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站在爆發前夜還是跌落邊緣

在增長減速的背景之下,減少營銷費用,改善利潤結構,并增加研發投入,諸如小米類的科技公司們開始學習慢下來,穩一點,把更多的錢投向更長遠的未來。

作者|楊知潮

編輯|原 野

微信公衆号:略大參考(ID:hyzibenlun)

“好學生”小米交出了一份看上去不太好的财報。

小米近期釋出了 2022年财報,資料顯示,2022全年,小米收入和利潤均出現兩位數的下滑。這是小米上市以來的首次。

如果把這份成績放置于手機市場的大環境之中,并不令人意外。手機市場的艱難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量子隧穿擊碎了摩爾定律,也讓手機的更新明顯放緩,再疊加市場飽和與宏觀消費下滑等因素,很多手機廠商的2022年都不太好過。

但類似的艱難處境,卻可以指向完全不同的未來。于小米而言,眼下是關鍵的承壓之時。導緻利潤下滑的因素中,很重要的一項是明年汽車計劃量産。燃燒的研發經費雖然拖累了财報資料,也正在孕育着新的故事。

小米曾經上演過逆風翻盤。“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這是雷軍在2017年時的豪言。6年之後,小米再次走進熟悉的考場,這一次,選擇相信它的人已經更多了。

01 行業低谷

脫離曆史與行業環境進行研究的财報資料,往往是毫無意義的。

小米的“差”成績,幾乎是一種必然。

手機行業那條如今刺痛人心的下滑線,其實早在2015年就冒出了苗頭。當年第一季度,國内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4.3%,這是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後的首次下滑,市場飽和的警示燈亮起。

此後7年裡,雖然有5G、全面屏、人臉識别等技術創新接力續命,讓手機出貨量整體保持穩中有進,但市場飽和和技術創新停止兩大難題,始終懸在各家廠商頭上。

到2022年時,下滑趨勢再難阻擋。IDC資料顯示,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2.86億部,同比下降13%,創有史以來最大降幅, 為十年以來首次低于3億。國際市場的情況也差不多,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大盤同比下滑12%,是近9年來的最低點,蘋果也未能獨善其身,四季度出貨量下滑13.3%。

基于這樣的背景再去看小米的财報,才可能得出相對客觀的結論。

财報顯示,小米在2022年的總收入為2800億元,毛利476億元,同比下滑18.3%,調整後淨利潤下滑約6成。但因為新能源車等創新業務投入高達31億元,剔除這一部分的幹擾之後,小米的利潤并沒有那麼難看。

手機業務占比6成,仍然是小米的核心業務。小米2022年全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5億台,前一年同期為1.9億台。在全球手機市場,小米依然以13%的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三。第三方資料顯示,50.1%的使用者在更換手機時會繼續選擇小米品牌,忠誠度在安卓陣營排名第一——這說明小米在寒冬中沒有丢失自己的競争力。

橫向比較來看,根據 IDC 資料,除了榮耀,國内另外兩家手機巨頭OPPO和vivo去年的同比跌幅都高于小米。而榮耀正處在發育期,此前的基數較低,增長率自然較高。

與榮耀相反,2022年的小米要面對的是2021年的高基數。2021年,小米收入同比增長了33.5%,調整後淨利潤同比增長69.5%,也是小米股價的高點。當年第二季度,小米手機銷量登上全球第二。這樣的好成績也決定了,即使沒有外部環境幹擾,小米想再在2021年的基數上繼續取得大幅增長,也相當困難。

值得注意的是,在總體承壓的背景下,小米2022年的業績中也不乏亮點,比如高端機、平闆電腦業務、移動網際網路以及家電等。

在重點發力的中高端市場,小米地位愈發穩固,第四季度,小米在國内3-4千元的手機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到今年1月,小米在4-5千元價位區間也實作了排名登頂。平闆電腦方面,小米在2022年全年實作了出貨量增長超過160%,國内市場佔有率升至第三。去年10月釋出的Redmi Pad受到市場歡迎,首賣銷量突破7.5萬台。

lot 業務,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長超過40%,空調、冰箱、洗衣機的出貨量都取得大額增長。此外,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達到新高,2022年12月,全球MIUI月活使用者突破5億,同比增長14.4%。

整體來看,在悲觀情緒濃郁的大環境之下,小米的成績單雖然不漂亮,但核心競争力與未來潛力兼具,也為資本市場創造了想象空間。

02 一場複制

小米的想象力,很大一部分是由過往提供的。

小米遇到過更糟糕的局面。2016年,經曆5年狂飙的小米開始被速度“反噬”,當年第一季度,出貨量長期占據全球前三的小米直接跌出前五。年中,雷軍親自接手研發和供應鍊,開始帶小米補課。一年後的2017年二季度,小米創下曆史單季度出貨量記錄,2018年手機銷量破億,重返前五,開啟第二個巅峰。

