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命的對話》:明白這3個道理,讓你的老年生活更精彩

作者:英子zxy1101

提到模特,在大衆的眼中除了美麗漂亮身材好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年輕。

梅耶·馬斯克15歲初入這行時,同行也是這樣告訴她的,說模特生涯通常到18歲就會結束。最初為了生活,梅耶·馬斯克隻要有活就接,有秀就走,在40多歲時登上了《時代》雜志健康版封面模特。

本以為這已到了模特的天花闆,成了模特行業十足的老人。殊不知,69歲時梅耶·馬斯克竟然成為美國暢銷彩妝品牌的代言人,71歲迎來自己模特行業的黃金期,後來還出版了自己的書籍。

古話說:人不思老,老将不至。

是以,不管自己的年紀多大,隻要自己不認為自已老,那就一直年輕,生活一樣精彩。

正如《生命的對話》一書中提到的兩個最好的變老方式“成長到老”及“積極變老”。

《生命的對話》:明白這3個道理,讓你的老年生活更精彩

“成長到老”就是我們不能主動變老,而是選擇一種成長的心态,每天都抱有這樣的心态醒來,面對日漸衰老的逆境,仍能繼續成長和奉獻。

“積極變老”更多的是一種心态,在人生的下半,不再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更關注自己的内在成長,成多想成為誰,轉變為我是誰。

本文兩位作者,理查德.萊德在41歲時與另一作者戴維.夏皮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相識,當時戴夫28歲,在戴夫的眼裡按世人的眼光,理查德已快步入中老年,但年齡的差距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影響,在後來的交往中,兩人成為了朋友,并合著書籍共同成長。寫本書時理查德76歲,戴夫63歲,“成長到老”及“積極變老”也是對他倆成長最好的诠釋。

三位譯者劉彩梅、周美言、江淑也都是一直從事着與老年、心理相關的工作,對于書中“成長到老”及“積極變老”的理念,也正是她們每天都在傳播的内容及精神。

01明确目标,讓生命更有意義

曾經網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一問題引來的兩千萬浏覽,近8萬條回答,回答的結果令人感到意外,多數人認為沒有意義,隻是活着。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作者認為,隻有真正來自内心深處的動力和渴望,才能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對話》:明白這3個道理,讓你的老年生活更精彩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埃德·拉普(Ed Rapp)是卡特彼勒公司集團總裁,他在高中時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設定為“對生命中的人和責任産生積極影響”,他也一直為這一目标努力奮鬥。

但生活總是給我們帶來極其困難的挑戰,56歲時埃德被診斷出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ALS)。即便如此,埃德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标,他說,如果他能在ALS上有所作為,那他的人生也算得上精彩了。

于是,他辭去了工作職務,積極接受新的挑戰,最終成了全球研究、治療和找到ALS治療方法的上司者。還建立了“對抗ALS,保持堅強”(Stay Strong vs.ALS)組織,截至2020年年底,該組織為漸凍人的研究籌款超過1400萬美元。

正是因為埃德對自己目标的執着,選擇做了黑暗隧道中的一盞燈,不斷覺醒,不斷成長,不斷地給予,去給他人帶來改變,最終實作自己的“對生命中的人和責任産生積極影響”設定,活出了自己的意義。

那如何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書中也給我們提供了三個簡單的步驟:

第一步:确認你想要如何提供幫助

确認的過程可以多給自己一些耐心,多嘗試,正如作者理查德初期想竭盡所有的能力幫助所有人。為此進行了大量的調研、舉辦研讨會、與人會面、進行演講,但這些并沒有讓他有收獲,反而成了一種消耗。

但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理查德發現他真正熱愛并擅長的是内容他作,以及通過寫作和演講來分享。

是以,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我的天賦是什麼?我喜歡做什麼?隻有弄清楚這些,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天賦來為他人提供幫助。

第二步:明确你想要幫助什麼樣的人

後來理查德的書在全世界擁有超過100萬的讀者,他很樂于與大家分享他的書以及他的理念。他認為人生目标是盡可能地實作自我成長和充分給予,對于那些50多歲的人,更應當積極變老而非被動老去,後來他就主要關注人們從成年期到老年期的轉變和過渡,本書也是如此。

是以,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我想幫助什麼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幫助這樣的人?

