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會進步和發展,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資料顯示,大陸有2.67億人已經進入老齡化。如果按55歲以上計算,老年人高達近4億人,往後這個數量還會持續上漲,其中還包括了許多失能、半失能的高齡老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人口老齡化問題,目前大陸的護理工作準備還不夠充足。大陸的養老和護理員工作收入比較低,職業認同感較差。
在科技急速發展的當下,加大力度進行科技适老化,把服務和智能裝置相結合,為老年人提供量身打造的科技産品,依托科技解決助老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家庭适老化 提高老人防火能力
孤寡老人問題一直是不容小觑的,根據第四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發現,有67%的孤寡老人在家會做飯忘記關火,住宅的火災案例也有41%以上是老年人居家場所中的一些案例。
為了幫助孤寡老人提升應對火災能力,有效防止事故亡人的發生,安丘市為當地孤寡空巢老人安裝聯網型獨立式感煙探測報警器。這款報警器可在火災發生時精準探測煙霧濃度,并發出聲光報警。對于有聽覺、視覺障礙的老人房間,則通過在床鋪設定的震動提醒器用以通知老人,能更全面的應對失能孤寡老人接收資訊不便的痛點。
同時這款報警器還與當地建設的智慧消防綜合監督管理平台相連,在監控室裡,針對裝置總數、報警裝置、故障裝置、離線裝置等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管,報警裝置的總體資訊、位置分布、位置資訊、報警資訊等一目了然。室内一旦感覺火情,就會立刻同步向監控系統、監護人和管理人員發送提示資訊,及時通知相關人員前去救援,最大程度上避免火災造成的損失。
聯網型獨立式感煙探測報警器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全面的火災應對能力,科學實作了孤寡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為他們提供了更安全的生活保障。
服務結合科技 解放“懸空老人”
外出呼吸新鮮空氣,看看美麗的風景是老年生活所需。但對于常年蝸居家中的殘障老人和高齡老人來說,出門仿佛已經是一種奢望。老舊小區許多都沒有配備電梯裝置,而加裝電梯不僅費用高,還要考量樓房是否适合安裝,操作起來十分困難。于是,越來越多想出門卻出不了的“懸空老人”出現。
“啪哒”“啪哒”……在一名年輕志願者的操控下,家住3樓的殘疾老人何大媽終于乘着先進的“爬樓機”下了樓。何大媽由于身患殘疾且體重較重,每次上下樓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上次下樓還是社群帶我去打疫苗,請了8個特保再加上我老公一起把我擡下來,老公一不小心還摔斷了一根肋骨,下次樓真是太不容易了。”何大媽說道。
載着何大媽上下樓的這台“爬樓機”,外形像一輛大号輪椅,自帶智能緩震舒适系統,老人坐定後系上安全帶,便可帶着老人穩步上下樓,機器還自帶階沿感應功能,會自動刹車,人坐在上面有點像坐轎子。爬樓機的出現,讓何大媽終于可以輕松出門。
這台爬樓機,是當地街道專門從奧地利引進,作為街道公益項目的“軸心”。在居民需要時,可通過電話進行預約,從業人員會攜帶“爬樓機”上門為老人服務。同時低保低收入中的失能失智老人可享受一年12次免費上樓或下樓服務,其他老人使用養老服務愛心卡可享受愛心價優惠服務。
服務與智能裝置的結合,通過專業的可持續營運機制,讓更多“懸空老人”走出家門,實作上下樓自由。
質優價廉 讓老人重新聽見世界
許多的老年人都有聽力方面的問題,但戴助聽器的人卻很少。他們要麼認為隻是“耳背”不需要矯正,要麼聽不見了也不說,不想給孩子負擔。
在大陸,65歲以上老年人約1/3存在中度以上聽力損失,但助聽器的使用率卻不到10%。助聽器麻雀雖小,卻是五髒俱全的微型電子産品,進口助聽器價格動辄上萬,國産助聽器在技術和體驗上仍有欠缺,這使得助聽器遠不如老花鏡那麼普及。
很多國内的助聽器音量放大的時候,往往帶着語音和噪音一起放大,當沒有想接收的語音資訊時,會把整個房間内的本體噪聲、風扇的噪聲、甚至窗外汽車的噪聲都一律放大了。長時間佩戴後,反而會對聽覺神經造成損害。幫助國産助聽器跨過降噪等技術難關,成為音頻工程師商世東近兩年的着力點。
商世東通過引用AI科技技術,對環境背景噪聲進行批量式學習,進而改善國産助聽器的體驗。經過不斷的研究,這款新AI算法的國産助聽器有了80%的提升,同時也入選到工信部的《老年用品産品推廣目錄》中。精準滿足老人需求,提供質優價廉的産品,成為今後社會相關企業的共同目标。
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通過高科技落地更多的應用場景來消除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幫助老年人群體跟上“數字化時代”的腳步,是打造适老型社會的必要條件。
我們應該共同關注社會老齡化問題,運用科技手段将助老服務的各項成本降低,不斷提高科技助老的可及性,讓每位老年朋友能夠安享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