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作者:天涯侃史

#銘記曆史##頭條創作挑戰賽#

在讀中國近代史時,每每對那些清末民初之際的革命英烈們發生由衷的感歎,他們中的很多人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此一去便是陰陽兩隔而義無反顧。

20世紀初,特别是從庚子到辛亥年間,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

多少仁人志士,投筆從戎、慷慨赴死,“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搖搖欲墜的封建王朝,在這怒濤排壑的沖擊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勢。而那些少年英雄,也把生命定格在了永遠的年輕。他們生如夏花之燦爛,去如秋葉之靜美。

20 世紀初期的舊中國,廣大人民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的壓榨,一些愛國知識分子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開始探索新的救亡圖存真理,陳天華便是這群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陳天華是湖南新化人,自幼從父識讀,雖家境貧寒,然好學不辍,尤為喜愛閱讀史籍典故和傳奇小說,熟谙民間說唱彈詞。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青年時期,陳天華先後人資江書院、新化實學堂,嶽麓書院等研讀古代經典書冊,以古觀今,視野開闊,逐漸樹立了報效祖國的宏偉遠志,成為變法維新運動的堅定擁護者。

當時,一位地方官員特别賞識陳天華的才華,想将女兒嫁給他為妻,但陳天華卻效法西漢時期霍去病的“匈奴不滅,無以家為”的盟誓,婉言予以謝絕,并明确表示:“國不安,吾不娶”。

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時,聽到沙俄軍隊侵占東三省,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訂喪權辱國條約的消息後,他悲憤欲絕,立即在留學生中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軍,準備回國參戰。

回到宿舍後,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書寫救國血書,在血書裡陳述亡國的悲慘,當亡國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來戰鬥......他一連寫了幾十張,終因流血過多而暈倒,可嘴裡還在不停地喊:“救國!救國!”。别人把他救醒後,他堅持把血書一份一份裝入信封,從萬裡迢迢的日本寄回國内。

讀到的人無不感動。

陳天華在日本留學期間積極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在這期間,先後撰寫《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以血淚之聲,深刻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罪行,号召廣大人民起來驅逐外族,保持民族獨立。書中還一針見血地指出,清政府已是“洋人政府”,“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

《猛回頭》和《警世鐘》是當時革命派宣傳革命的銳利武器,充分展現了陳天華的愛國思想和勇敢無畏的性格。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陳天華的主體思想便是反帝愛國,他對帝國主義的認識要比同時代的革命者要深刻得多,他在《猛回頭》一文中提到:“列強所謂的保全中國,其實就是将中國作為萬國公地,采取表面和平,内地裡暗殺的政策來瓜分中國,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最終會亡國滅種,這樣的大好河山便成為犬羊的世界,亡國滅種就在眼前”。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成立,11月,《民報》創刊,“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孫中山語)。清政府為了扼殺國人在海外的革命活動,勾結日本政府,驅逐中國留日學生中的革命黨人。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日本政府頒布了有關取締中國留學生的規則(《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根據這項規則,在日中國留學生的任何話動不但要在清政府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登記,而且連寄送到國内的信件也都必須進行登記,甚至規定留日學生隻能住在學校宿舍而不許住到别的地方。

清政府這項規定一經出台,8000多名中國留學生奮起抗議,罷課、罷學,準備回國。

罷課運動發生後,大家對下一步如何開展鬥争,在認識和鬥争方式上出現了嚴重分歧,激進派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而另一部分同學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雙方意見相左,分歧嚴重,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後發展到了勢如水火的地步。

留日學生總會(學生公選出專門管理留學生事務的機構)幹事看到勢态沒辦法控制,為了推脫責任,幹脆以辭職為由一走了之,緻使罷課運動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

就在這時候,日本《朝日新聞》發表了一篇評議,嘲笑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衆,文中說他們“出于清國人特有的放縱卑劣的意志,其團結也頗為薄弱”。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陳天華的愛國之心,促使他決心以死相抗。

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痛心疾首。一方面是外國人看不起中國人,傷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是留學生的看客心理、不負責任的處世态度和大敵目前的分裂主義讓他心痛無比,最後隻有選擇以死來證明中國人的骨氣。

陳天華極力反對空談救國,主張知行合一,他說:“夫空談救國,人多厭聞。”他為自己規劃了兩條人生道路:“将來自處,惟有兩途,其一,則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有可死之機會則死之。”細細看來,陳天華對自己的一生有着清晰的規劃。

為了反對空談救國,喚醒革命同胞,争取團結協作,打破幾千年來中國群眾信奉的“好死不如賴活”的缺陷觀念和陳舊陋習,實作其“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的救國抱負。

12月7日晚,陳天華揮筆寫下《絕命書》,以極為理智、冷靜的心态激勵國人“去絕非行,共講愛國”,言辭懇切,動人心扉。表達了“鄙人死後,取締問題可了則了,切勿固執”,并且解釋了自己如此作為的深刻動機在于:“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

我們的祖宗告訴過我們:國家弱小了,就會遭兼并;國家落後了,就會遭侵略;國家内亂了,外敵就趁機入侵; 國家奄奄一息,外人當然要滅了你。明白了嗎?根本就不能怪人家要滅你,而要怪你自己不争氣,是你自己滅了你自己!

近年來,我們中國有許多的青年,誤解了“自由”的意義,以不服從規則、不聽長輩的話為榮,以愛國為名義,不顧一切的個人修養,這種趨勢如果聽之任之,後果我不說,大家也知道。我本來還有許多話要講的,就此打住吧,不說了,大家可以去讀我所寫的各類著作,我希望同學們都去讀我的書,裡面有說得對的,希望能聽取。

古語有雲:不要因人而廢言。還有: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以我這封遺書,應該有值得各位聽取之處。(《絕命書》内容摘選)

次日清晨,陳天華在東京大森海灣蹈海自殺,年僅30歲,他以鋼鐵般的意志實作了自己救國救民的偉大理想抱負。

陳天華蹈海後,留日學生公祭時,由黃興宣讀他的絕命書,“聽者數千百人,皆泣下不能抑。”随後,不少人憤而回國(秋瑾等就是那一次回來組織武裝起義的)。他的死在國内也引起巨大震動。香港舉行追悼會,有千餘人參加。

力主禦侮的青年鬥士:陳天華為何蹈海而去?

1906年5月23日,他的靈柩從日本歸葬于故鄉湖南長沙的嶽麓山,送葬隊五萬餘人,綿延十裡,“全城學生制服行喪禮,萬人整隊送之山陵”,嶽麓山上鎬素一片。

梁啟超評論陳天華之死時說:“君既已一死欲易天下,則後死者益崇拜之而思竟其志,亦義所宜然。”

一腔熱血盡灑,亡國警鐘常響。古有屈原悲亡國,今有烈士醒世人。後人憶之,當揮刀踏馬直追。

能看到這裡的你真的很棒。點個贊給天涯一個鼓勵,還有給自己一個默默的鼓勵吧。從現在開始慢慢适應這些好習慣,我們一起攀登,然後山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