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約2600字,閱讀時長約為7分鐘,閱讀前麻煩點一下“關注”,便于您後期持續關注相關内容。
據悉,擁有120萬員工的富士康準備在越南建廠,富士康産業布局調整,此前有消息稱蘋果為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要求富士康将部分業務轉移到越南,實作生産多樣化。網友們不禁疑惑:富士康撤離對國内制造業意味着什麼?那些在職的員工又該何去何從?
蘋果為何轉移産業鍊?
此前,蘋果要求富士康将部分iPad和MacBook組裝業務從中國轉移至越南的消息一經提出,網友們便炸鍋了。
甚至有很多網友點破:這次蘋果轉移産業鍊的操作并非一時起意,而是蓄謀已久。
要知道,富士康作為蘋果重要的合作夥伴,為大陸的工業發展貢獻了不小的力量,為深圳的制造業貢獻了大量的生産制造人才的同時,也創造了不小的經濟價值。
富士康在深圳市的産值,從2011年最高峰的3881億元降至2016年的2290億元,再到2022年的3252億元。
雖經曆了不小的波折,但是富士康仍然為很多家庭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
其中,單一個深圳廠區便有近35萬人,而富士康總體擁有約120萬名員工,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國大陸擁有130多家工廠。
而富士康産業布局調整引起了國内外不少人的讨論。
對于,有網友一針見血:鄭州富士康公司的停産是加速蘋果産業鍊遷移的動因之一。
根據資料顯示,蘋果iPhone Pro一度有85%的産品出自富士康30萬員工之手,而富士康的突然停産對于蘋果産品的傳遞,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雖然富士康停産是偶發狀況,但也足以對蘋果公司敲醒警鐘,同時也讓其上司者看到蘋果産業鍊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提前籌劃其産業遷移計劃。
其實,此前有消息稱蘋果為求最大限度地降低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同時為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拓展市場等原因,已經開始将其供應鍊從中國向其他國家轉移。
那麼,作為其最大的合作夥伴富士康必然跟随其戰略進行工廠搬遷。
據路透社消息,富士康将投資2.7億美元在越南建廠,用于平闆、筆記本電腦生産,已經得到越南政府準許,為中國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富士康将轉移陣地。
此外,歌爾已經在越南設廠,越來來越多的外企開始将生産線從中國轉移到了越南、印度等國家,三星、東芝、英特爾、LG、富士康,以及阿迪、耐克等都在此列。
這些外企都在想方設法将部分産能轉移到東南亞等其他國家,甚至包括國内的很多企業也進行了搬遷,比如立訊精密、歌爾聲學、藍思科技等等這些企業均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投資建廠。
其實,将工廠從大陸大陸搬遷至東南亞國家早就是很多企業的選擇。
工廠搬遷或将造成大量失業
工廠搬遷至東南亞,或許會造成國内許多員工失業的局面。
其實,自從2017年開始,富士康便開始大量的增加對于大學畢業生的招聘人數,将新招募一萬兩千名高校畢業生加入。
富士康科技集團總裁郭台銘曾經在2017年發表講話,稱本次招聘計劃響應富士康不斷轉型更新的需求而決定的戰略規劃。
此外,2016年,富士康的老闆郭台銘曾經表示,“未來十年内将把大陸員工減少30%”。
郭台銘還說,大陸的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離不開制造業的轉型更新,在富士康向智能制造轉型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加大對于實體經濟的投資,尤其表現在人才方面的投入力度上。
換言之,學曆高的人才或許會更吃香。
但是富士康在中國擁有約120萬名員工,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農民工或者低學曆人群占據大部分,而在這一批人當中,集中在深圳、鄭州、武漢等地的三大生産基地的又占大多數。
他們的大部分收入和住宿均是依靠富士康提供的,并且靠此維持生計,若是富士康等制造業工廠紛紛撤離中國,并且選擇抛棄這些員工,那對他們而言将會是不小的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推動經濟發展必然會導緻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我們可以看到,在90年代南韓和日本成本提高又使得外資企業轉投中國大陸,紛紛将産業遷移到大陸,因為這裡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水電資源豐富。
此外,制造業企業的到來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推動了大陸經濟的發展,使得全國各地經濟蓬勃向前。
然而近年來大陸制造業不斷發展,外加通貨膨脹的影響,大陸的勞動力成本和水電資源成本也不斷上漲,高昂的成本使得很多制造業企業再次将目光投向東南亞各國,而越南就像90年代的中國,擁有更為廉價的勞動力市場,自然會成為制造業企業的首選搬遷位址。
隻能說,在大勢所趨下我們隻能順勢而為,既然不能阻止制造業大廠的撤離那麼就需要盡快提升自身的技能水準,提高自身的核心競争力,不能自怨自艾的聽天由命,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提前找好出路,适應新的工作環境。
雖然面臨着失業的風險,但是同樣風險之中潛藏着機遇。
對于這些大廠的紛紛撤離我們不需慌張,因為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大陸正在從勞動力密集型産業轉向技術密集型産業。
大陸正在慢慢走出依靠出口廉價勞動力産品帶動經濟發展的道路,這是大陸經濟轉型的必然結果。
中國制造業如何突破?
蘋果始終不願意承認的事實是,盡管多年一直倡導生産的“去中國化”,實際上一直無法擺脫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近年來的相關資料顯示,蘋果産業在中國的工廠數量還在穩步攀升,着實是紮心了。
對于不少企業來說,乘着蘋果的東風的确是可以實作經濟創收,擷取企業利潤,但近年來的大環境卻是不容樂觀。
我們盡心竭力的生産,未必換回蘋果的高額回報,反倒業績一直呈下滑趨勢。
這也不難了解,在供應鍊下滑的今天,蘋果隻能通過壓榨員工,降低生産成本,獲得最大的投入産出比。
對于此種現象,我們必須從源頭根治,降低對于蘋果産業鍊的依賴。
換句話說,在其大肆尋找大陸替代品的時候,适當斬斷與蘋果的牽連,做不到斷舍離但至少也不能落入到患得患失被輕易拿捏的地步。
不可否認,蘋果産業鍊的存在,确确實實讓國内市場受益良多,但也讓部分産業喪失了獨立發展的動能,産業鍊轉移的消息一經放出,不少依靠其創收的企業的生存又将成為令人頭疼的問題。
未來的中國應對,可以借鑒已經完成制造業更新的日韓,雖然最開始實行過進出口替代戰略,然而通過不斷地掙紮探索,目前已經在晶片等領域頗有成就。
大陸經濟發展不斷邁入新台階,同樣意味着薪資水準的大幅度提升,隻要具備高于尋常人的技能水準便可以獲得比以往高出很多的薪資報酬,抓緊提升自身能力才是抓住機遇的根本保障。
我們身處變革個時代既不能忽略困難反映出的挑戰,也不能自暴自棄放棄其中潛藏的機遇。
針對這次大陸的産業鍊重新調整我們需要懷抱更加開放與包容的心态接納,審時度勢尋求自身的價值與優勢,直面挑戰并且在其中實作自身的創新和突破,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共同建設美好中國,我堅信大陸未來的制造業發展将越來越好。
那麼,大家覺得這次工廠搬遷對于我們而言是機會還是挑戰呢?歡迎大家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