監管和辟謠。

  第一闆斧:溯源。

  雖然我們現在的媒體傳播管道非常的發達,由其是基于“六度空間理論”的社交傳播,但是,謠言卻仍能大行其道,仿佛謠言也跟病毒似的屢禁不止,在這次疫情中,面對各種對疫情謠言的困擾,我們的媒體采用的方法很值得稱贊,一是樹立了一個口碑榜樣“鐘南山院士說”,一提到鐘南山說的話,大家都很安心。但是,沒過多久,披着“鐘南山院士”馬甲的标題黨們又開始傳播各種各樣的謠言了。由此可以看出,80%的謠言都很難找到謠言的源頭,如果想治理謠言,必須從源頭入手,也就是找到謠言的始作俑者。

  在惢客有三個方面來解決溯源問題:

  1、一人一生一賬戶機制。

  在惢客注冊的每一位使用者都是實名使用者,而且是一人一生一賬戶,這一點類似于網絡身份證。在惢客不會出現像其他網際網路平台那樣,一個人可以通過多個手機号申請多個賬戶,之是以采用這種方式,就是惢客要追求的不是讓一億人一次用惢客,而是讓一個人一生用惢客。這種機制可以確定追溯到謠言釋出者的本人,而且,也會讓每個人在發表言論時,提前考慮一下自己所承擔的後果。

  2、自媒體的原創生态。

  惢客自媒體版塊的定位就是一個原創自媒體的生态,口号就是“上惢客,找作者”,因為,在惢客中發表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等級類型,如:作品、原創、改編和轉載等多種形式,而且,還可以直接聯系到作者,而不是通過複制粘貼的方式篡改别人的原創。寫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如果人家就是把别人的東西或道聽途說的東西變成自己的原創怎麼辦?這也沒關系,因為,當你打開文章或作品後,就可以看到一個維權台,這裡有第三方的舉報、維權生态,而“惢客驗證”功能會儲存為證據。比如你想舉報,這裡有該作者所在地的文化監管部門的舉報入口,如果想維權,這裡邊有第三方的律師事務所幫你打官司,如果是謠言,那就更跑不掉了。因為是寫疫情,是以,就不展開了。

  3、惢客聊天的社交溯源平台。

  也是一個溯源的聊天平台,這樣就有效的控制了謠言在社交領域的傳播管道。如果說自媒體屬于陣地戰的話,那麼,惢客聊天就屬于遊擊戰,一個是防守,一個是進攻,隻有攻守兼備才能更有效的扼制謠言的傳播。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如果聊天都能溯源了,那誰還敢在上面聊天呀。其實,凡事都有其兩面性,如果能給社交原創帶來紅利的話,我想使用者還是會買單的。您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聊天社交中,有多少經典的曆史聊天記錄都被清理掉了,如何能讓這些精華沉澱并使之成為一種新的媒體,也許會給内容社交帶來更大的原創紅利。關于這點,在惢客中被稱之為“群媒體”,而群媒體的重磅武器就是由貼标簽功能産生的社交貨币,惢客衡量一個人的靠譜程度的計量機關就是社交貨币,當然,惢客具體要搭建一個什麼樣的基于靠譜的社交聊天生态,由于是在寫疫情,就不展開分享了。

  總之,溯源不但解決的是謠言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可以給原創和版權帶來更多的紅利。我們可以想想,為什麼我們的原創作品特别少?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抄襲的論文和作品?主要原因有三個:

  (1)、不知道誰是作者。

  很多大學生在寫論文的時候,主要還是在網上查來查去,但是所能查到的參考資料多數都是二手的,甚至是三手拼湊的資料,别說找到作者,就是想知道作者是誰都很難。但是,在寫論文時卻有一個要求,所引用的部分必須注明論文的出處,這就讓人犯了難。是以,“上惢客,找作者”則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2)、聯系不上作者。

  為什麼要聯系作者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原因一,版權許可問題

  你摘抄和轉載人家的原創作品,正常情況下是需要作者允許或授權的。然而,如何找到作者卻成了一件麻煩事兒。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聯系作者呢?相信這方面的新聞我們都看過不少,某草根明星在某某晚會上未經授權演唱或改編了原創的歌,不出名還沒事兒,結果紅遍了大江南北,人家原創就站出來要告你了。可你是草根的時候想聯系上原創是多麼的不容易呀!記得歌手李健在《歌手》節目中煥發了音樂生涯的第二春。讓歌迷們尊敬的不僅是他清泉般的嗓音,還有他對音樂的敬畏之心。在《歌手》上他翻唱的每一首歌都會竭盡所能的尋找原創作者,比如這首《父親寫的散文詩》,他聯系到了原創許飛,想為這次的翻唱付版權費,然而,他最大的感慨就是找原創作者太難了,甚至找人的精力和費用支出超過了所付的版權費,不得不說,這種現象也反應出目前原創和版權領域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探索空間。

