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開講#
開元盛世是唐明皇李隆基在位時,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真正的盛世,為什麼這麼說?引用艾躍進教授說的3個硬性标準:“周邊無大國、周邊無強國、周邊無敵國”。隻有這3個标準達到了才能算得上真真正正的盛世。
西漢時期地圖
我們來看看曆史上其他幾次所謂的盛世是如何。比如說漢朝的文景之治和宋朝的鹹平之治,這隻是經濟上有了比前朝更多的積累,但是外交和國防上還是采取的守勢,并沒有做到以上3點,是以隻能是治世不能算盛世。
北宋時期地圖
再來說說開元盛世之前的貞觀之治: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争是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争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産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緻隋滅亡,但這些卻促成了貞觀之治的産生。開創大運河,弊在當時,功在千秋。
3、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争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是以常用隋炀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内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沖突,穩定社會秩序,恢複經濟。
4、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敗的教訓,正如漢朝初期汲取秦滅亡的教訓一樣,讓百姓休養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虛懷從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變了,不再那麼虛懷從谏,不在讓百姓休養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麗失敗。這些是貞觀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是以,貞觀之治最主要的還是修養生息恢複國力。雖然如此,但是沒有唐初的“貞觀”一朝,也不可能出現後來的開元盛世,或者會晚上很多,又或者根本就不會出現。
萬國來朝
明朝時期的仁宣之治:
仁宣之治又稱仁宣盛世、仁宣緻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後,明仁宗朱高熾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寬松治國和息兵養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國家出現盛世的局面,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後人将永樂盛世和宣德時的太平合稱為"永宣盛世"。這些在我看來是屬于繼承式的治世,因為剛建國沒有多久,更多的也是修養生息,并且前面朱棣幹的不錯,後面基本誰接班都不會太差。
朱棣
至于“康乾盛世”懂的自然都懂,我們也就不過多介紹了。
是以真正的盛世隻有一次,就是開元盛世,我們來看一些資料:
1、農業
全國耕地有六億六千萬畝,人均是9畝,比現在還多。糧食産量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二百五十億斤,人均350公斤,比現在差一些,我們現在應該是四五百公斤這樣吧。
2、人口
唐中宗時期人口是600多萬戶,李隆基登基10幾年以後達到了700多萬戶,到了開元末期唐朝全國達到了1300多萬戶。差不多7000多萬人口,而當時的世界總人口也不過2億人。唐朝那個時期就占了35%左右。
3、文化和政治
重道抑佛,打擊某些不良佛教勢力,改善和促進民族關系。政治上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增加惠民政策,減輕人民負擔。
4、疆域
大力發展邊境屯田,首次将東三省納入版圖。南到台灣和南沙群島,西南到喜馬拉雅山,西到帕米爾高原,西北到哈薩克斯坦,北至貝加爾湖,東北包括了外興安嶺和庫頁島。并且周邊萬國來朝,街道上的外國商人數不勝數。
盛唐時期
就像杜甫詩裡寫的那樣:
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倉廪俱豐實
是以,周邊國家幾乎都奉大唐為天朝上國,開元盛世才是具備了各種硬性條件,但是極盛而衰,李隆基後期一場“安史之亂”讓整個大唐急轉直下,簡直就是從天堂直接跌落地獄。雖後來還有所謂的“中興”,但卻已是強弩之末了。
盛唐時期地圖
以上僅僅是個人的見解,有不同意見的小夥伴的歡迎評論區讨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