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作者:微觀系列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今天新的資料出爐,說大陸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改開以後第一次常住人口集體出現負增長

常住人口的定義為:戶籍人口與居住在本地超過半年以上的非本地戶籍人口

下面是2022年和2021年的相比

深圳,減少了1.98萬人

北京,減少了4.3萬人

廣州,減少了7.65萬人

上海,減少了13.54萬人

“一線城市”,不吃香了嗎?這種齊刷刷的步入負增長的的情況,是否預示着新一輪人口結構洗牌的開始?

一線城市常住人口,為什麼會負增長?

有人說是因為疫情,打工者來不了了,之前大量的外來務工者,都選擇了在自己省内工作

還有因為疫情,造成了去年底的一波“超額死亡”,是以看起來常住人口才會負增長。

疫情确實會造成一波常住人口流失,但疫情并不是這一趨勢變化的主因

一線城市不再吃香的主因,恐怕是三個:

1,打工者的意識形态轉變

2,城市間的差距縮小

3,一線城市本身不歡迎那麼多人

這裡面打工者的意識形态轉變,是很重要的點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講的直白點就是:

過去的打工者,為家人

現在的打工者,為自己

21世紀初期,成百上千萬打工者湧入一線城市,這些人都抱着一個信念,大城市賺錢多,我要賺錢寄回老家,或供孩子讀書,或供家裡房子翻新。

上一代打工者,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家人

中國數億的進城打勞工,提供了巨大的廉價勞動力,他們是當年,能驅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基石

而且靠着他們,城市獲得了快速發展,富人的财富也獲得了快速積累。

因為有這麼一大批廉價勞動力的供應,企業會在城市加大投資,城市的政府會獲得更大稅收,稅收又再投入城市的教育和醫療

這會進一步拉開一線城市和其他地區的教育醫療差距,造成一線城市能吸引更多外來人口。

但那是上一代的事了,新一代打勞工的意識形态和價值觀念,和老一輩截然不同

老一輩打工為家人,新一輩打工為自己,年輕的打勞工分兩種:

一種是有了更多的自我追求

一種是進入了低欲望狀态

他們要麼是更在乎自我生活品質的提升,要麼是進入一種“躺平心态”,但無論是哪種,一線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都在“與日俱減”

一個核心原因是,大城市,并不對外來務工者“友好”,尤其是不對“底層打工者”友好。

而不友好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昂的生活成本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2022年中國城市平均工資,北上深占據前三,但注意這是平均工資,北上廣深的底層打工者,幾乎是不可能拿到這個工資的

但因為“北上廣深”存在大量一線企業,他們的一線高管工資都相當高,這就會拉高整個城市的平均工資

而底層打工者在一線城市的工資,可能也就在5000-7000這個位置

這個薪酬固然比老家要高,但别忘了一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房價

在一線城市打工租房,要麼選擇市區的老破小與人合租,要麼選擇郊區的房子。

選市區的老破小,居住條件差擁擠狹窄,選郊區的房子,每天花在通勤上的時間少則兩小時,多則四小時

并且因為房租成本可能吃掉工資的一半甚至更多,導緻其他娛樂性消費的大幅減少,更直接拉低了生活品質。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這對于價值觀與老一輩已然大不相同的年輕人來說,絕對是糟糕的體驗

我住這麼個破房子,或者是每天通勤來回四小時,還存不下來錢,除了上班和玩手機沒有其他娛樂活動。

那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那我留在大城市的意義又是什麼?

老一輩打工者,還能用“寄錢回家讓家裡人過得更好”,這種期望來讓自己堅持下去

而新一代打工者,則越來越難找到在大城市拼死拼活的理由

過高的生活成本,讓大城市吸引力不斷下降,自然會造成常住人口流失

而且這個流失正逐漸形成趨勢,一線城市留不住人,打工者會選擇離家近的省會城市或者二三線城市。

雖然二三線城市不如一線城市絢爛,可一線的絢爛也不屬于打工者啊,還不如生活在離家近的二三線城市來得舒坦。

與一線城市留不住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三線城市的“搶人大戰”,愈演愈烈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從長沙到合肥,從鄭州到太原,這些城市2022年雖然也遭到疫情放開後的沖擊,但常住人口的增量,是在不斷上升的

這些地方雖然工資可能不如一線,但生活成本也比一線低,而且生活節奏慢,在那裡生活工作的幸福度是要高于一線的

相比下來,對年輕打勞工來說,一線的優勢又在哪呢?

其實這裡面還有一個不太好明說的隐藏的意涵,就是一線城市,是越來越主動“控制打勞工口”的

雖然一線城市不太好明說“我不歡迎那麼多打勞工過來了”,但資料和行動卻是在證明這一點的

從2017年開始,北京的常住人口就持續負增長,6年累計減少11萬,2022年更減少4.3萬

而上海控制的更精妙,2013年上海超過2400萬人後,就幾乎停止了增長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2013年,上海常住人口2400萬

2022年,上海常住人口還是2400萬

整整十年,上海人口實作了精準把控,有一隻無形的手在精準控制上海的常住人口

你也不能說一線城市控制人口流入不對,畢竟超大城市帶來的管理成本和各項城市問題,都很難解決

另外,一線城市也會通過“優化常住人口結構”,騰籠換鳥,來實作流動人口的優質管控

講白了就是,一線城市越來越适合“優質人才”

如果你不是“優質人才”,那對不起,恐怕一線城市無法讓你感到幸福

對于底層打工者來說,要生活在一線城市,會越來越難

這麼多年來,深圳多次進行了高科技産業叢集的優質規劃

一線城市人口集體負增長,為什麼一線城市留不住人了?

這不是深圳第一次搞産業叢集優質規劃了,每一次一線城市的産業叢集規劃,都是對城市人口品質的一次“騰籠換鳥”

上述産業的優質人才,是深圳所需要的,也是深圳符合新時代定位的一種戰略性選擇

而過去那些舊産業,那些勞動密集型産業,就紛紛騰退與外遷到其他地方,跟着這些舊産業一起走的,就是那部分的底層打工者。

這些事情講起來是有些殘酷的,但你能說他不對嗎?優化産業結構,提升科技品質

變“勞動密集型産業”為“技術密集型産業”,是為了全國更好的均衡發展,而非将資源過度集中于一線城市。

大城市優化産業結構,不歡迎那麼多底層打工者了

而新打工者們也和老一輩在思想與價值觀上有着巨大不同

既然雙方都不再歡迎對方,喜歡對方,那麼一線城市人口越來越少,自然再正常不過

未來随着這一趨勢的進行,中國的發展也許會更均衡,吸引更多人湧入的省會及二線城市會開始加速發展

像武漢、長沙、成都、重慶等地的加速發展,都可能進一步縮小他們與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

畢竟對很多普通人來說,一二線城市間的生活配套設施差不了多少,但生活在二線城市的幸福感,卻是比一線城市更高的。

感謝各位的點贊,轉發和分享。

關注我,每天帶來不一樣的熱點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