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作者:元衡防務

在中國衆多周邊鄰國當中,蒙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存在。

蒙古國世界排名第19位,妥妥的“中等國家”,但其人口僅為340萬,且一半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附近。

該國家礦産資源極為豐富,但經濟落後,國内生産總值僅為150億美元左右。

回溯過去,蒙古國與中國有着千百年的曆史聯絡和恩怨糾葛。

半個多世紀之前,蒙古國與中國原本屬于一家,後來由于特殊的曆史與現實因素,雙方才最終分家。

是以,中國在蒙古國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沖突而複雜。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一方面,雙方有共同的文化淵源。同時,面對如此一個浩瀚大國,蒙古也時刻心懷警惕與不安。

雙方難解難分的血與淚,也從曆史延宕至未來。

一、“淵源甚深”——古代曆史視角下蒙古人的中國觀

為了與内蒙古互相差別,我們國内通常将蒙古國稱之為外蒙古。

外蒙古背靠西伯利亞大平原,這片遼闊的土地一直被沙俄帝國所觊觎,但奈何中國在很長一時間裡,都是東亞最強大的國家。

直到滿清王朝覆滅之後,中國國内混亂,無暇北顧之際,外蒙古開始逐漸脫離中國。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二戰結束後,出于複雜的國際國内因素考慮,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我們正式承認了外蒙古獨立。

時至今日,蒙古人對于中蒙兩國的特殊曆史的認識心态,沖突而複雜。

按照蒙古國現行的教育體制,其國小的學制為12年,6到11年級開設曆史課程。

其中,6到8年級學習世界曆史,9到11年級學習蒙古曆史。

從他們教科書中對中國的描述,可以清晰折射出他們的中國曆史觀。

首先,為了将蒙古國從中國曆史中割裂出去,他們在教科書中宣稱自己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後裔。

蒙古國6年級曆史課本中,就有一節将本國的曆史追溯到了遊牧民族的首個政權——匈奴國。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書中把匈奴、鮮卑、柔然等活躍于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都視為自己的祖先。

而中國曆史的主體民族,居住在南方的漢族人在,則是他們的“敵人”。他們認為,蒙古草原原本就是水草豐美,牛羊遍地的風水寶地。生活在南方的漢族人,為了和蒙古人争奪可以耕作的土地,而不斷驅趕蒙古人,最終霸占了蒙古人的土地,将其變成了種糧食的耕地。

對于中國民族象征的長城,蒙古曆史書上是這樣描述的:漢族人為了防止蒙古人報複和收回土地,用無數巨大的石頭,壘成了很高的城牆,上面派駐士兵把守,将蒙古人擋在了北方。

其敵對之情,溢于言表。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對于中國的元朝曆史,由于與蒙古曆史的特殊關系,蒙古曆史書上根本不承認中國元朝曆史,而是将其列為了“蒙古史”——“蒙古帝國在蒙哥汗之後分為四大汗國,其中之一是大元國”。

對于蒙古人與漢人之間的關系,蒙古曆史将蒙古人描述為漢人的“恩人”:蒙古人和宋人都經常受金人的欺負,最後,還是蒙古人集合各部落的力量,滅掉了金國,拯救漢人于水火之中。

不僅如此,蒙古人的足迹還遍布了歐亞大陸,開啟了人類近代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程序。

總之,在蒙古人的曆史觀中,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蒙古與中國不僅沒有親如一家,反而在多數時間裡,都處于敵對狀态。

二、“苦大仇深”——近代蒙古人的“仇中”情節

在對近代史的描述中,蒙古人“仇中”的心态尤為凸顯。對于近300年的滿清中國曆史,蒙古人認為是中國人“侵占”了他們的土地。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滿清統治時期,實行了嚴苛的“民族隔離”政策。

他們将全中國分為了五大闆塊:以漢族人為主的“内陸十八行省”;滿族人的發源地東北、蒙古人聚居的蒙古(包括内外蒙古)、維吾爾為主的新疆、藏人聚居的西藏。

在蒙古地區,滿清貴族為了維護統治,嚴禁蒙古人與漢人交往,禁止蒙古人說漢語,學習漢字,漢人也不能擅自去往蒙古地區務農經商,蒙古貴族不得聘用漢人。

在統治政策方面,滿族統治者表面上将蒙古人視為“同盟者”,但實際上卻是處處猜忌、處處設防。

為了壓制蒙古人的反抗意識,滿族人采取了一系列不人道的手段。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有兩個男丁的蒙古家庭,必須要有一個出家,有三個男丁的家庭,必須有兩個出家。

在蒙古族社會中,僧侶階層的待遇十分豐厚,大批出家的僧侶不從事生産,也不繁衍人口,其沉重的負擔,最終都轉嫁到了廣大勞動人民身上。

不僅如此,為了限制蒙古地區的人口數量,防止蒙古勢力坐大,滿清統治者對蒙古地區實行了殘酷的“限丁屠殺”。

在如此殘酷高壓的統治環境之下,到清政府滅亡前夕,蒙古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已經瀕臨崩潰。

