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作者:雅婷

有意思的是,由A24和Netflix合作推出,黃阿麗和史蒂文·元主演并擔任制片的《怒嗆人生》,雖然獲得了Metacritic專業影視媒體評價86,爛番茄新鮮度98%,豆瓣8.9的“海内外普遍好評”。可回顧不同好評對這部劇精彩之處的解析及贊歎,不同文化背景的媒體都給出了還較不相同的答案。

歐美的文化媒體認為,《怒嗆人生》在劇本結構和編劇手法方面都有精妙展現,其主題内涵主要關于階級、複仇、當代人壓抑的心靈困境和人性深處存在主義的問題。豆瓣和其他中文類文化媒體的評價,則主要贊歎劇中東亞人精神壓抑特點的刻畫,其中東亞人集體發瘋的情節設定,還寫出了很多人都能識别出的“東亞性心靈困境”。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一方面,這部劇從“憤怒”出發,的确是呼應了美國近幾年最顯著的一個社會議題,但進入《怒嗆人生》的觀衆還是能立馬察覺到這種“憤怒”和廣知社會議題間的差别。這部劇中的亞裔的确憤怒,但不同于近幾年女權和黑人社會運動的發展,這種憤怒實質上并不過于對外,甚至沒有特别強調美國亞裔群體憤怒,需要被看見,被承認,被解決,甚至是能進一步改變現實的訴求。

另一方面,(國内)東亞人看起來似乎都能瞬間領悟這種憤怒形态,是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相比怒火作為一種明确的社會議題信号被看見,更戳中觀衆的,是劇中的他們,靠怒火從時時刻刻自我監視狀态裡,逃脫出去的短暫自由。悲觀點說,這或許藏有對現實“無可救藥”的默契。樂觀點看,這種共鳴可能确實解壓,僅是想象和觀看從自己社會文化身份裡逃逸這個過程,就能提振人心。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在後者的了解緯度裡,提煉“東亞性”似乎很有必要。最明顯的,這部劇從導演編劇到主角配角的采用,都有“東亞”的選擇和設定。更深層次的,随着“東亞XX手牽手”等梗的傳播,在網際網路的語境裡,“東亞性”總會和父權制、女性剝削、家長制、文化壓抑和不善言辭表達等“負面”品質相結合。恰好,《怒嗆人生》中兩個主角的挫折來源,幾乎還原了每一個我們面熟的“槽點”。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簡單介紹《怒嗆人生》的話,這部劇劇情從承包商丹尼·周和企業家艾米·劉的路怒事件開始。兩個怒不可遏的人在經曆了一場追車别車大戰後,記下了彼此的車牌号,準備跨越至對方的真實生活裡對其進行報複。随着報複行動的更新和混亂的擴大,他們的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也被不斷推到台前。

相比正常的亞裔影視作品類型,《怒嗆人生》确實端出了很多不太正常的亞裔角色。以路怒事件的兩個主角為例,丹尼作為要把努力奮鬥為弟弟“兜底”,以及把爸媽接到美國的“一家之主”,不但沒有拼搏吃苦耐勞的精神,還以不靠譜的形象,頻頻坦誠了個人行事風格的糟糕之處,他不但不是可靠的“長兄”,還是親手毀了家人“未來”的元兇。艾米則是要顧全一家生計幸福問題的女企業家,在安撫全職老公和打拼事業之間轉圜。相比不斷出現并帶來問題的具體角色,艾米總是因壓力過大而失控,她人生裡最大的反派和敵人,更像是自己。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初來乍到》劇照

從亞裔影視作品的進化角度來看,《怒嗆人生》不再表現亞裔群體努力打拼實作美國夢的勵志人生,也不再反複用筷子和麻将來書寫傳統和現代的文化沖突,更不用在白人主創的作品如《初來乍到》,笑淚并存展現自己如何靠得體的調侃,慢慢融入美國中産社群有趣生活。用“東亞性”做字首标明這部劇集,似乎也結合了《瞬息全宇宙》大火在前,昭示此後的亞裔影視文化作品将更“真實”,也更“尖銳”更具有亞裔主體性。

