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寒性胃痛宜食物品

宜食物品

    寒性胃痛宜食物品有。

生姜

    有溫胃散寒作用,可常用生姜3~5片,每日泡茶飲;或用生姜10~15克,同粳米100克煮成生姜粥食

用;也宜用生姜30~50克,同羊肉500~1 000克煨熟後加入調味品食用。

大蔥

    取蔥白5~10根,洗淨切碎,取糯米100克煮粥,煮沸後加入蔥白同煮至熟,趁熱早晚食用。蔥粥有健胃、暖胃、散胃寒、止胃寒疼痛的效果。若再加入3~5片生姜一同煮成蔥姜粥食用,亦頗适宜。

胡椒

    民間有一良方,即胡椒炖豬肚,是取白胡椒15克,置入洗淨的豬肚内一起炖熟食用,對胃寒性胃痛尤為适宜。《百草鏡》中還有一法,專治胃寒疼痛:大紅棗(去核)七個,每個内入白胡椒七粒,線紮好,飯鍋上蒸七次,共搗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溫開水送服,“服後痛止”。

荜撥

    既是一種芳香性調味品,又屬一味溫胃散寒的中藥。《養生食鑒》中載有“荜撥粥”一法:将荜撥2~4克,胡椒1~3克研為極細粉末,調入煮沸的粳米或糯米粥内,稍煮後即可趁熱食用。

桂皮

    又稱肉桂。每次用3克,研細末,溫開水送服,1日2次。或用《粥譜》中的“桂漿粥”:将肉桂末1~2克,調入紅糖糯米粥内服食,對胃寒疼痛尤為适宜。

丁香

    屬芳香調味品,有散胃寒作用,可用公丁香3克,配合橘皮3克,煎水代茶飲,适宜胃寒疼痛伴有胃寒呃逆者。

羊肉

    能暖胃補虛,可用羊肉500~1 000克,同蔥白30克,鮮生姜30克,一同煨至爛熟,最後加入細鹽五香調料,分次吃肉喝湯。對慢性胃寒疼痛之人頗為适宜。

狗肉

    性屬溫熱,适宜胃寒痛者秋冬之季食用。可仿《食醫心鏡》中的“狗肉粥”食法:鮮狗肉100~150克,洗淨後切成肉丁,細鹽少許,生姜6克,蔥白6克,粳米100克,同入沙鍋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花椒

    可用花椒粉5克,粳米或糯米50克,先以米加水如常法煮粥,将開時加入砂糖适量,蔥白3根,調入花椒粉,再以文火煮5~10分鐘,每日早晚兩次溫服。此法源于《食療本草》,對胃寒痛者尤為适宜。

小茴香

    患有慢性胃寒痛者,可用小茴香30克,加入細鹽5克,同炒至枯黃後,研為細末,備用。先以糯米或粳米50克,如常法煮粥,待稀粥将熟時,調入小茴香粉5克,再改為小火稍煮2~3分鐘,供每晚睡前溫熱食用。連用6晚為1療程,不愈再食用l療程。此為《本草綱目》中的方法,小茴香有祛寒止痛,理氣和胃之功,煮成小茴香粥,适宜寒性胃痛之人,頗為有效。

饴糖

    适宜胃脘寒痛之人,有緩解寒性胃痛效果。每次用饴糖1~2匙,溫開水化服。

鲢魚

    有暖胃作用,适宜寒性胃痛之人服食。《本草綱目》說它能“溫中益氣”。《随息居飲食譜》亦稱“暖胃補氣”。故可如常法烹食,且宜多加入些生姜與蔥白,其效更好。

鳟魚

    俗稱赤眼魚,南北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性屬溫熱。明·李時珍稱它“暖胃和中”,可如常法烹饪,且多加生姜、蔥白,以增強散寒止痛作用。

紫蘇

    性溫,味辛,有散外寒的作用。《本草綱目》中說:“行氣寬中,溫中止痛”,尤其是對受涼引起的胃寒冷痛,最為适宜。

赤砂糖

    俗稱紅糖,性溫暖胃。《醫林纂要》中說它能“暖胃補脾”,凡胃寒疼痛之人宜食之,若與生姜一同煎服,更為适宜。

荔枝

    性溫暖胃。《醫林纂要》中指出:“治胃脘寒痛”。民間有用荔枝肉5枚,煮酒1小杯,适宜胃寒痛,屢服有效。

番薯

    俗稱山芋。性平,味甘。《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能“補中暖胃”,《随息居飲食譜》也認為“煮食補脾胃,益氣力,禦風寒”。故胃寒疼痛者宜煮熟山芋趁熱食用。

葡萄

    性平,味甘酸,能補氣血,健脾胃。《本草再新》記載:“葡萄暖胃健脾”。《陸川本草》亦說“治胃痛”。是以,慢性胃炎之人屬中醫胃寒疼痛者,宜吃些葡萄幹或飲些葡萄酒。

砂仁

    性溫,味辛,有暖胃行氣作用。《藥性論》中曾說:“主冷氣腹痛,溫暖脾胃。”是以,凡是寒性胃痛,不思飲食者,食之尤宜。

白豆蔻

    性溫,味辛,具行氣、暖胃、消食、寬中的作用。《本草圖經》認為它“主胃冷”。《本草經疏》中還說:“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胃寒作痛者食之最宜。《赤水玄珠》有一法:“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9克,為末,酒送下。”

食茱萸

    性溫食品,有溫胃止痛作用。《千金·食治》曾說:“止痛下氣,去五髒中寒冷,溫中,諸冷實不消。”《食療本草》亦雲:“主心腹冷氣痛。”寒性胃痛者食之頗宜。

   此外,寒性胃痛之人還宜服食羊肚、牛肚、雀肉、雞肉、酒釀、桃子、橘子、櫻桃、楊梅、草豆蔻、荜澄茄等性溫暖胃散寒的食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