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聚焦最高法工作報告中的“公開印記”

作者:最高人民法院
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聚焦最高法工作報告中的“公開印記”

“以公開促公正樹公信”“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

3月7日下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的“公開印記”,讓公平正義更加可觸、可觀、可感。

司法公開,是評判一個國家法治水準的重要标準。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始終堅持提升司法公開程度,保障人民群衆對司法活動的知情、參與、表達、監督權,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全流程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

“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資訊四大公開平台讓司法活動在陽光下運作,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報告中的話語擲地有聲!

時間回到25年前的夏天,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向社會敞開大門,拉開大規模庭審公開的序幕。

1998年6月,北京一中院發出了一張庭審旁聽證,上面記錄着人民法院第一次向社會作出的公開承諾:凡年滿18周歲的公民,均可憑有效證件旁聽公開庭審的案件。

此後,人民法院在審判實踐中不斷探索。黨的十八大以來,最高人民法院建成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資訊四大公開平台,出台十餘個司法公開規範性檔案,開放、動态、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成為展示司法公正的重要視窗。

立案、審理、裁判、執行,各個節點全範圍公開——

不僅公開庭審過程、判決結果,也公開審判流程和生效判決執行情況;不僅公開判決的最終結果,也公開裁判理由;不僅向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公開,也向社會公開;不僅公開庭審資訊,還公開司法政務等司法活動相關資訊。

各種載體、多種形式、全管道公開——

傳統媒體、政務網站、白皮書、新聞釋出會,12368訴訟服務熱線、微網誌、微信、移動新聞用戶端、手機App……多樣化司法公開格局逐漸形成。到目前為止,中國庭審公開網累計直播庭審超過2100萬場,通路量超過500億人次,有的庭審累計觀看量突破千萬。

司法公開與訴訟服務全面對接——

建成人民法院線上服務平台,整合調解、立案、閱卷、送達、保全等訴訟服務功能,實作訴訟服務“一網通辦、一站全辦”。僅需一部智能手機,“指尖上的正義”便觸手可及。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随着法治建設程序的加快,人民群衆對司法公開透明的期待愈加強烈,而人民法院也通過審判執行踐行了對社會的公開承諾。

“人民法院通過審判流程公開、執行資訊公開、裁判文書公開、巡回審判等一系列司法公開措施,更好地保障了人民群衆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司法權力在陽光下運作。”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系教授邱甯宏表示,希望法院繼續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切實保障人民群衆參與司法、監督司法的權利,讓司法腐敗無法藏身。

科技創新,讓司法公開插上“數字翅膀”

“越是公衆關注案件,越是依法主動公開,讓人民群衆監督司法活動、見證司法公正,讓熱點案件審判成為全民共享的法治公開課。”這一切,離不開智慧法院建設,司法工作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為便民利民提供了新路徑。

“2020年8月30日,中國裁判文書網的文書總量超過了1億篇。”

從無到有,從“零”到“破億”, 中國裁判文書網隻用了7年零2個月的時間。

2013年7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開通。這是“正義不僅要實作,而且要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的實際舉措,是建構陽光司法機制的堅定決心,更是實作“努力讓人民群衆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标的必然要求。

報告中提及,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文書1.4億份、通路量逾千億次,中國庭審公開網直播庭審超過2100萬場。

讓公正“可視化”,是資訊時代賦予司法的新要求。

這個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網站,正在通過網際網路實作司法資訊的互通互聯、資料共享,讓全世界及時了解中國的司法狀況。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等釋出的2020年度中國司法透明度指數第三方評估結果顯示,中國裁判文書網在倒逼司法權力規範運作、推進普法宣傳、依托司法大資料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顯,成為司法公開最大亮點。

其他司法公開平台的資料也同樣令人矚目。

數千萬案件的審判流程資訊資料、幾十億計的公開案件資訊項、千萬場直播庭審、百億級的線上觀看人數……不斷突破的數字背後,開放、動态、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愈加清晰,順應網際網路時代發展、愈加公開透明的司法審判體系正逐漸展現在公衆面前。

近年來,中國法院以智慧法院建設為契機,大力推動司法公開與“網際網路+”的跨界融合。“十三五”時期,全國法院建成人民法院資訊化3.0版,有力推動了司法公開的資料化、網絡化、資訊化,不斷促進從公開内容到公開方式的全面優化更新。

随着科技進步,智慧化、數字化成為發展趨勢,依托網際網路和現代資訊技術,各級人民法院建立起法院政務網站、12368訴訟服務平台等。“指尖上的法院”“移動互聯時代的法院”日漸成為司法公開的新陣地。

中國法院的司法公開,正在以其獨特做法和顯著成效,向世界展示智慧時代的司法文明。

“正義應當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全國人大代表,零束科技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劉懿豔表示,随着大資料時代到來,司法公開又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人民法院向科技借力,以數字賦能,有效保障了人民群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這是司法機關勇氣、智慧和擔當的展現。”

主動開放,積極建構良性溝通機制

“24小時自助法院”“線上沖突糾紛多元化解平台”——浙江省諸暨市人民法院開展線上法院開放日活動,向公衆介紹“金字招牌”。

區塊鍊應用、AI虛拟法官——北京法院集中舉辦法院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各界代表200餘人參觀智慧法院建設。

“六一”兒童節公衆開放日、“國家憲法日”主題開放日……每逢重要節日,最高人民法院都會打開大門,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前來參觀交流。

人民法院主動開放,既有“走出去”的宣傳普法,又有“請進來”的監督交流,讓法院不再神秘,讓司法更接地氣。

各級人民法院通過建立公衆開放日、開通留言欄目、搭建專門化溝通平台等方式,建構法院與群眾的良性互動機制。

最高人民法院機關及六個巡回法庭經常舉辦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公衆開放日活動,邀請各界群衆參觀法院、旁聽庭審,直覺感受最高審判機關的魅力和人民司法事業發展成就。

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在官方網站開通民意溝通電子郵箱、“大法官留言”欄目,将最高人民法院拟出台的司法解釋、指導意見、改革方案等,向社會公布,廣泛征求意見。

各地法院還積極通過司法互動平台、陽光司法指數評估等方式,不斷增進與公衆的溝通,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司法公開,是人民群衆了解司法、走近司法、評價司法的重要途徑,不僅增加了公衆對法院的了解與信任,也增強了社會各界對法院的監督。

——裁判文書的公開,為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源,搭建了全面展現法官法律素養、文字水準和價值取向的平台,成為法官接受監督、自律和他律的重要機制。

——執行資訊的公開,通過對失信被執行人資訊的公布,有力震懾了拒不履行法院生效裁判的“老賴”,有效保障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審判流程的公開,使公衆可以參與、知曉、監督法院的審判工作,有效地推進了司法公開程序。

——新聞發言人及新聞釋出會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法院與人民群衆的聯系和溝通,保障了人民群衆對司法活動的知情權。

——法院開放日活動,邀請社會各界群衆走進法院,零距離接觸法官、了解法院,深度感受司法的公開公正。

以公開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

“曲靖法院在平時工作中十分重視開展法院開放日活動,經常組織法官前往學校進行普法工作,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加強未成年人司法保護方面做得很好。”全國人大代表,曲靖市第二國小校長、副書記李青霖表示,人民法院通過司法公開滿足了當事人的知情權、參與權,讓人民群衆以看得見的方式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有力推進了司法改革,也全面拉近了與群衆的距離。

來源:人民法院報

記者:王珊珊 | 編輯:李璇 李陽

讓公平正義以看得見的方式實作——聚焦最高法工作報告中的“公開印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