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作者:僅存的唯一平衡者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的主要領袖之一,是楚漢戰争中的核心人物,被後人譽為“千古一帝”。西楚霸王項羽不僅是楚國最後的一任統治者,更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能被稱為“王”的人。

雖然項羽并未稱帝,但是項羽一直被視為楚王,是楚懷王熊心在秦國滅亡後冊封的“假王”,并得到了楚國群眾的擁護和支援。然而,項羽和劉邦都是反秦義軍領袖,都想稱帝。在楚漢戰争中,項羽為争奪關中和劉邦展開了拉鋸戰。

而劉邦雖有統一天下之心,卻無自立之能。是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劉邦就是項羽的敵人。

那麼曆史上真的有“王不過項”這回事嗎?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一、秦末天下大亂

秦朝末年,秦朝統治者橫征暴斂,導緻了嚴重的社會沖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公元前208年,陳勝、吳廣等人在大澤鄉起義,掀起了全國範圍内的反秦起義浪潮。

當時項羽、劉邦等人也紛紛聚衆起義,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暴政統治。但是在秦朝末年,起義領袖們大多都是“小打小鬧”式的武裝起義。

像是項羽、劉邦等人,都是在當地小有名氣的“土豪”。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他們也是先從占領的縣城中收集到了許多物資,再以此作為根據地進行發展壯大。

是以從這一方面來看,項羽和劉邦也并不存在什麼“王不過項”的事情。畢竟“王”和“項”之間相差太遠了,說誰是“王”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誤解。

公元前206年,陳勝、吳廣被殺後,秦朝各地農民起義又陷入了低潮。章邯等一批将領在秦朝末年也不斷被各地農民起義所擊敗并殺害。

與此同時,項羽和劉邦則趁機占領了許多城池,并且很快就得到了“關中王”的稱号。而在此之前的反秦起義軍領袖陳勝、吳廣等人皆是被章邯所殺,項羽和劉邦都沒有參與過反秦起義的戰争中。

是以說項羽和劉邦在當時也并未掀起什麼波瀾。但是項羽和劉邦之間卻又存在着許多的沖突。

首先就是兩人所處地區不同導緻雙方之間存在着隔閡。在項羽和劉邦所占領的地區中都有着不少原來秦朝的郡縣:如關中地區就有京畿、上郡、北地、隴西等地;在漢中地區就有南郡、漢中等地;在巴蜀地區更是有着蜀郡與巴郡等地。

但是他們兩個所占據的地區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關中地區陳勝建立了“張楚”政權(後來被劉邦推翻);而在漢中和巴蜀地區則有“漢”政權(後來被劉邦推翻)。

兩個政權雖然都是秦王朝旗下的組織機構,但是在管轄範圍上卻有着很大的差别。這也為兩個政權之間存在隔閡埋下了伏筆,為之後劉邦和項羽之間發生大規模戰争埋下了伏筆。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二、項羽

項羽出身于楚國貴族,父親項燕為楚王。公元前224年,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兵征讨楚地。項燕因為不願與王翦合作,被王翦斬殺于陣前。楚懷王任命項羽為大将,與劉邦對抗。公元前207年,秦朝派武涉勸降楚懷王,武涉暗中使人對項梁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于是楚懷王便與大臣們商議立項羽為“楚王”。但是卻遭到了陳勝、吳廣等人的反對,于是二世便命趙高為丞相,在趙高的慫恿下,二世殺了熊心,改立熊心的堂弟熊啟為楚王,稱“楚懷王”。

公元前203年,劉邦率領部隊東出函谷關讨伐項羽,在垓下擊敗了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同年六月項羽在彭城大敗劉邦和他的軍隊後自刎于烏江畔。項羽兵敗後,他率領殘部投奔了當時還是西楚霸王的劉邦。

