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項目計劃為什麼不可行?

你的項目計劃為什麼不可行?

文章來源于:項目管理評論

作者:郭緻星

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徒弟:在項目中,看到别人在加班熬夜,就能斷定這個項目工作量很大嗎?

師父:未必!很多的加班現象都是項目管理不當造成的。上司的工作計劃性很差,摸着石頭過河,還強加給項目團隊一個不切實際的工作計劃。問題是,你可以哄騙一個老實人來接受一個不合理的期限,但你不能逼迫他滿足該期限的要求。

徒弟:為什麼項目團隊不把問題提出來呢?

師父:項目團隊成員眼看着原定目标與計劃不可行,可誰都不敢出面得罪上司,把問題暴露出來,就這麼拖着、挺着。大家的做法不是按可行的去做,而是通過做來證明這種安排的不可行……因為如果你直接說不可行,上司不接受,還可能會給你貼上一個消極的标簽!

基于願望的計劃必将破産

上司希望團隊在預定時間内完成50個功能以滿足市場需求,盡管項目團隊清楚地知道完成30個功能才是更現實的做法。許多上司把壓力作為一種激勵技巧,讓員工滿負荷地工作似乎是他們最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許多公司計劃方面的能力很差,計劃常常不是基于能力,而是基于願望。一些行業文章中有關項目成功的光鮮故事使得上司堅信,隻要他的團隊足夠努力,就會非常卓越。通常,這種激勵的把戲最終導緻團隊不僅沒能提高績效,反而功能失調。

在基于願望的文化中,願望總是淩駕于評估之上,是以評估得再科學也不被認可。人們漠視超越極限和完全不合理的差别,随着時間推移,超越極限的計劃就成為不理性的、基于願望的計劃。自然,問題也就随之而來。

首先,計劃建立在期望大大超過能力的基礎上,項目團隊被迫接受。但是,他們并非發自内心認可,于是在後續工作中不是努力去實作這個目标,而是用行動來證明你的安排是錯的,進而表現出習得性無助。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把一隻狗關進一個籠子裡,隻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以難受的電擊。狗在籠子裡難以逃脫,隻能在籠子裡四處狂奔、哀嚎。

經過多次電擊後,他把籠門打開,當蜂鳴器再響時,狗不但沒有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哀嚎、渾身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塞利格曼把這種狀态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用以表示個體經曆了失敗和挫折後,面對問題時産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态和行為。

其次,如果目标不切實際,就必然忽視進度、成本、品質和功能等因素,然而,不能按時傳遞就會被認為是“績效”問題而不是計劃問題,進而導緻人們對團隊能力失去信心。當願望再次戰勝現實,人們不是把精力用來提高計劃制訂的能力,而是繼續下一輪的基于願望做目标。各方之間産生不信任,使得下一輪計劃工作時産生更有争議的想法。

最後,不可避免地,組織會嘗試通過産生問題的方法來修複問題。最常見的解決方法是引入大量管理表格和工具,然後導入很多名稱新奇的激勵方法。許多組織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以提高估計和計劃能力,卻無濟于事,因為他們缺乏解決這些問題的意志,也就是接受現實。

遺憾的是,這個破産過程一再上演。

一個常見的執行個體是裝修房子項目,很多人一開始定的目标是“多快好省”。過一段時間,這個目标根本就實作不了,怎麼辦呢?目标降一降——能盡快做完就好了。又過一段時間,項目已經延期,目标再降一降——隻要能做完就行。再過一段時間,項目已經拖了半年了,目标還得降一降——隻要能收場就行!

團隊功能失調,

消極文化螺旋式強化

基于願望的、不切實際的計劃安排,時常會導緻團隊功能失調并呈現螺旋式強化。

首先,“狼來了”和掩耳盜鈴從此相伴相生。在基于願望目标的情況下,項目團隊也并非沒有過錯。他們的做法經常比較低劣,盡管有時很難區分低劣的技能和強加的非現實主義。

加之,他們總是喊“狼來了”,結果導緻更低的信用度,這也是罪有應得。他們不停地說“不可能”,進而将自己置于不利境地。但這種消極态度也并非總是項目團隊的錯。如果有人不斷地讓你做不可能的事,你不斷地說“不”,于是你就被貼上消極的标簽,但那些人也必須佩戴上“不切實際”的辨別。

其次,會幹的往往搞不過會說的。項目團隊往往缺乏良好的談判技能。許多管理人員和商務人員擁有久經磨煉的談判技巧。項目團隊試着與這些技藝娴熟的談判專家溝通項目目标,結果往往是草草達成協定。人們總是将這句話挂在嘴邊——“我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但我會盡力。”實際上,隻盯着目标,而不關注實作這樣的目标有多困難,這就從一開始注定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自欺欺人的激勵方法。另外一個有關計劃的大問題是,計劃總是被當作“激勵”團隊的手段。一個經過認真估計進而判定周期是9個月的項目,有人也許會說:“給他們6個月的時間吧,這樣能激勵他們。”

