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時期,太子朱标的地位無可動搖,盡管朱元璋對他斥責與懲戒,但對他的信任從未改變。
曆史上,太子與皇帝之間的親情往往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疏遠,但朱标在太子位上25年,朱元璋對他的父愛依舊不減,這足以證明朱标的過人之處。
一、朱标的出生
元末紅巾軍起義爆發之際,朱元璋從僧侶轉變為起義軍士兵,加入濠州紅巾軍,并投奔元帥郭子興。因為朱元璋英俊高大并有文化底蘊,很快得到郭子興的器重,郭子興将義女馬氏許配給他。
《明史·孝康皇帝列傳》記載,朱标是朱元璋的長子,母親是馬皇後。至正十五年(1355年)出生于太平縣一個叫陳迪的農戶家中。
朱元璋在娶了馬氏後,帶着她及24位心腹将領離開濠州,前往定遠。在定遠,朱元璋逐漸鞏固實力,随後攻下滁州,再往南攻占和縣,過江,占領太平,最後攻占南京。
當朱标出生的消息傳到戰場時,朱元璋正在激戰,他異常興奮,在山坡上的石頭上刻下“到此山者,不患無嗣”的字樣。這一年,朱元璋已經28歲。果不其然,朱标的降生為朱元璋帶來了極大的鼓舞。他帶領軍隊戰勝了元軍,奪取了南京,并改名為“應天”。
盡管《明史》和《明實錄》記載朱标是馬皇後所生,部分野史卻認為朱标并非馬皇後生子。南京太常寺的《寺志》記載,朱标的生母是李淑妃。
然而,我們依然可以堅信,朱标應該是馬皇後所生。
一方面,正史的記載更具權威;
另一方面,在建文帝登基之後,他并沒有追封李淑妃為太祖皇後,這也間接說明了問題。
朱标在朱元璋心中獨特的地位,不僅僅在于他是皇儲,更在于他是朱元璋與馬皇後的愛情結晶。朱元璋将奪取江山的信心寄托在了朱标身上,望子成龍的心情可見一斑。
從朱标的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窺見到朱元璋最初的期望和願景。盡管他在位期間治理國家,施行嚴格的法律和制度,但對朱标的期望則更多地展現在對他的培養和教育,使他成為一個具備承擔江山社稷重任的君主。遺憾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沒能實作父親朱元璋的期望。
二、朱标的成長
自朱标出生以來,盡管朱元璋忙于四處征戰,他仍然非常重視朱标的成長。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下睦州後,特地請來浙東大儒宋濂擔任朱标的老師。當時,朱标尚不滿四周歲。正是在宋濂的教導下,朱标形成了他的敦厚和溫和性格。
朱元璋不僅培養朱标的文學和國術才能,還引導他體驗生活,了解民生的艱辛。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被推選為吳王,他立長子朱标為世子。三年後,當朱元璋即将登基時,他特意讓朱标從南京傳回濠州祭拜祖陵。在臨行之前,朱元璋對朱标說:
兒子,你生活在富貴之中,習慣了安逸。現在回去,遊曆山川,體驗田野,沿途觀察道路的險易,了解騎馬勞累;觀察民間的生活,了解衣食的艱辛;審視民間的善惡美醜,這對你的成長大有裨益。
在經過太平縣時,朱标特意拜訪了他出生地的陳迪家,感激地賜給陳家五十兩白金。年底時,朱标回到南京,朱元璋特地帶他到郊外視察。
《明史》記載:
皇帝命人帶太子到農家,觀察農民的生活用具。
在回程途中,朱元璋指着路邊的荊棘,給兒子上了一課:
“古人用荊棘作為一種刑罰,因為它能祛風寒,雖然會傷人,但不至于緻命。古人的仁厚用心就在于此,你要牢記。”
許多人認為朱元璋性格剛猛,而朱标性格敦厚,朱元璋會不會覺得兒子過于仁慈呢?實際上,朱标的仁厚正是朱元璋所期望的。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登基,建立大明。他冊封馬氏為皇後,封長子朱标為太子。《明史》記載了一個有趣的事件:
當時有一位名叫周宗的官員,職務是“帶刀舍人”。他主動上書,請求教太子習武。朱元璋欣然同意,并讓周宗教導朱标武藝。
很多人認為,明成祖朱棣文武雙全,而他的哥哥朱标則顯得有些文弱。實際上,這是對他們的誤解。在朱元璋精心安排下,朱标既擅長文學又善于武藝。
然而,一方面朱标沒有機會親自帶兵作戰;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與朱棣的直接比較,人們無法斷言朱棣一定比朱标強,反之亦然。
朱元璋關心朱标的成長,希望他既能文能武,又能有仁厚的性格。正是在朱元璋的教導和啟示下,朱标得以全面發展,為大明王朝的未來奠定基礎。