在劉邦取得天下後,他把項羽的部将都封為王。其中楚王韓信被封為齊王;楚左尹項伯封為荊王;楚右尹項它和鐘離昧分别被封為吳王和楚王;韓王信被封為韓王;魏王豹被封為魏王;楚國将領龍且率軍數十萬在荥陽一線抵抗劉邦軍隊。公元前203年11月,陳馀向龍且提出“和則共取天下”的政策。但是龍且拒絕了陳馀的建議,結果被陳馀擊敗并戰死沙場;後來又因與韓信軍隊配合不力而被劉邦擊敗;最終在經過艱苦的戰鬥之後成為了劉邦的階下囚。公元前202年12月24日劉邦稱帝後,封韓信為相國、趙王、齊王全将,韓将軍韓成為左、右将軍。同年12月28日漢軍占領彭城。至此楚漢戰争結束。

關于“楚雖三戶能亡秦”這句話有很多說法。比如項羽确實有三個弟弟項伯、項莊等人刺殺過劉邦;比如項羽與劉邦是從戰場上結拜的兄弟關系等等。但是這些都與“楚雖三戶”這句話沒有任何關系了。

事實上這句話是錯誤的:楚漢相争中的項羽、劉邦、韓信等人都是一方諸侯,并非楚王熊心;項羽雖稱楚王但也隻是假王楚而非真王楚,隻是為了争取諸侯支援他而采取的一種政策;項羽和劉邦一直處于敵對狀态(但是要說是敵對關系也不一定準确)。

不過項羽雖然沒稱帝,但是他在項羽死後确實又一次被推上了神壇。在劉邦稱帝後不久便給項羽賜了“項”姓。在公元前202年12月24日劉邦稱帝後第二年5月,劉邦便封自己的叔叔劉交為梁王、劉賈為淮陽王、劉肥為齊王、劉澤為趙王、劉興居為成都王(後來劉秀封為淮南王)、劉交的兒子劉弘為長沙王五人(後又增加到了七人)都擔任梁王。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三、劉邦

劉邦出生于平民,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為了皇帝,但他卻有一個缺點——好色。作為一個皇帝,不好色自然是一種不忠,而作為一個普通的男子,不好色便是一種本分。

劉邦在稱帝之前有過兩位正妻,即呂雉和戚夫人。劉邦最初是想立呂雉為後的,但是呂雉和他的母親被他的父親劉太公趕出了家門。後來呂雉和劉邦生下了劉盈和如意兩個兒子。呂雉是一個非常有手段的女人,她不喜歡劉邦将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但是劉邦卻一心想要将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呂雉于是開始想辦法對付劉邦。

戚夫人是呂後最大的競争對手。在劉邦稱帝之後,戚夫人就被廢了皇後之位,貶為平民,居住在長樂宮。戚夫人多次向劉邦進讒言陷害劉盈和如意。後來戚夫人又将呂後害死,導緻劉邦在之後也無心再立太子。是以在一段時間内,呂家是皇帝最大的競争對手。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1、蕭何

蕭何是劉邦的進階謀士,劉邦在建立漢朝後,曾經多次派人去請蕭何輔佐自己,但每次都被他拒絕了。劉邦想要封賞蕭何,但蕭何卻不接受封賞。當時劉邦認為,“功高不賞,必有異心”。是以他對于韓信和彭越等人并沒有什麼好感。

蕭何一開始并沒有參與到呂後的奪權行動中,直到後來呂後想要立劉如意為太子,卻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時,呂後才開始對蕭何下手。而此時的蕭何也是被逼無奈,劉邦多次派人去請他,但他都以生病為理由拒絕了。最後還是在一次與大臣的交談中,他才答應參與其中。

當時的劉邦已經厭倦了朝政的煩擾,想要去尋找一個清淨之地。于是蕭何就推薦劉邦去封地沛縣。在蕭何的引薦下,劉邦去了封地。但在到達封地之後,蕭何卻不讓劉邦居住在封地内。劉邦心中十分不解:“我剛到封地就把我關起來了?”之後蕭何解釋道:“沛縣曾經是項羽的領地,他之是以會封你為王是因為你對項羽有恩!”劉邦心中雖然十分不爽,但還是接受了蕭何的建議,随後在封地内居住了下來。