不僅僅是官府,蒙古平民還時常受到奸商的剝削。

蒙古地區與南方漢人之間的貿易,則由那些與朝廷關系密切的晉商壟斷。

是以,在農業和手工業極其落後的蒙古地區,物價高昂,人民生活貧困。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由于生活拮據,大量蒙古平民隻能依靠向晉商借貸的方式維持生計,高利貸的盤剝讓普通牧民的生活,雪上加霜。

這段曆史,蒙古人至今記憶深刻,是他們“仇中”情結的重要曆史淵源。

正是由于教科書所說的,在滿清統治時期,遭受到的殘酷統治,蒙古民族長時間都心懷怨恨。

外蒙古第一次獨立之後,北洋政府曾派兵征讨。

1919年,北洋政府西北邊防軍司令徐樹铮僅僅帶了兩個旅,一個團,不足萬人的兵力,就成功收回了外蒙古。

對于這件事,蒙古國國家博物院做出了如此描述:“蒙古如此之少的人無法與中國人抗衡”。

對于徐樹铮收複失地的行為,他們用的形容詞都是“入侵”、“侵略”等負面詞彙。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後來,由于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的腐朽無能,外蒙古地區再度處于事實獨立狀态。蒙古地區上層統治者開始大肆宣揚極端民族主義和“仇中”政策。

總之,在一些蒙古人眼中,無論是中華民國也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罷,都事實上繼承了滿清政府的法統地位,都是曾經欺負過他們的“仇人”,他們似乎理所應當地把曆史的仇恨,都算在了現在中國的頭上。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三、“愛恨交織”——當代蒙古人複雜的中國觀

從地緣政治現實來看,蒙古國的存在堪稱“悲劇”。

蒙古國深居亞歐大陸内部,沒有出海口,南北兩個方向,被中國和俄羅斯兩個大國包圍,這兩個大國綜合實力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蒙古隻能是“小弟”。

在獨立初期,蒙古國曾緊抱着蘇聯大腿,但蘇聯隻是把蒙古當成了自家的牧場和礦場,并沒有幫助蒙古發展工業體系。

蘇聯解體後,蒙古的工業發展一落千丈,他們的主要産業依然是畜牧業,豐富的礦産資源幾乎是其參與國際分工的唯一本錢,以及進行國際博弈的唯一“籌碼”。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由于各種因素存在,不管蒙古人是否願意,中國始終是其最大的礦産業投資國和消費市場。

即便在2014年,中蒙關系一度緊張的時段,蒙古國超過80%的煤炭、銅精粉、鐵礦石、石油、黃金礦等資源,都是賣到了中國。

中國人在蒙古投資,給他們帶來了資金、技術、管理經驗,雇傭當地人,拉動蒙古人就業,且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按時保量繳納稅賦,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幫助他們修橋鋪路,建學校、修醫院,時刻不忘大國責任與國際道義。

但蒙古人對于和中國的合作,依然存在着深深的顧慮甚至焦慮。

其實,小國對于和大國的合作,天然地帶有不信任感和焦慮感,擔心受欺負,這絕非蒙古專利。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獨立之後,蒙古國逐漸放棄了蒙古民族的文化傳統,走上了“斯拉夫”化的路子,甚至連沿用了800年的的回鹘體、蒙古文也不用了,轉而使用從俄文演變而來的文字。

而大陸的内蒙古地區則保留了純正的蒙古傳統文化。是以,在蒙古國看來,中國的蒙古族就是“離經叛道”的,如果不盡力抹黑之,其國家存在的文化根基合法性,或許也就不存在了。

結束語:

曆史的長河一去不複返,冷兵器時代已經春水東流,蒙古帝國的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輝煌記憶,已經不可能再重制。

蒙古國人眼中的中國:難解難分的血與淚

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友誼,才是當今時代的之流。

對于蒙古國而言,放下曆史的陳疴舊弊,以開放包容的心态,加強與崛起的中國的全方位合作,才能為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無限輝煌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長宇:《外宣媒體如何建構蒙古國對華認知——以内蒙古日報社“索倫嘎”新聞中心為例》,載于《新聞論壇》,2019年,第2期。

[2]劉迪南:《蒙古國現行中學曆史教科書中的“古代中國”》,載于《曆史教學問題》,2020年,第3期。

[3]娜琳:《“一帶一路”與“發展之路”對接架構下内蒙古對蒙古國投資貿易評估與建議》,載于《北方經濟》,2019年,第12期。

[4]胡文濤、陳佳怡:《冷戰後美國對蒙古國的“民主援助”:戰略動因與實施路徑》,載于《學術研究》,2023年,第2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