  另外,在我的創業日記中,由其是喜馬拉雅FM的有聲日記,我的背景音樂使用了《遇見》這首鋼琴曲,其實,我也很想找到這首鋼琴曲的原創作者,如果價格合理,我會交一些版權費,但是,聯系不上作者呀,甚至都不知道作者是誰。沒辦法,隻能在某音樂平台買個短期的VIP,下載下傳下來使用了。我想,本應該作者獲得的原創紅利,卻便宜了音樂平台。其實,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事情,并不是大家都不去尊重版權,而是,根本聯系不上原創版權的作者。而惢客的自媒體版塊就是切入的這個領域,凡是在惢客看到的文章和作品,都是可以直接找到作者,是以,就有了“上惢客,找作者”的口号。

  原因二、與作者交流探讨。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感受,當看到一篇精彩的文章和作品後,一瞬間産生了共鳴,仿佛找到了知音,非常想關注作者的更多情況,甚至還想跟他合作或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但現實是想與作者交流太難了。一般情況下都去搜尋碎片資訊,比如:找他的百科,找他的聊天号或者找他的微網誌或媒體号,然而,各個平台之間的互相競争、壁壘限制又讓你很難找到聯系上作者的溝通管道。看過我日記的朋友知道,我在一年前也曾試圖找《創業時代》的作者付瑤老師,但是,還是要通過拼智商、拼人脈的高成本方式來實作。其實這是一個雙向的紅利,一方面有想法的人想找作者,而另一方面作者也想找一些有想法的人,然而,兩個人的思想共鳴卻很難在現實的實體世界中産生交際。

  比如,一個明星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個粉絲,而一個草根粉絲即使提供的内容對明星本人幫助很大,也很難把資訊傳遞給明星本人。對于明星來說,有時也希望粉絲能夠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和靈感,但是,由于一些網絡噴子、鍵盤俠或表情黨的幹擾,使得這些有價值的資訊都被埋沒在成千上萬個垃圾資訊的海洋中。導緻明星及助理每天根本顧不過來看這成千上萬的留言。如果誰都能發私信,那麼明星的私信就會泛濫成災,想在巨大的資訊洪流中,撈出幾隻魚來,成本太高了,是以,不如直接放棄。

  這就是我們現在社會遇到的典型的“跨維社交難”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無論是明星大V還是粉絲草根,都深受其害。而惢客給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基于粉絲的一個信用生态。比如:你寫了一首歌或一個劇本,想與某明星或某導演合作,但在現實中,很難聯系到明星大咖。在惢客中,明星如果希望能收到一些有想法、建議、素材及合作,就可以開放他在惢客中的“蟲洞信箱”,而蟲洞信箱可以設定發信人的條件,比如:社交信用貨币超過100萬才可以發到明星的郵箱,這樣,就過濾掉了很多的垃圾資訊。如果你很有想法,但是,你的社交信用貨币達不到100萬的條件,那麼,你還可以通過其他社交信用貨币高的人推薦,那麼,推薦人的社交信用貨币也會累積到你的社交信用貨币上。即使沒有熟人,你也可以加入當地城市的明星粉絲群,然後,再經過本地群粉絲管理者的過濾與背書來實作與明星的跨維社交。

  此時,可能有想法的朋友會說,如果有人通過這個方法再發垃圾消息怎麼辦?沒關系,因為,明星有貼标簽的權力,被明星貼一個黑标簽,所有做信用背書的人都會扣掉大把的社交信用貨币,這就是惢客為跨維社交設計的誠信版的“六度空間社交理論”。

  當然,此時,又有人會對社交信用貨币生産質疑。别着急,這是一環套一環的分享。社交信用貨币是惢客證明誠信平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名額,也是惢客“貼标簽”機制的數字化展現,如果深入去分享,估計又要寫上個一萬字來,由于本篇日記分享的主題是疫情,等産品原型全部做出來之後,我再做詳細的分享吧。當然,我也會盡量在《惢客》草稿書的二次修訂中诠釋這個話題。