很大程度上,這也是《怒嗆人生》在劇作上的明确優點。它從美國本土的憤怒和種族歧視等社會議題的期待中走來,此後劇情進展的每一步,又還能繞過關于(海内外語境都)“政治正确”的期待,給出其他有新意的可能。最終,它以看似沒交出什麼具體解決方案和回答的形式,在觀衆不同的認可和叫好裡,回答又釋放了一切。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在《怒嗆人生》劇集的前半段内容裡,我對這部劇的期待還是社會諷刺喜劇。

或許是因為丹尼在劇集開始後就說出了,“我真的受夠了(假裝)微笑”。加之艾米的日本老公總是要求他老婆平靜,艾米面對要收購自己生意的白人老闆,也願意用腹诽的方式壓抑個人被簡化成禅宗靈感的設定,以及整部劇前期從艾米到其他亞裔角色用力過猛的微笑……即便不用過多的旁白進行補充,其表演方式似乎就已經能直接點明,這群亞裔群體在适應其他文化規範時有多努力。如果有權力影響人财富生活的白人,對亞裔的印象來自“陰陽”、“禅宗”和“平靜”。階級跨越如住在大房子裡的艾米,和住在汽車旅館裡的周氏兄弟,則都要帶上主流預期裡的“亞裔面具”。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彈子球遊戲》

但《怒嗆人生》雖然帶出了上述的故事背景,卻沒有将沖突進一步外化,把沖突的焦點向亞裔群體和其他群體之間轉移,或者延《彈子球遊戲》表達和主題,講述亞裔群體遷徙移民的曆史困境和付出。

到了劇情中段,《怒嗆人生》的沖突沖突回到了各自的家庭裡,丹尼的法外狂徒表哥不斷施壓要把他逼入深淵,艾米的家庭、婆媳和友誼關系看起來都暗埋了很多雷點,似乎随時都可能被引爆。如果“精神(老中)東亞人”的核心很大來自按部就班,以标準社會期待過好自己的一生。相比喜劇,《怒嗆人生》的中段劇情,對我來說更像心理驚悚劇,無論是化名認識彼此生活裡的親友,還是不斷隐瞞個人秘密,又沖到對方重要場合大吵大鬧,幾乎每個橋段都能讓人壓力飙升。其戲劇化程度也通過這樣的設定展現出來,誰能想到“踏踏實實”,樸素能幹和維穩第一的東亞人,有這麼多辦法讓自己生活變得越來越麻煩?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而到了《怒嗆人生》的劇情後段,表面上的危機被主角們的“小聰明”和“可承受範圍”給突然叫停。他們以都頗有收獲的方式回到自己的生活,隻是表面的風平浪靜下,多少都還有點想掀起狂浪的心隐隐作祟。于是,在情節的進一步推動中,他們又意識到危機不可能真的被解決,那些摧毀自己人生的根本問題,或許還是要回到原生家庭、童年和已無法被改變的成長經驗裡。

于是,《怒嗆人生》在劇集最後出現了打着A24烙印,有點《瞬息全宇宙》基因的迷幻“靈魂互換情節”,在幾乎是瀕死的狀态裡,艾米和丹尼交換了各自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并對彼此處境展現出了超常的了解和接納,劇集的最後他們互相攙扶走出了東亞經典的黑暗通道,似乎有了更深的羁絆和感情……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對于不受“東亞性”限制的觀衆來說,《怒嗆人生》三個部分的流轉看起來确實隻能用“精妙的結構”、“人性的困境”和“存在主義的焦慮”來解釋。但對于時時生活在“東亞性”限制規則裡的人來說,這三個部分的銜接不但不唐突,還能跨越時空年代,在已移民了N代的亞裔群體和此時此地的東亞在地群體裡,因點名了真的存在的“文化救贖”而制造廣泛共鳴。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三段劇情結構,甚至還有一緻性。

相比于種族歧視、東亞人集體發瘋和愛與接納等主題,《怒嗆人生》刻畫最精彩之處,實際是“東亞人”和家庭,以及與家庭代表的系統之間,互相憎惡,又彼此需要,有些病态卻又強烈深刻的關系。基于此,《怒嗆人生》裡艾米和丹尼在最後回歸家庭,以及互相交換靈魂的情節才得以成立。

