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作者:天涯侃史

#铭记历史##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读中国近代史时,每每对那些清末民初之际的革命英烈们发生由衷的感叹,他们中的很多人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此一去便是阴阳两隔而义无反顾。

20世纪初,特别是从庚子到辛亥年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多少仁人志士,投笔从戎、慷慨赴死,“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摇摇欲坠的封建王朝,在这怒涛排壑的冲击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而那些少年英雄,也把生命定格在了永远的年轻。他们生如夏花之灿烂,去如秋叶之静美。

20 世纪初期的旧中国,广大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开始探索新的救亡图存真理,陈天华便是这群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陈天华是湖南新化人,自幼从父识读,虽家境贫寒,然好学不辍,尤为喜爱阅读史籍典故和传奇小说,熟谙民间说唱弹词。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青年时期,陈天华先后人资江书院、新化实学堂,岳麓书院等研读古代经典书册,以古观今,视野开阔,逐渐树立了报效祖国的宏伟远志,成为变法维新运动的坚定拥护者。

当时,一位地方官员特别赏识陈天华的才华,想将女儿嫁给他为妻,但陈天华却效法西汉时期霍去病的“匈奴不灭,无以家为”的盟誓,婉言予以谢绝,并明确表示:“国不安,吾不娶”。

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东三省,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准备回国参战。

回到宿舍后,咬破自己手指,以血指书写救国血书,在血书里陈述亡国的悲惨,当亡国奴的辛酸,鼓舞同胞起来战斗......他一连写了几十张,终因流血过多而晕倒,可嘴里还在不停地喊:“救国!救国!”。别人把他救醒后,他坚持把血书一份一份装入信封,从万里迢迢的日本寄回国内。

读到的人无不感动。

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

在这期间,先后撰写《猛回头》和《警世钟》两书,以血泪之声,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号召广大人民起来驱逐外族,保持民族独立。书中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清政府已是“洋人政府”,“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

《猛回头》和《警世钟》是当时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充分体现了陈天华的爱国思想和勇敢无畏的性格。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陈天华的主体思想便是反帝爱国,他对帝国主义的认识要比同时代的革命者要深刻得多,他在《猛回头》一文中提到:“列强所谓的保全中国,其实就是将中国作为万国公地,采取表面和平,内地里暗杀的政策来瓜分中国,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最终会亡国灭种,这样的大好河山便成为犬羊的世界,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11月,《民报》创刊,“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孙中山语)。清政府为了扼杀国人在海外的革命活动,勾结日本政府,驱逐中国留日学生中的革命党人。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日本政府颁布了有关取缔中国留学生的规则(《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

根据这项规则,在日中国留学生的任何话动不但要在清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而且连寄送到国内的信件也都必须进行登记,甚至规定留日学生只能住在学校宿舍而不许住到别的地方。

清政府这项规定一经出台,8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奋起抗议,罢课、罢学,准备回国。

罢课运动发生后,大家对下一步如何开展斗争,在认识和斗争方式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激进派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而另一部分同学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双方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发展到了势如水火的地步。

留日学生总会(学生公选出专门管理留学生事务的机构)干事看到势态没办法控制,为了推脱责任,干脆以辞职为由一走了之,致使罢课运动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就在这时候,日本《朝日新闻》发表了一篇评议,嘲笑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文中说他们“出于清国人特有的放纵卑劣的意志,其团结也颇为薄弱”。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陈天华的爱国之心,促使他决心以死相抗。

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他痛心疾首。一方面是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是留学生的看客心理、不负责任的处世态度和大敌当前的分裂主义让他心痛无比,最后只有选择以死来证明中国人的骨气。

陈天华极力反对空谈救国,主张知行合一,他说:“夫空谈救国,人多厌闻。”他为自己规划了两条人生道路:“将来自处,惟有两途,其一,则作书报以警世;其二,则遇有可死之机会则死之。”细细看来,陈天华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晰的规划。

为了反对空谈救国,唤醒革命同胞,争取团结协作,打破几千年来中国民众信奉的“好死不如赖活”的缺陷观念和陈旧陋习,实现其“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的救国抱负。

12月7日晚,陈天华挥笔写下《绝命书》,以极为理智、冷静的心态激励国人“去绝非行,共讲爱国”,言辞恳切,动人心扉。表达了“鄙人死后,取缔问题可了则了,切勿固执”,并且解释了自己如此作为的深刻动机在于:“恐同胞之不见听而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

我们的祖宗告诉过我们:国家弱小了,就会遭兼并;国家落后了,就会遭侵略;国家内乱了,外敌就趁机入侵; 国家奄奄一息,外人当然要灭了你。明白了吗?根本就不能怪人家要灭你,而要怪你自己不争气,是你自己灭了你自己!

近年来,我们中国有许多的青年,误解了“自由”的意义,以不服从规则、不听长辈的话为荣,以爱国为名义,不顾一切的个人修养,这种趋势如果听之任之,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我本来还有许多话要讲的,就此打住吧,不说了,大家可以去读我所写的各类著作,我希望同学们都去读我的书,里面有说得对的,希望能听取。

古语有云:不要因人而废言。还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以我这封遗书,应该有值得各位听取之处。(《绝命书》内容摘选)

次日清晨,陈天华在东京大森海湾蹈海自杀,年仅30岁,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实现了自己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抱负。

陈天华蹈海后,留日学生公祭时,由黄兴宣读他的绝命书,“听者数千百人,皆泣下不能抑。”随后,不少人愤而回国(秋瑾等就是那一次回来组织武装起义的)。他的死在国内也引起巨大震动。香港举行追悼会,有千余人参加。

力主御侮的青年斗士:陈天华为何蹈海而去?

1906年5月23日,他的灵柩从日本归葬于故乡湖南长沙的岳麓山,送葬队五万余人,绵延十里,“全城学生制服行丧礼,万人整队送之山陵”,岳麓山上镐素一片。

梁启超评论陈天华之死时说:“君既已一死欲易天下,则后死者益崇拜之而思竟其志,亦义所宜然。”

一腔热血尽洒,亡国警钟常响。古有屈原悲亡国,今有烈士醒世人。后人忆之,当挥刀踏马直追。

能看到这里的你真的很棒。点个赞给天涯一个鼓励,还有给自己一个默默的鼓励吧。从现在开始慢慢适应这些好习惯,我们一起攀登,然后山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