這樣做的後果是導緻項目終會出現問題。而當公司中多個工作都受到影響并且團隊間合作消失時,這個問題會被放大數倍。最好的激勵是激發内部動力,而不是外部強加。不現實的安排強加給項目團隊,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會起到反作用。

最後,獎勵任勞任怨卻懲罰靈活應變。為了使現實滿足願望,上述所有的這些因素都緻使團隊在項目後期才開始做調整。自然,這種做法成本高、效率卻非常低。項目結束了,有人受到了獎勵,有人受到了懲罰。

那些沒提意見、隻是毫無怨言地執行的人,經常會因為他們的辛勤工作而最終獲得獎勵,所謂“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而那些在一開始就試圖反對不現實目标的人會被認為是“阻撓者”和不具備團隊合作的精神。獎勵錯誤的行為會導緻下一輪的不切實際。能力與期望的不平衡産生螺旋動态使得組織深陷功能失調的行為中。

一張懶得再看一眼的精美圖表

項目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上司和下屬關于工期的如下對話。

上司:“小張,你那項目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

下屬:“80天左右吧,王總。”

上司:“别跟我說‘左右’!準确一點,究竟多少天?”

下屬:“那就80天。”

上司:“80天太長了,給你50天吧。”

下屬:“50天實在太短了,王總。”

上司:“那就65天吧。别再讨價還價了,就這麼定了!”

下屬:“好吧。”

這是一種典型的工期談判場景。項目經理給出的80天時間工期是怎麼給出的呢?拍腦袋!發起人的50天又是怎麼來的呢?也是拍腦袋!最後的65天呢?還是拍腦袋!

其結果是,下屬的奉獻和上司的恩賜導緻了一個“精确”項目時間的誕生。這種時間限制會轉化為一個複雜的圖表(如網絡圖、甘特圖等)挂在會議室裡。然而,人們在項目過程中一般對它視而不見,因為沒有人再對這個美麗的圖表當回事。項目究竟什麼時候完工,取決于項目團隊的努力和某些外部的因素。

大學剛畢業、初入職場的下屬也許會如實回答項目的工期,因為他還比較單純(“單純”這個詞的意思,似乎現在也有點不單純)。但是上司有“經驗”,他就會先擠一擠水分——砍5天!

有了這次經曆,下屬開始總結經驗教訓,他“成長”了——下次多要5天!上級很快發現了問題,就會多砍幾天。自然,下屬就會增加寬裕度……于是,雙方開始了擠水分的遊戲,問題不出所料地越來越嚴重!

最後,上司心裡想:“為什麼我砍你?是因為你多報,我才砍你的。”下屬得到的結論是:“為什麼我多要?是因為你砍,我才多報的。”總之,大家都以受害者自居!實際上,這是很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在這種談判遊戲中,也許各方都沒有認真對待項目的時間問題,深層次原因可能是社會心理中的“信任缺失”。不得不說的是,每個人都難逃困境。

當然,這也讓人們得出了以下結論:不管你制訂出什麼樣的計劃,上司總是希望項目能更早完成。你隻會發現,上司對你提出來的每一個截止日期都不會認同,因為你的計劃總是離他們的期望值很遙遠。

問題的另一面也值得思考。項目的工作量并不會因為當事人之間的談判而減少,但是這種擠水分遊戲本身卻需要時間。

當互相之間失去了信任,一切問題就都來了。可見,實事求是、說真話是多麼重要!

跳一跳,夠得着

1968年,美國馬裡蘭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溫·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目标設定理論:當目标能夠達成、指向未來又富有挑戰性時才是最有效的,這就是洛克定律。

以籃球架為例,籃球運動能吸引那麼多人參與,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籃球架的高度設定合理。假如把籃球架設計得像兩層樓那樣高,就很難進球;反過來,要是籃球架隻有一個普通人那麼高,進球就太容易了。

正是因為籃球架有着一般人跳一跳就夠得着的高度,挑戰性跟合理性達到了完美平衡,才使籃球運動能如此吸引人。

洛克定律認為,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更不應該不切實際。“跳一跳,夠得着”才是最好的目标,就像一個像籃球架一樣,這樣才是最能激發人們積極性的。在項目中,隻有不斷給員工定出一個“籃球架”那麼高的目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需要項目管理資料合集的同學可留言

你的項目計劃為什麼不可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