2、張良

張良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被譽為“謀聖”。在劉邦稱帝後,他成為了漢初三傑之一,幫助劉邦制定了滅秦的戰略。在楚漢之争中,張良制定了十面埋伏的戰術,最終幫助劉邦擊敗項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張良對劉邦的作用不言而喻。張良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懂得為人處世之道。在劉邦還沒有成為皇帝之前,他便離開家鄉,四處遊曆;在劉邦當上皇帝後,他又給劉邦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

在項羽戰敗之後,張良去找了項羽的亞父範增,但範增并沒有采納張良的建議,而是在項羽面前說出了“天下共立為王”的話。當時張良就勸谏劉邦不要稱帝:“天下共立為王”不僅會引起天下人對皇帝的不滿,還會讓項羽放松警惕。是以張良便離開了。

在張良離開之後不久,範增就生病死了。但有一次在劉邦生病期間,一個叫黃少卿的人讓劉邦去看望範增并賞賜他黃金,但範增卻沒有接受。在範增去世之後不久劉邦便病死了。由此可見,在劉邦稱帝之前和之後都是離不開張良的幫助與輔佐的。

3、韓信

韓信在劉邦稱帝之後,也曾多次想要奪取劉邦手中的兵權。劉邦自然不願意這樣做,他的兒子劉盈更是多次勸告父親不要動兵權。但是劉盈畢竟是一個小皇帝,對于權力的欲望十分強烈,最終還是動了兵權。當韓信發現劉邦對自己有所防備時,便開始想辦法對韓信下手。

在劉邦被項羽封為楚王之後,韓信便開始擔心自己會被劉邦所殺。于是韓信想要請韓信的叔父帶他離開京城,前往淮陰侯的封地漢國避難,但是劉邦并不允許自己的兒子離開京城,于是韓信便在一年之後被貶為了淮陰侯。

當漢王劉邦想要除掉韓信的時候,蕭何就極力勸說劉邦派人去招降韓信。于是劉邦便派了曹參去招降蜀國的韓信。但是曹參對于蜀國根本沒有什麼好感,是以在和韓信聊天之後便将他殺害了。而曹參的兒子曹均則和齊王田廣勾結一起謀害了韓信。之後不久,田廣也被殺,這使得項羽更加地憎恨齊國。

最後韓信被貶為了淮陰侯,他的兒子也在一年後被殺了。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韓信都生活在這種恐懼之中。在一次呂後和蕭何的密謀中,最終将韓信從鬼門關拉了回來。在之後劉邦便以謀反的罪名将淮陰侯殺死了。

其實并不是“王不過項”,而是對于權力和野心的渴望讓這些開國功臣們都紛紛離棄了劉邦而去,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孤家寡人”。

四、項羽與劉邦的主要關系

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劉邦在沛縣起兵反秦,他帶領手下投奔項梁,在項梁的帶領下,劉邦、項羽等人成為了反秦義軍的核心人物。不過,雖然劉邦和項羽都是反秦義軍的領袖,但兩人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劉邦是市井出身,底層;而項羽則是貴族出身,是貴族後代。是以兩人的思維模式、行事作風完全不同。

項羽性情暴躁,做事魯莽。而劉邦則生性謹慎、老成持重、喜歡謀略。是以當兩人一起行動的時候就經常發生沖突,雖然很多時候都能化解,但是這種沖突還是會存在。而且即使項羽和劉邦不吵架了,他們也還是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發生沖突。

項羽是一個很有謀略的人,他知道“先入關為王”這件事,但是他知道劉邦比自己有能力有謀略,是以他才會選擇與劉邦開戰。

楚漢戰争中項羽隻給了劉邦一個關中王的名号,但并沒有讓劉邦就此罷休。如果當時項羽真的把關中封給劉邦的話,那他就不是千古一帝了!

