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的项目计划为什么不可行?

你的项目计划为什么不可行?

文章来源于:项目管理评论

作者:郭致星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徒弟:在项目中,看到别人在加班熬夜,就能断定这个项目工作量很大吗?

师父:未必!很多的加班现象都是项目管理不当造成的。领导的工作计划性很差,摸着石头过河,还强加给项目团队一个不切实际的工作计划。问题是,你可以哄骗一个老实人来接受一个不合理的期限,但你不能逼迫他满足该期限的要求。

徒弟:为什么项目团队不把问题提出来呢?

师父:项目团队成员眼看着原定目标与计划不可行,可谁都不敢出面得罪领导,把问题暴露出来,就这么拖着、挺着。大家的做法不是按可行的去做,而是通过做来证明这种安排的不可行……因为如果你直接说不可行,领导不接受,还可能会给你贴上一个消极的标签!

基于愿望的计划必将破产

领导希望团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50个功能以满足市场需求,尽管项目团队清楚地知道完成30个功能才是更现实的做法。许多领导把压力作为一种激励技巧,让员工满负荷地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许多公司计划方面的能力很差,计划常常不是基于能力,而是基于愿望。一些行业文章中有关项目成功的光鲜故事使得领导坚信,只要他的团队足够努力,就会非常卓越。通常,这种激励的把戏最终导致团队不仅没能提高绩效,反而功能失调。

在基于愿望的文化中,愿望总是凌驾于评估之上,因此评估得再科学也不被认可。人们漠视超越极限和完全不合理的差别,随着时间推移,超越极限的计划就成为不理性的、基于愿望的计划。自然,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首先,计划建立在期望大大超过能力的基础上,项目团队被迫接受。但是,他们并非发自内心认可,于是在后续工作中不是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而是用行动来证明你的安排是错的,从而表现出习得性无助。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把一只狗关进一个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狗在笼子里难以逃脱,只能在笼子里四处狂奔、哀嚎。

经过多次电击后,他把笼门打开,当蜂鸣器再响时,狗不但没有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哀嚎、浑身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塞利格曼把这种状态称为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用以表示个体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其次,如果目标不切实际,就必然忽视进度、成本、质量和功能等因素,然而,不能按时交付就会被认为是“绩效”问题而不是计划问题,从而导致人们对团队能力失去信心。当愿望再次战胜现实,人们不是把精力用来提高计划制订的能力,而是继续下一轮的基于愿望做目标。各方之间产生不信任,使得下一轮计划工作时产生更有争议的想法。

最后,不可避免地,组织会尝试通过产生问题的方法来修复问题。最常见的解决方法是引入大量管理表格和工具,然后导入很多名称新奇的激励方法。许多组织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以提高估计和计划能力,却无济于事,因为他们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意志,也就是接受现实。

遗憾的是,这个破产过程一再上演。

一个常见的实例是装修房子项目,很多人一开始定的目标是“多快好省”。过一段时间,这个目标根本就实现不了,怎么办呢?目标降一降——能尽快做完就好了。又过一段时间,项目已经延期,目标再降一降——只要能做完就行。再过一段时间,项目已经拖了半年了,目标还得降一降——只要能收场就行!

团队功能失调,

消极文化螺旋式强化

基于愿望的、不切实际的计划安排,时常会导致团队功能失调并呈现螺旋式强化。

首先,“狼来了”和掩耳盗铃从此相伴相生。在基于愿望目标的情况下,项目团队也并非没有过错。他们的做法经常比较低劣,尽管有时很难区分低劣的技能和强加的非现实主义。

加之,他们总是喊“狼来了”,结果导致更低的信用度,这也是罪有应得。他们不停地说“不可能”,从而将自己置于不利境地。但这种消极态度也并非总是项目团队的错。如果有人不断地让你做不可能的事,你不断地说“不”,于是你就被贴上消极的标签,但那些人也必须佩戴上“不切实际”的标识。

其次,会干的往往搞不过会说的。项目团队往往缺乏良好的谈判技能。许多管理人员和商务人员拥有久经磨炼的谈判技巧。项目团队试着与这些技艺娴熟的谈判专家沟通项目目标,结果往往是草草达成协议。人们总是将这句话挂在嘴边——“我不知道是否能做到,但我会尽力。”实际上,只盯着目标,而不关注实现这样的目标有多困难,这就从一开始注定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自欺欺人的激励方法。另外一个有关计划的大问题是,计划总是被当作“激励”团队的手段。一个经过认真估计从而判定周期是9个月的项目,有人也许会说:“给他们6个月的时间吧,这样能激励他们。”

