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閱讀變化折射中國社會發展

作者:新華社
閱讀變化折射中國社會發展

4月22日,讀者在河北石家莊書城新華書店内讀書。新華社發(梁子棟 攝)

新華社天津4月24日電(記者郭方達、尹思源)韋編三絕,囊螢映雪,中國人對閱讀的偏愛自古有之。削竹成簡,裁帛作書,閱讀變化見證經濟社會發展。

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連續10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中國明确提出“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

被網民評為天津“最美書店”之一的津讀書苑,到了周末總是顧客盈門。店内中心是一條環形向上的步道,兩側數米高的書架上豐富的藏書供人随意取讀。

店長趙鑫回憶起數十年前自己的閱讀經曆,不禁有些感慨。“那會兒沒有時髦的各類書店,隻能去縣城的新華書店,一泡就一天。”種類較少、裝幀簡單,但往往一本書就能讓趙鑫翻閱許久。

從武俠、志怪、演義各類小說,到教做菜的、教裁縫的、教下棋的各類工具書……趙鑫記憶中的圖書市場雖不算繁榮,卻也品類多元,展現了中國人對閱讀的廣泛需求。

如今,數字化已是閱讀領域不可抗拒的浪潮。“對實體的經營确實造成了一定沖擊。”但據趙鑫觀察,線下線上的圖書市場已成互補。“閱讀的效率與體驗達到了一種新的平衡。”

近年來,中國各地不斷加大政策支援力度,推動全民閱讀,閱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3300家公共圖書館、10萬餘家實體書店、58.7萬家農家書屋,線上線下的雙重完善,正在共同構築一個閱讀友好型社會。

閱讀變化折射中國社會發展

4月23日,市民在浙江省諸暨市陶朱街道浣江書房金石學館看書。新華社發(郭斌 攝)

“過去教輔類書籍、實用的工具類書籍比較受歡迎。”網絡銷售平台當當網副總裁劉宇說,但随着中國教育減負相關政策落地,孩子讀書更加多元化。

“心靈成長、世界文化、名人傳記等品類的增長速度很快。”在劉宇看來,生活狀态決定了閱讀方向,相比過去,不再那麼“功利”的閱讀選擇,正被越來越多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接受。

閱讀變化折射中國社會發展

4月19日,位于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康樂街道的金星書吧内,小朋友在閱讀書籍。新華社發(鄧龍華 攝)

另一個增長迅速的闆塊是時政經濟類圖書,京東消費及産業發展研究院釋出《2023線上圖書消費觀察》顯示,政治、軍事、法律、管理類圖書的人均銷量最高。

“包括時政經濟研究等領域的銷售,是近來一段時間社科大類增長的主力。”劉宇說,這反映了中國人愈加關心和重視經濟社會議題。

在銷量之外,閱讀方式與載體迎來了更大範圍的變革。随時随地随心情,中國人追求更多元閱讀的熱情與習慣,與近年來中國平台經濟的高速增長,共同催生出“聽書”這一廣大市場。

音頻分享平台喜馬拉雅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其有聲圖書收聽使用者日活同比增長84.47%、内容播放量同比增長60.82%。人們的閱讀偏好,也在向有聲出版物、影視熱劇、人文國學、個人成長、泛文化播客内容等方向延展。

廣州購書中心天津店總經理李慶治認為,在不斷增強閱讀黏性、廣泛擴大閱讀群體的同時,數字化手段也在倒逼傳統圖書行業快速改革。

此外,“聽書”資料不斷上升,背後是中國人閱讀場景的不斷豐富。喜馬拉雅最新資料顯示,聽書使用者中,有車一族占比超三成,呈逐年上升趨勢。

随着中國人生活水準提升以及私家車日益普及,車載場景成為有聲閱讀拓展新空間。閱讀正通過更加多樣化的形式,融入中國家庭生活的更多方面。

同時,借助數字技術的不斷革新,中國年輕人正将閱讀作為最主要的興趣愛好之一。閱文集團釋出報告稱,其軟體的“95後”使用者年均讀書11.7本,青春文學、文學、心理學、傳統文化讀物、科幻成為五大最受歡迎類型。

有趣的是,對于傳統文化的挖掘,成為當下中國年輕人的流行。根據閱文集團資料,2022年旗下平台上讨論度最高紀錄由《資治通鑒》創造,該書全年收獲了超過1.5萬條讨論。天津大二學生呂立偉表示,校内有古典名著研讀社團,《論語》等傳統作品正得到越來越多歡迎與讨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