三、成年後的朱标
明朝初年,朱元璋的許多觀念都相當傳統,例如,他堅定地恢複了封建制度,盡管衆多反對意見。朱元璋内心深處,嫡長子繼承制也根深蒂固。是以,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從未考慮過更換皇儲。為了培養朱标,朱元璋不遺餘力。
朱元璋任命最能打仗的徐達為太子少傅,任命明初一等文臣李善長為太子少師,任命勇将常遇春為太子太保。此外,像馮勝、劉基(劉伯溫)、廖永忠、楊憲等人,都被朱元璋派到太子府兼職。朱元璋幾乎将明朝最優秀的團隊都安排到東宮。他相信,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一定會超越曆朝曆代的太子。
朱标也不辜負朱元璋的期望,在這些精英的教育訓練和熏陶下,朱标變得非常能幹。他像父親一樣勤奮,每天早起讀書,積極參與朝政。每當朱元璋詢問他政務時,他總能侃侃而談。
是以,在洪武十年,朱元璋公開頒布了一道聖旨,
從洪武十年起,朱元璋就将政務全部交給太子處理,朝中大事皆由太子決策,然後上報給朱元璋即可。這一年,朱标23歲,史書記載他“持星朝政,夜分寝息”,表現得非常勤奮。朱元璋和大臣們都對太子贊不絕口。
如果後來沒有意外,幾年後,朱标将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帶領王朝繼續發展。
《明史》稱:“太子為人友愛。”或許是因為沒有在戰場上曆練,朱标和朱元璋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朱标的治國理念始終包含“人性本善”的思想,而朱元璋則持有典型的"人性本惡"的觀點。是以,在外人看來,朱标比朱元璋要寬容得多。
例如,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後,宋濂的孫子宋慎被牽連其中,按照法律,應該株連全家。但朱标深知宋濂并未參與其中,他和馬皇後一起向朱元璋求情,最終朱元璋赦免了宋濂一死。
《明史》記載:
秦、周諸王數有過,辄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辄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朱标不僅僅是一位優秀的太子,同時,他還是一位合格的兄長。
朱元璋的次子朱樉、三子朱棡經常犯錯,動辄被朱元璋責罰,朱标總是保護他們。有一次,有人密告晉王朱棡謀反,朱元璋大怒要殺朱棡,朱标跪下來為三弟去請,情真意切,朱元璋才有所感悟。
在永樂時期,漢王朱高煦屢次陷害太子朱高熾,朱高熾每次都以德報怨,在朱棣要貶朱高煦為庶人時,朱高熾哭着為弟弟求情。後人曾評價說,明仁宗朱高熾的胸懷之寬廣,為明朝諸皇之最。
殊不知,朱标的胸襟,并不亞于他的侄子朱高熾。遺憾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沒能成為"諸皇"之一。
朱元璋作為皇帝,有自己的權威;朱标作為太子,一方面要為國家盡忠,另一方面也要做一個孝子。是以,當朱元璋和朱标之間出現沖突時,每次都考驗着朱标的智慧。
在《剪勝野聞》中,曾記載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朱元璋要大開殺戒,朱标力勸,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就要殺朱标,朱标一邊跑,一邊故意從懷裡掉了一幅畫。朱元璋打開畫一看,原來是馬皇後的遺像。因為和馬皇後夫妻情深,朱元璋頓時氣消,聽從了朱标的勸告。
朱标雖然仁慈,但他并不是一味的心軟,例如,胡惟庸案爆發時,朱标的态度就很堅決,支援父親肅清胡惟庸的勢力,但他不支援濫殺無辜。
也就是說,朱标仁厚歸仁厚,但原則歸原則。作為一名優秀的太子,他有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絕不是純粹的心慈手軟。
四、朱标的隕落
朱元璋始終心存一個夙願,那便是遷都。早在明朝建立前,朱元璋曾派徐達北伐,親自巡查宋朝舊都開封。然而,開封已經殘破不堪,朱元璋放棄了遷都開封的打算。
因對宋朝有特殊情感,朱元璋在洪武年間将應天稱為“南京”,濠州(古鳳陽)為“中都”,開封為“北京”。
洪武二十四年,禦史胡子祺向朱元璋分析了明朝地形,認為自古以來,西安是漢唐故都,地理優勢得天獨厚,為最佳都城。朱元璋心動不已,于當年八月派太子朱标前往陝西考察。
