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一封呼籲暫停訓練比GPT-4更強大AI系統的公開信,因得到馬斯克、《人工智能:現代方法》作者斯圖爾特·羅素、 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等上千名科技人士的聯合署名,把有關ChatGPT的讨論推到了更大衆的層面。
馬斯克等人對AI在無安全監管狀态下将暴走失控的憂慮,到底是出于人類自禦的責任感,還是另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一時很難有定論。但從曆史次元來看,本就不是所有鯉魚都能躍過龍門,生産力疊代的節點,總伴随着這樣或那樣的反對聲。這也是為什麼公開信發出不久,就有網友放出一張“電燈剛開始使用時,人們将其比作不受控制的惡魔,會将所有人電暈緻死”的漫畫,來諷刺這場大張旗鼓的叫停。
從OpenAI宣布向第三方開放插件系統開始,ChatGPT就注定會颠覆所有人的認知習慣和現有行業模式。
AI的安全倫理問題固然需要有人去頭疼。但在不可阻擋的進化與變革面前,作為内容創作者更應該考慮的是:奇點來臨的時刻,如何成為個體命運的掌舵者。
恐慌與興奮并存
自ChatGPT-3.5于去年年底推出,AIGC技術的每一輪更新都在沖刷内容創作行業的認知。甚至這種沖刷的周期也在不斷變短,從幾月一個大新聞,到現在幾乎每天睜眼都是新世界。
越來越多的行業和人被卷入其中,英偉達CEO黃仁勳提出“AI的iPhone時刻來臨”,比爾蓋茨的“AI時代開啟”,都在佐證這個“大的已經來了”的時刻。
剛剛結束的成都網絡視聽大會主論壇上,國内幾家頭部網際網路内容平台的CEO也都不約而同提到了AIGC浪潮對内容行業的影響。
B站CEO陳睿在現場直接公布了一個資料:目前B站上ChatGPT相關内容浏覽量已經超過2億,B站成為AIGC内容品質最高、最豐富的平台。騰訊視訊CEO孫忠懷預判ChatGPT未來可以應用于電視劇劇本的基礎編輯,進而大量節約人力成本;愛奇藝CEO龔宇說團隊最近深入研究了GPT3.5、GPT4和國内同類型服務,“我們在從事一個内容主導的行業,人工智能對我們的影響太大了。”
ChatGPT疊代速度之快,使人類對AI應用的好奇與想象被擡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後于建國(UP主YJango),兩周前上傳至B站的視訊《【漸構】萬字科普GPT4為何會颠覆現有工作流;為何你要關注微軟Copilot、文心一言等大模型》播放量超過200萬。200萬播放在B站的内容池裡或許算不上一個很炸眼的數字,但需要補充的是:這個視訊長達50分鐘,且截止到寫稿,你在任何時間點進這個視訊,都能發現有1000+人同時在看。
B站AI類内容需求爆發式增長的背後,反映出内容創作者們一種恐慌與興奮兼有的顫栗狀态。與前幾年炒過即崩的區塊鍊、元宇宙相比,ChatGPT向人類遞出的金手指更具象、更通用、參與門檻也更低。
部落客木遙在不合時宜的播客節目《AI狂飙的時代,人還有價值嗎》裡談及:“通用人工智能,被普遍認為是人工智能領域的聖杯;而ChatGPT之是以引起如此大的震動,就是因為它終于有點‘通用’的意思了。”
真正被颠覆的 是内容創作成本
從根源來說,ChatGPT突破的是人類擷取、整合資訊的極限能力,這意味着曾經内容創作裡“工作流”的概念可能将不存在了。
還是以視訊為例,畢竟同時精通 選題+文本+拍攝+後期+閱聽人分析+粉絲營運 的六邊形戰士是極少數,以往一個在垂類領域有深厚内容儲備的人,想長期通過視訊分享觀點,要麼自己全程單幹但花費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周期,要麼組建一支團隊來分擔擅長闆塊以外的部分。
影視飓風的Tim,在年初采訪收集了73位2022年百大UP主的工作流程。其中接近3/4的UP主,更新周期都不少于7天。很多人表示當自己想要轉型和突破的時候,制作周期就會變得更長,甚至加劇更新壓力。
是以,團隊化就成了過去幾年視訊創作行業的顯著趨勢,在接受Tim采訪的百大UP主裡,有一半以上都引入了團隊協作,尤其科技區,全部選擇團隊模式,一個單幹的UP主都沒有。但團隊人數越多,随之而來的人力管理成本,相應也就更高。