  原因三、原創或版權紅利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原創作品特别少,主要原因還是原創的紅利太小了,有些時候,并不是大家都不尊重原創,不想給原創付費和打賞,最主要的問題是這樣的平台太少了,即使找到這樣的平台,但還是很難找到作者。而另一方面,一個草根,想通過原創來去獲得紅利,更是難之又難。雖然某位草根歌手因自己創作的一首歌登上了某平台的排行榜,一時間,大街小巷都放着他的歌,甚至某些明星也翻唱着他的歌,可是他所獲得的原創紅利并不是這首歌本身帶來的,而是因這首歌間接的讓大家認識的臉龐和名氣,然後,通過一場場線下的賣唱和刷臉走秀來謀生計。不得不說,在版權紅利方面,是一種悲哀和諷刺。

  而惢客自媒體則把名氣變成附屬品,把作品和版權變成原創的主要紅利,把标簽作為一個人一生職業生涯的紅利,讓每一個标簽都是推銷員,把每一篇文章或作品都變成商品。在惢客自媒體中不會出現“不經過作者同意,禁止轉載!”的無力提示,而是直接有一個版權超市的連結,轉載我的文章付1元錢,使用我的歌曲進行商業活動需付多少錢等等,這是惢客與目前自媒體平台的差異化所在。當然,還有一個創新的共享分成機制,比如:你寫了一首歌,如果有人轉載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圈,有人選擇了打賞和付費,那麼,轉載的人也會獲得相應的分成。

  第二闆斧:監管。

  雖然,現在的網絡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新聞發言人”,在輿論自由的同時,也友善了謠言的傳播,由其一些社交管道,更是借着人情和信任的翅膀對社會造成較大的危害。目前,處理謠言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依照法律法規處罰,二是警告和教育,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多為事後處罰和補救,如何在事前把苗頭掐死?事後能警示社會大衆?這是惢客要考慮的解決方案。是以,惢客在四個方面給出輿論監管的解決方案。

  (1)、“信用标簽舉報”機制

  在惢客的每一篇文章或作品中都會有舉報功能,而且,舉報機制可以回報到比對的管理部門,比如:如果是版權問題,可以比對到當地文化監管部門,謠言問題,可以比對到當地謠言舉報平台或各地的網信辦等等,甚至還可以舉報到粉絲講理委員會等。當然,還有舉報标簽機制,不但對原創作者具有一定的信用影響,還會給予舉報者一定的标簽獎勵。目前,各大平台的舉報方式還是舉報到平台,由平台管理者來處理,這就出現了管理人員少,管理成本高,處理方法人為因素多,用人機處理誤删、誤判多等情況,當然,還有一些問題就是平台本身與某些“客大欺店”的VIP客戶屬于利益共同體,就比如之前我在全國最大的視訊平台投訴不雅視訊廣告的問題,不可能解決,因為,人家就是利益共同體,怎麼可能自己處罰自己呢?不過,您也可能會問,對于舉報,僅僅是一個個人信用标簽的獎勵,舉報意願是否不大?不如,我們再大膽的設想另一種解決方案,就是管理部門處理的罰款是否可以一分為二,讓舉報者也拿到一半的獎勵。總之,惢客平台要針對舉報可能出現的五種現象(如:舉報無回報、舉報無利益、舉報怕報複、舉報沒有用、舉報無溯源)進行設計和調整。

(2)、“第三方維權生态”機制

  這也是惢客與其他網際網路平台的差異所在,其他網際網路平台都想自己做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而惢客既不做裁判,也不做規則制定者,而是提供一個第三方的規則生态。維權機制也是被嵌入到原創文章和作品中的,而且惢客的維權并非隻是一個連結,而是一個維權領域的電商超市平台,比如,當你看到在惢客釋出的一篇文章、一首歌是抄襲你的,直接在文章的頂部就有一個維權入口,在維權入口中,惢客直接會為你儲存目前文章的快照作為維權的證據,然後,您可以像電商平台一樣,直接選擇第三方的維權機構(如:律師事務所、維權機構等)提供的維權服務,甚至還可以不出一分錢與第三方的維權機構協商維權所得的收益分成。

(3)、“面子教育”機制

  雖然大家對造謠者都非常痛恨,但是卻并沒有很好的招。因為,80%的謠言都是在法律與道德之間的灰色地帶,大多數屬于“法律夠不着,道德又管不了”的盲區,是以,打蛇要打七寸,我覺得這個七寸就是“面子”。聽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說罰錢都不管用,面子能值幾個錢?但此面子非彼面子。在惢客中有一個版塊,就是惢客教育,如果按正常思維了解,教育主要的使命就是告訴人們“應該”做什麼?而惢客教育還多了一個思維,就是教育人們“不應該”做什麼?另一個差異就是惢客教育不會講一些大的道理,而是用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案例來讓閱聽人者自己感悟。這些案例的來源就是惢客的“道歉警示台”。