比0到1更難的,是跌入谷底之後再度登頂。相比新手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後者所需的勇氣和耐力要數倍之多。

不過,重複失敗很容易,複制成功卻很難。對于小米自己,也是如此。

對比時隔7年的兩場危機,其中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

壞消息是,行業更難了。2016年的手機市場雖然也遇到問題,但整體仍然處在增長态勢。而如今大盤的整體增長已經很艱難。

好消息是,小米也不再是7年前的自己。

一方面,導緻小米危機的直接原因發生了變化。2022年的下滑是整個手機市場的,小米自身産品的競争力非但沒有減退,反而更強了。一旦消費市場恢複,也能帶動小米的業績恢複。

眼下,這種恢複已經開始了。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公布的資料顯示,今年1至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此前同比下跌1.8%反彈至同比增長3.5%。

複蘇首先傳遞到小米的管道端。2022年,線下管道受到不可抗力影響,小米之家的客流量下滑,但線下管道支付額依然實作增長。2023年,伴随着消費複蘇,小米線下管道也強勢複蘇。1、2月份,線下單店的GMV實作了30%的增長。在2023年2月底,線下管道為小米13系列貢獻了約55%的銷量。

線下管道是小米走出2016年低谷的關鍵,也是如今小米的基本盤,可以視為整個小米複蘇的風向标。

另一方面,經過幾年的業務調整,如今的小米具備了更多的爆發點。2022年,小米的非手機收入占比已經超過4成。

廣泛的業務線分擔了小米的風險,也提供了更多的增長可能性。在網際網路、AloT、可穿戴裝置将以及造車領域,小米都有着明顯的進展,被予以衆望的造車業務進展順利,據雷軍透露,小米造車計劃進展超出預期,将按照原計劃的明年上半年量産。汽車量産上市後,與AloT和手機的生态将打通,有望促進整個業務線。

正在成形的新增長線,給了小米更多騰挪存活的空間。當它不再單一依賴手機業務,複蘇,也有了更多的可能。

03 爆發前夜

雷軍曾經是帶領小米走出2016年低谷的關鍵先生,他親自下場管理供應鍊和研發。

2019年,小米再次遭遇銷量問題,股價震蕩,小米将 Redmi 品牌獨立,小米品牌價位上探,推行手機+AloT戰略,2020年戰略更新至手機xAloT,帶來的直接變化是,小米走出危機,創造了智能手機全球銷量第二的奇迹。

類似的故事正在繼續上演。

2023年1月30日,雷軍釋出小米内部信宣布,将設立兩個集團治理專業委員會,即經營管理委員會(簡稱經管會)和人力資源委員會,統籌管理人力資源戰略等,由雷軍出任主任。此外,被視為小米新重點的造車項目,也由雷軍親自挂帥。

整體來看,小米已經為新的發展周期做好了充分準備。在1月的内部信中,雷軍表示,2023年是小米開啟全新發展周期的一年,也要為未來2-3年的新一輪爆發做好充分的準備。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小米最近宣布了“規模與利潤并重”的戰略,既不放棄可能的增長機會,也要為接下來的機遇儲存能量。落到财務資料上,是經營健康度的明顯提升。去年第四季度,小米整體庫存金額為504億,同比下降3.7%,環比下降4.8%,存貨資料相較2021年減少了近20億元。

在利潤承壓的情況下,小米手機仍然維持着9%的毛利率,整體毛利率為17.0%,超過近5年15.2%的平均毛利率。盧偉冰表示,如果匯率等外部因素能夠保持穩定,接下來小米手機的毛利率有望提升到10%以上。

毛利率的提升,一方面受益于銷量結構的改善。在銷量整體下滑的情況下,小米的平均單價卻創下曆史新高,達到1111元,說明高端機的銷售整體占比提高。同時也有開支的縮減,四季度,小米的營銷費用同比減少4億元,行政開支也有所減少。

但在研發層面,小米仍然保持着積極的投入。

很顯然,研發是小米實作“未來2-3年新一輪爆發”的關鍵基礎。2022年,小米的研發支出超過了160億元,同比增長超過30億。據盧偉冰透露,小米未來五年預計會投入超過1000億元研發。

增加研發投入是小米近幾年的一貫戰略。2018年,剛上市的小米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超過80%,最近五年裡,小米研發投入的複合增長率超過了38%。小米在高端機、IoT等業務上的突破,很大程度正是得益于此。

當然,這也是科技行業的整體趨勢。減少營銷費用,改善利潤結構,并增加研發投入,在增長減速的背景之下,科技公司們開始學習慢下來,穩一點,把更多的錢投向更長遠的未來。

财報資料依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家公司的經營狀況,但如果隻關注它們,因為短期資料而否定一家公司的未來,顯然也是不夠理智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