是以無論在滅秦戰争中還是楚漢戰争中,兩人都有過沖突與沖突。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在鴻門宴中雙方各懷鬼胎、都想取對方而代之才導緻的!

在鴻門宴中雖然雙方沖突重重,但是他們依然是同一陣營。劉邦在鴻門宴中對項羽說:“咱們如果不先下手為強的話,就會成為别人的俘虜!”

但是項羽卻對此毫不在意:“吾以為天下賢者莫能及也”,認為天下沒有誰比自己更賢能了!項羽這樣說隻是為了給劉邦找台階下罷了。

在項羽眼中看來:你劉邦連我都比不上!這句話足以看出項羽對劉邦的看不起!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1、巨鹿之戰

在巨鹿之戰中,項羽率領楚軍在巨鹿城下擊敗章邯,取得勝利後,項羽在城頭上對前來勸降的王離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章邯與王離等人投降後,楚懷王封劉邦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封魏王豹為魏王;封田榮為齊王;封宋義為晉公。

項羽為了避免讓劉邦坐上“天下共主”的位置,他決定和劉邦正面硬杠。當時劉邦已經率領二十萬大軍與章邯在巨鹿對峙了足足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項羽和劉邦不斷交戰,互有勝負。雖然項羽很厲害,但是劉邦也不是吃素的,是以兩人一直都處于僵持狀态。但是随着時間的推移,劉邦也逐漸有了實力與項羽打持久戰。

最終在楚懷王和諸将商議後決定:“先攻武關”!此時正趕上陳馀已經派兵守住了武關,再加上劉邦也派軍據守在函谷關外,是以此時章邯雖然處于下風卻依然難以攻破函谷關!

2、彭城之戰

項羽在鴻門宴之後,并沒有放過劉邦,而是派人将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一起帶回了彭城。項羽見到兩人後就立馬撕破了臉皮,他在鴻門宴上就說了“沛公欲王關中”的話。可是劉邦卻沒有絲毫悔改之意,他對項羽說:“你隻不過是想把關中封給我,是以我才和你開戰!”

于是項羽又和劉邦在彭城開戰了。當時韓信率兵攻打彭城,劉邦對此非常擔憂,但是他卻沒有向項羽求助。因為此時的項羽正沉迷于酒色之中。劉邦看到這種情況後就在自己的軍營中大宴賓客,借此來麻痹項羽。但是劉邦的這種做法卻讓項羽起了疑心:“這個人是不是劉邦派來的間諜?”于是他便命人搜查劉邦的軍營。

在搜查完劉邦的軍營後,項羽發現劉邦果然在做一些不正當的事,于是他非常生氣,于是便下令把劉邦關押起來。他還說:“我之是以要攻打彭城就是為了讓你們這些人知道,我們沛公已經是天下共主了!”

此時的項羽正沉浸于酒色之中,是以他根本沒有注意到劉邦和韓信已經來到了他的身邊!在彭城之戰後項羽對自己的部下說:“我本來是想與你們一起争奪天下的,但是你們卻背叛了我!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就無法成為霸王了!”于是他便下令把彭城周圍的十多座城池全部屠城。于是項羽率大軍踏上了傳回西楚之路。

3、荥陽對峙

項羽率軍攻打劉邦,與韓信率領的漢軍一起反擊,兩軍大戰于荥陽。雙方僵持不下,劉邦使出渾身解數也沒能攻下城池。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謀士範增向項羽進言道:“韓信乃天下名将,陛下怎能将他放跑呢?不如就派使者前去招降韓信。如果韓信肯歸降的話,那麼天下的諸侯王誰還敢與陛下為敵呢?”但是項羽并沒有采納範增的建議。劉邦與項羽一戰即分勝負,雖然最終劉邦還是取得了勝利,但是在這個時候劉邦的手下們開始擔心起來。畢竟如果自己再打下去的話,那麼項羽一定會把他手下的将領們全部都給殺掉!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軍權,劉邦與韓信簽訂了“鴻溝”條約:即楚漢兩軍約定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