  我們都知道,每天都有很多生活中的“道德擦邊球”事件,“制造和散播謠言”、“扶老人被訛詐”、“食品安全”、“偷拍、猥亵”等等事件,雖然,我們有很多的曝光和譴責手段,但這些事件不會因為社會的譴責而停止發生,我們應該尋找更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惢客的“道歉警示台”。

  你散播了謠言,不僅僅是拘留、罰款或警告教育就此了事,還要做“公益大使”,當一個“反面教材”,來宣傳和教育他人。是以,惢客需要你自拍一個“道歉視訊”,在惢客圈(類似朋友圈)讓身邊的親朋好友點贊,超過100個贊之後,你的信用備案才算真正的了結。因為惢客圈都是實名,且都是自己身邊靠譜的、打交道最頻繁的人,包括了你的七大姑、八大姨、同僚、朋友、同學和生意上的合作夥伴,是以,這一招也算是釜底抽薪吧。因為,一個人做了一件丢人的事,并不害怕在陌生人面前丢臉,恰恰相反,最怕的是在熟人面前丢臉,這可比罰錢要厲害的多,還要讓他們給你點贊,這樣做,既讓當事人有一種丢不起人的感覺,又可以警示和提醒身邊的100個人不要學他,後果很嚴重。這種宣傳和教育方式也是一種正能量的“六度空間社交理論”的诠釋。

  試想一下,一個開着寶馬車的中年人,撞了一位掃地的環衛工,不但不去扶老人,還用腳踢或用手扇老人的臉。為什麼敢這麼做?主要原因還是成本太低,踢幾腳、扇幾下臉最多就是賠個錢,關鍵是人家不差錢,賠個幾千元跟玩似的,此時,罰錢和教育對有錢人來說,反而給其作惡提供了友善之門,但造成的社會風氣是非常嚴重的。不但一個臭蟲壞了一鍋湯,還會引發更多的效仿。那怎麼辦呢?好說,面子來解決。讓他到他子女的學校班級去念道歉信,讓他在自己的惢客圈中發道歉視訊,讓他身邊100個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同僚、朋友、同學和生意上的合作夥伴為他點贊,這一招,估計比罰錢還要痛苦100倍,由其是讓他在自己的職場圈或生意圈道歉求點贊,所造成的經濟後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除了在惢客圈點贊,還會釋出在惢客教育欄目中,未來,在惢客道歉台上會有很多關于道歉的分類,也許在未來,學校的每周五下午會有一節社會課,就是組織學生到道歉台看别人做錯的事,或者未來,看道歉台也許會成為學生的一項了解社會、了解犯罪的家庭作業。希望他們能用自己的“以身示法、以行育德”的案例來教育更多的社會公衆,也算是為這個社會做的另一種公益吧。

  第三闆斧:辟謠。

  如果找不到謠言的源頭或謠言已經被傳播,那麼,這個時侯要做的事就是辟謠了。先看看目前辟謠的主要形式,首先,是管道辟謠,比如在主流網際網路媒體平台或成立專門的辟謠平台,如中國網際網路聯合辟謠平台等。其次是口碑辟謠,也就是由當事人或第三方大衆信任官來辟謠,比如,官方辟謠、當事人辟謠或者是這次疫情中,我們就樹立了一個大衆信任官“鐘南山”,雖然大衆對謠言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但隻要是鐘南山院士說的,就靠譜,這也是政府一次很成功的媒件公關。

