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兄弟我在碼農界的平庸史<2>鬼使神差地當上了技術班長

大三那年的某天上午,跟學校合作的一個軟體教育訓練機構去我們那裡招生,也不知道為什麼,之前對軟體行業一無所知的我那天竟然鬼使神差地聽了一個小時。至于内容想必大家都能猜到,無非是機構的“光鮮”曆史及學生的就業前景,還煞有介事地找來了幾個在當時看來成績斐然的“大神”們,其中也不乏在新浪、移動、平安等大公司就職的技術負責人,至于真僞無從得知。

記得那天印象最深的便是薪水,聽教育訓練老師說他們機構出來的學生薪水都是3k起步,2011年的3k對于我來說的确是一個很可觀的數字,畢竟當時我們市裡的平均工資不過兩千,如果畢業就能拿到三千,對我來說養活自己的同時還能存點錢,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在激動的同時我還保持了幾分冷靜,畢竟從小家裡接受的教育就是“天下不會掉餡餅”,這麼好的事情應該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怎麼可能需要如此大費周章地宣傳呢?果不其然,在介紹好處之後,教育訓練老師開始聊學費的事了,這也是我最關心的,我一直在心裡追問學費到底多少錢,心想如果太高了也就算了。

“八千!”老師東繞西繞後還是說出了具體金額。說實話,這個數額差不多也是我的可接受上限,我深知自己的家庭收入,在當時一下子拿出這麼多錢的确夠嗆!估計老師們看台下沒什麼反應,又提到了分期的還款方式,就是事先跟他們簽訂協定,畢業三個月後分期返還,這對當時的我來說簡直天大好消息!我盤算着畢業三千一個月還兩千省省還是夠花的。就這樣,我和班上以及系裡面的同學共四個人報了名。

由于學業關系,剛開始在學校聽的課,就是學校給教育訓練機構弄了一個自習室,我們四個每天晚上吃完飯就帶着各自電腦聽他們遠端授課java,什麼基本類型、面向對象、公共方法、成員變量等,說白了完全靠自學,現學現賣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那時候的心态,其實和玩差不多,實作一個登入功能就能開心半天,更别說做一個貪吃蛇和俄羅斯方塊這樣的小遊戲了,這正是這些小遊戲,讓我正式對程式設計産生興趣。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二那年,也就是教育訓練機構來學校的前一年,我去圖書館五樓随手拿了一本介紹俄羅斯方塊的程式設計書,因為看不懂也沒耐心學,就直接跳過基礎知識,像練習打字一樣把書中的代碼敲進了電腦,這個過程花了我半個暑假,我隻記得程式運作出來那一刻,整本書的邊緣都被我蹂躏黑了,至于敲了多少遍,實在沒有數過。

可以說,因為喜歡遊戲,是以喜歡上了程式設計。那段在學校的時光裡,雖然其他同學們可以熱火朝天地開黑玩遊戲,而我們幾個在吭哧吭哧地敲鍵盤,但是那種感覺與現在上班寫代碼的感覺迥然不同,真的有種世界在我們手裡的錯覺!

好景不長,差不多一個月以後,教育訓練機構要求我們去無錫接受定點教育訓練,就是把所有學生組成若幹個班級統一接受教育訓練,加上當時學校也沒什麼課程,是以就答應過去了,隻是偶爾遇到考試或者其他緊急事情才需要回去一趟。

2011年夏天,我們收拾好行李去了無錫,上課地點在國家軟體園,機構統一給我們安排了宿舍,跟學校寝室差不了多少,加上室友都是之前學校的熟人,是以并沒有遇到艱難的磨合期。

班上差不多六七十人,有的像我們一樣從學校轉來的,還有的從社會上招來的,是以年齡看上去差距較大,在後來的交談中我們才知道,部分學員是因為工作不滿意是以轉行學了軟體,畢竟當時軟體行業很吃香,随便會點java找個四五千的工作不是難事。

第一次進入課堂的感覺,就好像回到了大學軍訓後的第一次晚自習,大家都想彼此認識對方,卻隻能在四五個人的熟人圈子裡左顧右盼,希望能找到對眼的同學來擴大交際圈。可能是大部分人比較成熟吧,并沒有多少同學像我們初出茅廬的學生們一樣叽叽喳喳,不是看教育訓練資料,就是盯着手機。可想而知,教室裡基本上鴉雀無聲。

沒過多久,項目經理過來了,簡短的寒暄後,便要求我們選出兩位班長,一位技術一位行政。可能是腼腆的緣故,那天晚上毛遂自薦的同學隻有四五個,我便是其中一位。

投票前每個人需要做下自我介紹,我也不知道當時說了什麼,反正說的時間還挺長。那是我平生以來第一次現在講台上參加競選,而且還是技術班長這麼重要的職位,說實話當時也沒想過自己的皮毛技術能否讓大家信服,更沒想過以後是否能幫助同學們解決疑難雜症,可能僅僅為了過一次瘾,抑或是為了拿到頭銜進而找到更好的工作,還有可能是看到了一位同學(學校的同班同學)報名了,是以不願落下。

唱票到一大半的時候,那位同學比第二名多出了近十票,我當時不知道第二名還是第三名,自覺班長無望了,然而最後面十幾票也不知道是哪裡來的,幾乎全部都投給我了,事後多年我才知道原因,這裡暫且留個懸念,後面會講到。就這樣,我竟然意外地當上了技術班長,竊喜之情無以言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