这样做的后果是导致项目终会出现问题。而当公司中多个工作都受到影响并且团队间合作消失时,这个问题会被放大数倍。最好的激励是激发内部动力,而不是外部强加。不现实的安排强加给项目团队,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最后,奖励任劳任怨却惩罚灵活应变。为了使现实满足愿望,上述所有的这些因素都致使团队在项目后期才开始做调整。自然,这种做法成本高、效率却非常低。项目结束了,有人受到了奖励,有人受到了惩罚。

那些没提意见、只是毫无怨言地执行的人,经常会因为他们的辛勤工作而最终获得奖励,所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而那些在一开始就试图反对不现实目标的人会被认为是“阻挠者”和不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奖励错误的行为会导致下一轮的不切实际。能力与期望的不平衡产生螺旋动态使得组织深陷功能失调的行为中。

一张懒得再看一眼的精美图表

项目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上司和下属关于工期的如下对话。

上司:“小张,你那项目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

下属:“80天左右吧,王总。”

上司:“别跟我说‘左右’!准确一点,究竟多少天?”

下属:“那就80天。”

上司:“80天太长了,给你50天吧。”

下属:“50天实在太短了,王总。”

上司:“那就65天吧。别再讨价还价了,就这么定了!”

下属:“好吧。”

这是一种典型的工期谈判场景。项目经理给出的80天时间工期是怎么给出的呢?拍脑袋!发起人的50天又是怎么来的呢?也是拍脑袋!最后的65天呢?还是拍脑袋!

其结果是,下属的奉献和上司的恩赐导致了一个“精确”项目时间的诞生。这种时间限制会转化为一个复杂的图表(如网络图、甘特图等)挂在会议室里。然而,人们在项目过程中一般对它视而不见,因为没有人再对这个美丽的图表当回事。项目究竟什么时候完工,取决于项目团队的努力和某些外部的因素。

大学刚毕业、初入职场的下属也许会如实回答项目的工期,因为他还比较单纯(“单纯”这个词的意思,似乎现在也有点不单纯)。但是上司有“经验”,他就会先挤一挤水分——砍5天!

有了这次经历,下属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他“成长”了——下次多要5天!上级很快发现了问题,就会多砍几天。自然,下属就会增加宽裕度……于是,双方开始了挤水分的游戏,问题不出所料地越来越严重!

最后,上司心里想:“为什么我砍你?是因为你多报,我才砍你的。”下属得到的结论是:“为什么我多要?是因为你砍,我才多报的。”总之,大家都以受害者自居!实际上,这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在这种谈判游戏中,也许各方都没有认真对待项目的时间问题,深层次原因可能是社会心理中的“信任缺失”。不得不说的是,每个人都难逃困境。

当然,这也让人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不管你制订出什么样的计划,领导总是希望项目能更早完成。你只会发现,领导对你提出来的每一个截止日期都不会认同,因为你的计划总是离他们的期望值很遥远。

问题的另一面也值得思考。项目的工作量并不会因为当事人之间的谈判而减少,但是这种挤水分游戏本身却需要时间。

当相互之间失去了信任,一切问题就都来了。可见,实事求是、说真话是多么重要!

跳一跳,够得着

1968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埃德温·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目标设置理论:当目标能够达成、指向未来又富有挑战性时才是最有效的,这就是洛克定律。

以篮球架为例,篮球运动能吸引那么多人参与,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篮球架的高度设置合理。假如把篮球架设计得像两层楼那样高,就很难进球;反过来,要是篮球架只有一个普通人那么高,进球就太容易了。

正是因为篮球架有着一般人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挑战性跟合理性达到了完美平衡,才使篮球运动能如此吸引人。

洛克定律认为,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更不应该不切实际。“跳一跳,够得着”才是最好的目标,就像一个像篮球架一样,这样才是最能激发人们积极性的。在项目中,只有不断给员工定出一个“篮球架”那么高的目标,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需要项目管理资料合集的同学可留言

你的项目计划为什么不可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