  雖然,以上方式能夠起到一定效果,但是,用來對付謠言隻能是被動防守,而不是主動進攻。

  面對謠言帶來的種種現狀,惢客中的辟謠版塊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維權式辟謠。

  在惢客看到不實言論,不管是自媒體還是社交聊天,都可以溯源到原創,而第三方維權入口就在目前頁的功能菜單中,這就讓謠言無處遁形,不敢随意捏造事實。

  第二、求證式辟謠。

  這也是對謠言宣戰的一種主動進攻式的有效方式。為什麼“雙黃蓮事件”的辟謠跑不赢謠言,除了謠言在先,辟謠在後之外,缺少的就是一個認知求證平台,當群眾看到一條新聞事件後,第一個想法就是想知道事件的真假,而目前卻很少能找到一個專業的求證平台。大多數平台的辟謠版塊,雖然都有一個“謠言粉碎機”欄目,但隻是給這個謠言扣上了一個“謠言的紅章”,并沒有解釋或求證正确的事實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就是求證内容的缺失。就拿辨識一次性口罩真僞來講,版本有很多,有人說用口罩盛水看漏不漏,也有人說用火燒中間的夾層,看能不能點燃,還有人說看能不能吸碎紙屑,有的來自朋友分享,有的來自短視訊媒體,有的來自轉發的文章,到底該如何辨識?到底誰說的對?讓大家眼花缭亂,也不知該相信誰。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專業的求證平台。如果能有一個辟謠平台,讓更多的專業人士來舉證辟謠,比如:讓協和醫院的醫生們來參與,讓口罩品牌商來參與,甚至形成一個PK舉證機制,那麼,謠言就會不攻自破,而大衆又學習到了很多的鑒别知識,這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

  而且,在惢客的辟謠方式也已經不再是簡單粗暴的否定方式,以往都是你說我有問題,我辟謠說自己沒問題,但并不會提供有力的證明自己沒問題的證據。

  比如,某謠言說某明星離婚,馬上某明星微網誌辟謠說沒有離婚,純屬謠言,并追究其法律責任,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真的是離婚了。這就造成了謠言和辟謠的真假混淆,降低了辟謠的相信能力,甚至大家有時侯連辟謠都難辯真假,一時間竟然還出現一些李逵和李鬼颠倒認知的情況,不得不說,辟謠公信力的降低受到此因素的影響。

  再比如這次疫情期間,有一件新聞獲得了不少人的關注,當國家建立方艙醫院時,由于床與床之間沒有隔斷,就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和擔憂。雖然,官方表示不用擔心,但還是有很多人質疑,後來,當一位方艙醫院的病人“看書哥”成為網紅之後,方艙醫院的所有質疑全部被打消了,是呀,人家在方艙醫院的患者都這麼淡定,旁人瞎操什麼心呀!這就是一個用求證來辟謠的很成功的案例。

  聽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說了,難道誰質疑,我們都要通過求證的方式來辟謠,豈不是每天要忙着應付很多這樣的事嗎,而且,有些事,一旦求證還會涉入到隐私。不過,在惢客,還有一個謠言PK台,雙方有一個對賭,我辟謠也許不會放出證據,但誰敢來挑戰PK,結果會讓失敗的一方付出一定對賭的代價,如果沒人敢挑戰,自然謠言就不攻自破了。這不但增加了辟謠的曝光率,還增加了造謠者的成本,當然,最主要的是提供社會大衆的相信能力。

  第三、跨界式辟謠。

  解決謠言的一個最大問題是謠言的管道過于分散,也就是傳謠和辟謠不在一個平台上。也許社交聊天中有謠言,也許媒體号中有謠言,而你卻隻能在其他平台來辟謠,比如在你的微網誌上,這就使得你的辟謠效果大打折扣,也讓辟謠者面對謠言深感無力。試想一下,有誰看到一篇文章或觀點後,馬上去搜當事人的微網誌看看有沒有辟謠?而在惢客,則通過第三方的規則生态讓跨界式辟謠成為現實,因為,當所有平台加入到惢客的第三方規則生态中,你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個連結入口,當事人雖然删不掉你寫的文章(惢客生态以外),但是可以直接增加一個辟謠或求證的聲明入口。

  另外,這種無縫式跨界還可以應用到電商中。當你在電商平台買口罩時,很擔心會買到假口罩,但是你又不知道如何辨識真假口罩?有一次我在短視訊平台看到一個醫生分享的辨識真假一次性口罩的視訊,就是把口罩剪開,把裡邊一個用于過濾的布燒一下,如果能點着,就是假的,而且,還專門從市面上挑出三種常用的口罩做對比。先不說求證的真假,但是,目前我們遇到的很多平台都是這樣的問題,在電商中買口罩,在自媒體中看求證,而且,所謂的求證也隻是單方求證,如果能使各平台實作無縫對接,那麼,就實作了跨平台式的無限對接。雖然,目前惢客在産品原型中展現了自我生态的對接,但是在未來,一定會實作全網平台的第三方規則生态的植入和無縫銜接。

  這就是惢客針對輿論管控的三闆斧。也希望有一天,惢客的産品原型能真正成為每一位中國人手中的APP軟體,能為我們的國家和社會提供更多現象級的解決方案。針對輿論管控就寫到這裡,下一篇日記分享第二個方面:物資管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