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萬昆:水産界的“袁隆平”

天剛亮,在安靜的養殖工廠中的房間裡,有一個人影在一排魚塘的邊緣晃動。值班人員走上前:"這是金礦的頭,是以這麼早你就又看到了魚。"88歲的金萬坤總是第一個。

作為天津市水産新養殖場主任、農業農村部天津鯉魚遺傳育種中心主任、天津市淡水魚遺傳育種企業重點實驗室主任,金萬坤與魚類養殖有着終生的戀情,養魚已成為養魚的習慣。

"18天學習,擁有12項國家專利"

"袁隆平養活了13億人,金萬坤把魚當成了人們餐桌上家常便飯。金萬坤不同意将自己與袁隆平相提并論,但正如水産養殖業的每個人都知道的那樣,金萬坤值得這樣的評價。

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一直有一個人,金萬坤總是在魚塘邊等着。從事淡水魚遺傳育種技術研究、新品種創新、優良苗種推廣等工作,擁有12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年生産能力從4億尾到60億尾,金萬坤為魚癡迷,為我國發展水産育種奮鬥,增加種數, 鼓起漁民的口袋也豐富了人們的餐桌。

金萬昆:水産界的“袁隆平”

但誰能想到,被譽為"北方人工養殖魚類第一人"的金萬坤,竟然隻上了18天的掃盲課。

"我這輩子做過一件事,在魚塘邊研究魚。金萬坤說,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漁民家庭。一個老家庭蜷縮在一艘破舊的漁船上,漂入運河捕魚。

1955年,金萬坤當選為漁業學會會長,1956年成為河北省先進機關。在表彰會上,他獲得了物質獎勵——3000條魚苗。依托這3000尾魚苗,他建立了新的水産養殖場,1961年成功人工孵化成100多萬條魚苗,使北方擁有了第一個家庭養魚場。

金萬坤常說,他有三位老師,一位是"經典"老師,幾十年了,他爛字典裡也有幾個,不僅能讀寫,還能了解單詞的含義和句子的制作;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萬坤從全國引進淡水魚苗種、野生種、本土種等54種,建成了活的苗種資源庫,先後養殖了紅白長尾龍、藍花長尾、墨龍魚、烏克蘭鱗鱗鯉金鑫鯉、金鑫二号鯉、金蛞蝓、金蛞蝓、金蜈、蘆葦、 金鑫五餘10日獲全國準許,在全國推廣水産品新品種,讓很多養殖戶魚業豐富,也豐富了大衆餐桌。

有一次,聽着甯河苗莊鎮附近的養殖漁民,有幾位養殖戶水面300多畝,因為購買了劣質假苗,全部死在池塘後。金萬坤立即召開現場幹部會議決定,在這種情況下,魚苗供不應求,通過科學操作增加産量,将400多萬條優質魚苗送到這些養殖戶的池塘,讓養殖戶搬遷。還有一個早春季節,遭遇了南方的疫情災害,魚苗短缺,國家有關部門從北方調秧苗任務到金萬坤。

為了確定任務在孵化季節完成,70多歲的金萬坤穿上水褲,站在一個冰冷的生産池中,将催産素注射到親魚體内。本季,超過10億條魚苗被運往南方,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北方魚類南轉移"。

時至今日,金萬坤每次換上新的水生物種,仍然在養殖工廠中的房間裡吃飯和生活。金萬坤位于農場内,每年生産推廣新品種15個以上,優良年産推廣尾部30多億尾,遍布全國30個省區。

專注和耐心是關鍵

"養殖優質魚種,養殖者說養殖好,賣魚人說好賣,魚吃人說好吃。金萬坤的想法簡單明了,但堅持起來并不容易。

鲶魚是全國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市場對經濟魚的需求量最大,但它生長緩慢,産量低,養殖效率低,如何提高鲭魚的生長性能?金萬坤将目光投向了中國"四大名牌":方正宇、齊和、彭澤宇、魚池。他多次北上黑龍江,到河南、江西、飛雲南買魚苗,在建立養殖場養殖,養殖成異質銀蛞蝓等4個品種。

傳統理論認為,魚類遠距離雜交不能産生有生存能力的後代,金萬坤設計了數百組遠距離雜交組合進行試錯控制,結果證明,在一定條件下遠距離雜交,不僅能産生有生存能力強的後代,而且能培育出經濟穩定性極佳的新品種。

金鲶魚是以父親為本,以優質鯉魚為母,經過12年連續雜交試驗、擇優篩選,從上百組實驗組合中,選出了遺傳穩定的一種鲭魚新品種。其雜交優勢突出,肉比傳統鲭魚更細膩、更美味、營養價值更高、生長速度更快、飼料轉化率高、生産成本低、抗性強、不發病、繁殖良好,比普通鲭魚生長快2.1倍,那一年可形成1.5斤左右的商品魚,2年可達到3斤。

金萬昆:水産界的“袁隆平”

一個新物種需要十年或二十年的時間才能從親魚分布到成功的繁殖。數以萬計的檢測記錄、比對、觀察,要經過6代以上的篩選和栽培,還要定期更新,確定其種子品質不下降和優良的高産量。

鯉魚的成熟周期為3~4年,至少需要18年才能選好魚種,至少需要6代;

金萬坤常說:"無論是種莊稼還是養魚,沒有好的種子是絕對不可能的。元隆平雜交水稻解決了十多億人吃的問題,或者說,水田裡多吃的,食物越多越好,養魚也是一樣的。或者水池裡,養魚多一些就更好了。這是優秀品種的特殊價值,也是育種者所堅持的生命意義。

在60多年的時間裡,金萬坤宇成11個"國家級試行"水産新品種,12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而他研究發明的"粘性受精魚卵天然脫膠裝置"正是打破了魚苗現代化、批量生産的瓶頸。

時至今日,金萬坤依然堅持每天早上5點.m起床,去工廠中的房間看魚。

(記者 劉曦陳建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