朱元璋派朱标去陝西,還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調查當地官員多次舉報的次子秦王朱樉。朱标到達陝西後,為朱樉辯解,親自考察了多個關隘,命人繪制地圖,曆時3個多月,于當年底傳回南京。
據《明史》記載,朱标回來後,将陝西地圖獻給朱元璋,随後病倒。朱元璋起初認為太子勞累過度,讓朱标休息數日。但朱标的病勢未見好轉,反而加重。朱元璋重視起來,讓太醫輪番問診。見病情未好,朱元璋甚至大赦天下,希望上天保佑他的愛子。
然而,天妒英才。洪武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雖大明朝的日月仍在,卻少了一位太子。《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記載:懿文太子卒,高祖年六十有五矣,于東角門,對群臣泣。朱标病逝時年僅38歲,朱元璋已經65歲,白發人送黑發人,令朱元璋肝腸寸斷。
太祖淚灑宗廟,不僅僅是悲痛失去了一個兒子,更是擔憂大明朝的未來。當年,名将常遇春病逝柳河川,朱元璋聽聞後,作詩表示:
“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朱元璋表示自己一生鐵血心腸,從未為兒女哭泣。然而,他最終還是為兒女流淚,因失去的是他最珍愛的孩子。
朱标去世後,大明朝的未來略顯黯淡,朱元璋仿佛一夜之間老了二十歲。他谥朱标為“懿文太子”。6年後,朱标之子建文帝登基,尊朱标為“孝康皇帝”。朱标是以成為明朝276年間,僅有的兩個未曾當過皇帝,卻擁有皇帝名号的人之一。
五、朱标和朱棣
朱标僅活了38歲,在這段時間裡,他擔任皇太子長達25年。盡管他與朱元璋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朱元璋甚至曾試圖傷害他,但這并未影響他們的父子關系。
太子的地位往往備受關注,是以也成為了衆矢之的。從曆史來看,太子地位越穩固,其風險就越大。然而朱标始終是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遺憾的是,盡管朱标未失去父愛,他卻失去了生命。
朱标的老師宋濂曾培養出兩位傑出的弟子:懿文太子朱标和被朱棣滅族的方孝孺。作為朱标的師弟,方孝孺曾為朱标寫下一首詩,詩中将朱标之死視為明朝的千年之憾。
朱标的英年早逝對明朝産生了至少三大影響:
第一,打亂了朱元璋的傳位計劃;
第二,迫使朱元璋放棄遷都計劃;
第三,導緻朱元璋屠殺功臣。如果朱标未英年逝世,明朝的皇位可能一直在朱标一脈,朱棣也許始終是一個藩王。
若朱标未早逝,朱元璋可能會遷都西北,明朝的國門将從山海關變為雁門關。這樣的利弊很難說清楚,但對明朝影響巨大。
若朱标未早逝,以他的威望,必能讓功臣們臣服,那麼功臣們也許會善終。這樣,朱元璋的“洪武之治”也許能畫上完美的句号。
朱标才華橫溢、為人和善。如果他繼位,可能不會像建文帝那樣急切地削藩,也不會輕易激化和諸王的沖突。這樣,靖難之役就不會爆發,明朝百姓不必承受四年戰亂之苦。以朱标的才能,明朝或許能提前迎來另一個盛世。
然而,曆史沒有假設。朱标和朱棣的優劣之争,已無法作比較。在朱元璋心中,朱标是摯愛的兒子;在建文帝心中,朱标是慈愛的父親。但到了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南京後,朱标已不再是那個仁慈的兄長。
朱棣廢除了朱标“孝康皇帝”的封号,恢複朱标為“懿文太子”。由于朱标當了25年太子,朱棣為了塑造自己的正統地位,必須逐漸削弱朱标的影響力。
朱棣不僅廢除了朱标的帝号,還故意诋毀朱标。《明太宗實錄》中,朱棣評價朱标過于柔弱,不符合朱元璋的期望。他暗示朱元璋早已對朱标不滿,即使朱标未早逝,他也不會繼位。
同樣,《奉天靖難記》這部永樂朝成書中,對朱标的評價更是诋毀。書中稱朱标為人違背道義,多次忤逆朱元璋,常常在宮中辱罵朱元璋。這部書把朱标描繪成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輩,使得朱棣更顯得正義。
事實上,朱棣取得的成就已經證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帝王。然而,朱棣在登基時,朱标已經去世,朱标的優秀與否與朱棣已無直接關系。朱棣的偉大并不能依靠踐踏兄長的屍骨來實作。盡管曆史無法改變,但我們仍然可以思考朱标和朱棣之間的優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