第三步:找出什麼可以激勵你(以及什麼會讓你全力以赴)

如果隻止步在上面兩步,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或找到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那是不夠的,我們更需在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理查德說他曾在行業内有名的公司做過人事工作,事業上算是很成功,但其實他的内心好像總有一個缺口未被填滿。

後來他成立了一家叫作“午餐時間有限公司”(Lunch Hour, Ltd),就要就是他人請他吃午飯,他給别人出主意。每當見到客戶因為他的意見而解決當下的困惑時他就特别開心,就想辦法為更多的解決更多的問題。生活也流滿了激情和動力。

是以想要找出到激勵自己的事,首先需要想清楚自己願意為了什麼能做到百分百的犧牲,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始終堅持。

像埃德那樣,哪怕身體出現嚴重的問題,也依然實作地自己“對生命中的人和責任産生積極影響”這一目标,成為ALS治療方法的上司者。

02過好當下,讓生命意義更長遠

印度教的傳統觀念中,根據人們的年齡,把人生分為四個階段:求學階段;入世階段;内省階段以及出世階段。

出世階段可能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退休生活。

我們總以為退休生活就是對多年帶薪工作的回報。其實不然,按印度教的觀念,把退休生活看作為個人心靈成長的機會更有意義。

《生命的對話》:明白這3個道理,讓你的老年生活更精彩

圖檔源于網絡

到了這一階段,我們看慣了人生百态,也知道了人生最重要的事,進而就不會把美好的時光浪費現世俗瑣事上了。

理查德認為,美好的晚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三個重要組成:金錢,健康以及人生意義。

金Q雖然能讓我們過上富足生活,但正如人們所說,Q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用就好。

曾有人問,多少Q算有Q?我認為最好的答案就是,有Q就是可以随心消費,有喜歡的就買,生病有Q治療,想去哪就能去,這樣就足夠了。

是以當退休了,隻要問自己對生活還有什麼樣的追求,而追求的同時需要多少Q來支撐。

真正的财富不是擁有我們想要的,而是珍惜我們所擁有的。

據統計,80歲以上的耄耋老人是世界上數量增長最快的人群:就美國而方,從2000年到2014年,10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增長了44%。

書中提到,藍色區域計劃創始人丹·比特納認為老年的健康更多源自選擇。

他認為在,在我們的生命中,要麼短壽并伴随常年殘疾中,要麼健康地頤養天年。

藍色區域裡人們的壽命常能突破100歲大關,而且他們常常能避免與年齡有關的疾病。後來了解到,原來這些百歲老人都支援,選擇每一天都不斷進步,有目标地生活,并在朋友的幫助下完成這一切。

正是因為他們長期内保持這種平衡的生活,實作了自己的目标,讓自己更快樂,更自豪,身體就倍棒。

對于年輕人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到了老年,金錢就是生命。在有限的生命裡,做自己有意義的事,讓自己再回頭時不後悔走過這一朝。

03坦然接受,活出自己的價值

大津秀是日本的一名醫生,主要從事臨終關情的工作,幫助癌症晚期患者解除身心痛苦,并在他們生命行将結束之際,盡力給予他們撫慰與關愛,讓他們平靜安甯地走向人生的終點,多年來他親眼目睹、親朵聽到1000多位患者的臨終遺言後,整理出人們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遺願清單》中卡特生命最後的時候遺願清單所列的事項也全部是年青時自己沒做過的事。影片中卡特是幸運的,被有錢人幫助而完成了所有的遺願。

但生活不是演電影。

聖本笃有名經典名言:“讓死亡每天都在你眼前。”

人們都說死亡是這個世界上最公平的,不論你多富有,多位高權重,多健康,死亡都将來臨。

正如開篇提到的,很多人都質疑,人終究一死,那活着是否還有意義?

其實,正是因為生命的短暫,才讓生命更有意義。

稻盛和夫曾說過:死亡隻是肉體的死亡,我們有義務把永存的靈魂,磨練得更純淨、更美好。他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着,對生毫不執着,對死毫不畏懼。

作者認為,即使生命逃不過一死,那不如與死神作朋友,正視死亡,找出活着的理由,全然地投入生活,盡全力的過好自己的美一天。

是以,即便是老年,我們也是守住自己的目标,過好當下,坦然接受死亡,讓自己不懼好,不怕老。正如複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吳玉韶說的那樣,老年有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最具意義和最令人滿意的一段時光,讓我們不是被動變老,而是主動地“成長到老”,以迎接人生最具意義和最令人滿意的“第二次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