最有趣的部分在于,雖然我們都沉迷于《怒嗆人生》裡,艾米和丹尼在關鍵時刻發瘋的情節,但我們事實上也知道這種憤怒的“無力之處”。除了前文提到的,和美國本土女權及黑人社會運動的差別外。《怒嗆人生》裡的憤怒是向内的,時時刻刻充滿了自毀的姿态和蓄力。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艾米和丹尼時時處在這樣的沖突之中,一方面他們都有各自最為緊急的任務,且這種任務都是為可知“更好的未來”作準備。但另一方面,相比否定某個未來不好,找到好的未來,他們的反應都更接近于無力承擔現在的重負。以強大的壓力為契機或者借口,他們實際上做了很多對被傷害者來說,因突破對方底線而“不能夠”被原諒的事情。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兩個主角就此呈現出了一種相似性,在總的社會道德規範裡,他們有一些看起來不錯的美德。但對最親密的人來說,他們都傷害了自己能傷害的人,但這個人又如此重要,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生活中的精神支柱。即不斷重演一個可想象的“東亞性”原生家庭和自己之間的關系,(無意)傷害自己(艾米和丹尼都有被丈夫及弟弟提到的不快樂)讓精神支柱傷心,又或者傷害精神支柱本身。

艾米和丹尼與家庭之間的關系是以有了鮮明的象征色彩,并通過艾米看到的那個惡魔低語“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就不值得被愛了”所點題。一方面,他們是如此被“家庭問題”所拖累,從内心深處認可,如果不是家庭(更多隻是情感羁絆而非階級)問題,自己會過得更好。但另一方面,無論他們做了再糟糕的事,隻要家人/家庭還接納并了解他,他就能從心理上接受自己還不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家長制監視機制的模型。對丹尼來說,這個家長制有更明确的存在,他遠在南韓的父母,和莫名其妙的男子氣概,及娶一個好女孩的期待。對艾米來說,或許因為她是移民二代,即便她離開了家庭,也還是受童年時的心理陰影所監視,更廣泛的程度來說,她的社會及家庭關系也沿革這樣的監視。無論是塑膠閨蜜還是她的丈夫,實際扮演的都是“監護人”的存在,她在和自己外遇對象的相處中,偶爾也會扮演對方“監護人”的角色。

對于和家庭,以及以家庭為代表的社會支援系統,有這樣病态又強烈關系的人來說。所謂“發瘋”不會作為摧毀一切的能量而存在,更多時候它是一個工具,為了把人從時時刻刻自我監視裡釋放出來。聽起來很像和家長鬧脾氣對嗎?但像艾米和丹尼那樣,大家“發完瘋”也期待被抓回去,因為如果不從家庭關系那裡确認被愛的意義和價值,其他的路走起來隻會更為迷茫。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這也是《怒嗆人生》“東亞性”對 “東亞曆史”作出的第二層隐喻,很大程度上也回應了亞裔影視文化作品在今天呈現的樣貌和發展。中日韓或者廣泛東亞一個曆史的大緻相似在于,三個國家都是在近代曆史中“被迫打開”國門,迫切需要學習現代化以自保或獲得競争力的國家。中日韓三國很多學者都提出過這樣的觀點,中日韓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全盤)最大化西化的過程。如果說近代的解放(即針對家庭/一家之長的解放)東亞還有自我文化生成的過程和探索,相比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東亞現代化的到來則會更加速成一些。

在不少的東亞本國文化作品裡都有這樣的展現,即成功人士的終點或标志,是舉家移民到了美國。如果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東亞把西方約等于更高效的生産力和現代化,那去往美國歐洲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生活,也是現代化某個可被期待的終點站。隻是到了近幾年,亞裔二代/三代開始創作,才在主流影視文化作品裡,不斷推出了亞裔移民生活充滿艱辛的背面。

“東亞”特色《怒嗆人生》:瘋魔隻是你的保護色

《怒嗆人生》則這樣回答了上述的問題,艾米和丹尼深知家庭/文化劣根性對自己的束縛,是以選擇了适應另一種文化規範。但在争取承包工作機會、家庭旅館經營失敗、染成金發和表現禅宗等等努力之後,他們還是願意回到“虐待”自己的感受中,至少這樣,他們可以有血有肉的活着。事實上,我們都明白,這兩種結果無論哪種都是“悲劇”,哪怕它曾被包裝成理想之地的樣子。《怒嗆人生》是以揭示出了下一個真實的問題,(對亞裔/困于近代傳統有現代追求的人來說)文化規範的适應過程是如此困難,我們既沒有圍繞“東亞性”現代化量身定制的大道可走,也沒能親自走出一條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