AIGC真正會颠覆的,首先就是這一技術層面的成本。
大多數UP主的現有工作流,一般覆寫寫稿、拍攝和剪輯三大階段。其中寫稿和剪輯階段,不論是資料收集、資訊整理這類前期籌備,還是數表化呈現、影像細節處理等後期領域,都已經借助GPT-4湧現出了五花八門的流程優化插件。而拍攝階段的AI輔助、甚至整個視訊生産的AI化,也完全有可能被即将釋出的GPT-5攻破。
一個視訊生産全過程的成本,将在AIGC時代無限降低。其中每一項工作流程的減負,最終,都能大幅提升視訊創作者的産能。
或許有人會問,不需要工作流也不需要團隊,那不就是原本由其他人承擔的職能,都被AI取代了嗎。沒錯,但是誰規定所謂的“其他人”就沒有自己想要表達的内容?如果所有人都獨立提出想法,“被AI取代”就是一個自我束縛的僞命題。
這就延伸到了AIGC颠覆内容創作成本的另一層:知識本身,也将被重新定義。
過去幾年,泛知識品類确實成為了網際網路内容消費的主流。在成都網絡視聽大會上,B站COO李旎展示了B站累計播放時長最高的10條視訊,其中有7條是知識和課程視訊。S賽、原神和艾爾登法環等大熱遊戲電競内容,都排在高數課之後,坐實了坊間對“B站其實是個學習網站”的評價。她還提到一組值得注意的資料:近三年裡,B站知識品類的創作者同比增長了86%,知識類的内容投稿同比增長了近200%。
火熱的知識賽道催生出了一批細分領域的頭部創作者,因為知識儲備上的優勢,讓他們在過去幾年裡獲得了實打實的收益和美譽,這一點,在中文網際網路知識内容聚合度最高的B站,已經展現得很徹底。
AIGC的進化,其實是削弱了“知識儲備類UP主”的先發優勢,這就給了更多之前沒機會進入知識賽道上遊的人,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機會。
好比雲儲存普及後,人類原本需要儲存在手機電腦硬碟的空間就被釋放了,“知識儲備”所面對的新世界也是如此。AIGC時代,人類儲存知識的習慣一定會發生變化。當内容創作者可以把原本侵占腦容量的積累性資訊和工具性事務都交由AI來完成,随之被解放出來的,就是作為人最獨一無二的思想力。
讓我們暫時回到ChatGPT技術進入大衆視野前的世界,當時那些能用AI實作個人創意的人,都因為這份技能的稀缺性獲得大量關注。比如曾有UP主爬遍中文網際網路全年實事新聞資料,建立AI模型預測聯考作文題,押中後引發輿論轟動;還有UP主為了解“華語音樂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耗時一年把1500首華語流行音樂代表歌曲投喂到自模組化型中,讓它做出一首“平均歌”,視訊播放超500萬。
這些選題并不是從未被人想到過,但即使看完那些UP主的視訊,往往也會覺得遠超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範圍,背後高昂的學習成本就讓人望而卻步。
而AIGC時代,像B站這樣的内容平台一定會迎來視訊創作者的又一輪爆發,因為一個人借助AI成為新内容的供給者這件事,正在變得越來越簡單。過去隻能看着别人用AI把創意和洞察變為可視影像,而現在任何一個不懂代碼、甚至不會做視訊的人,都可能自主完成。
其實陳睿在上個月的B站Q4及全年财報電話會上,就回答過投資人有關AIGC的問題,他說AIGC能讓更多的創作者去創作,“尤其過去隻有專業人士才能做的一些内容體驗,現在可能普通的使用者就能做得出來。”
全新的遊戲規則已經出現,或許,我們都應該考慮去成為它的玩家。
恰巧就在這周,開放世界遊戲《塞爾達》系列推出了新作《王國之心》宣傳PV,在前作《曠野之息》高自由度玩法的基礎上,增加了“餘料建造”“究極手”等DIY組裝設計武器和道具的新功能。
對内容創作者來說,AIGC就是一種類似武器DIY的、能啟發人類創造力的插件。隻不過,一個是有限的遊戲世界,而另一個,是廣闊的現實世界。

回顧兩年前比特币引發的狂潮,究其根本,無非因為這是當時人們覺得最有機會突破階級固化、實作自我躍遷的一根吊索。
而現有AIGC技術讓人類所能展望到的技術重構、知識定義、價值洗牌、乃至文明形态的疊代……或許是一種更真實可及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