4、垓下之戰

漢二年(前205年)十二月,漢軍被項羽所部打敗,項羽敗逃至垓下。漢軍四面圍裹上來,此時項羽已是四面楚歌,身邊隻有28人。項羽面對四面楚歌,非常害怕,對左右說:“我起兵至今已經四年了,跟随我的有江東子弟八千人。如今他們已經全部死在了我的手裡。我也老了,沒有面目去見他們了。我希望今天晚上就自殺在這裡,希望諸君幫助我把我的頭送到江東去,我死而無憾了!”于是他對着自己的心口就是一劍。

項羽死後,劉邦派人在項羽處尋找他的頭顱。不久後,劉邦發現項羽已死便将其頭顱運回京城交給漢王劉邦。之後項羽被安葬于項地。

結語:是以說曆史上的“王不過項”是沒有根據的!就算是項羽與劉邦都沒有被封王,那他們也都是“王不過項”了!因為當時的局勢确實是項羽與劉邦之間打得難分難解、勢均力敵、誰也沒能先入關滅秦!

五、西楚霸王項羽不稱王的原因分析

在項羽和劉邦争奪天下時,劉邦采取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政策,從劉邦背後偷襲項羽的後方,最終打敗了項羽。之後,劉邦又以“韓信滅齊”的計謀打敗了項羽。而在這期間,項羽有很多機會可以稱王。但他卻一次次錯過了稱王的機會。

其中主要原因是:其一、項羽一直對秦始皇懷有極強的仇視心理,并由此導緻了他不願稱王;其二、他與劉邦争奪天下時,始終遵循“先入關中者王之”的原則,并以此為理由拒絕了劉邦稱帝的建議;其三、項羽在楚漢戰争中始終沒有稱王也與他個人性格有很大關系。因為項羽是一個有強烈自尊心和好勝心的人,是以在與劉邦作戰時經常打敗仗,并是以被劉邦的軍隊追到了烏江。

最後一點,項羽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對于他曾經一起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劉邦,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情感。

一方面項羽把劉邦當做自己最大的敵人;另一方面項羽又把劉邦當成了自己最好的兄弟。是以項羽才會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對于他來說,殺了劉邦對自己并沒有什麼好處,倒不如把他送給劉邦。這也是後來發生在垓下之戰中項羽兵敗自殺一事的根本原因。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項羽很清楚自己在戰場上和政治鬥争中應該采取什麼态度,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六、總結

從以上分析來看,劉邦和項羽并不是曆史上的“王不過項”,而是曆史上的“王不過霸”。項羽是楚國貴族後裔,而劉邦則是農民出身,兩人地位懸殊。在楚漢戰争中,由于劉邦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等優勢,是以被項羽打得節節敗退。

雖然項羽也曾有過稱帝的想法,但因項燕在楚國群眾中有較高威望和号召力,再加上楚國的反秦勢力始終保持着相對統一,是以楚懷王熊心決定封項羽為“楚王”,讓他擁有絕對權威和話語權。

雖然在楚漢戰争後期劉邦在軍事上獲得了勝利,但是此時劉邦的實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了,是以即使劉邦不想稱帝也無法成功。而項羽雖然實力強大,但由于他一直在和劉邦争奪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等重要戰略要地,是以如果他貿然稱帝的話,他很可能會遭到項羽的反對。

而劉邦的支援者衆多,最主要的就是來自于關中地區和巴蜀地區。是以雖然項羽想要稱帝但卻因為實力不如劉邦而無法稱帝。是以從曆史上來看“王不過項”是有一定道理的。項羽如果貿然稱帝,那麼很可能會遭到反對勢力的反對甚至是滅國之禍。是以雖然項羽曾想稱帝但最終沒有成功。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1、《史記》:“楚懷王熊心封項羽為‘楚國’王,而無食封之義。

……懷王遂封項羽為‘西楚’王。楚後懷王從之。”

2.《史記》:“項王欲自立為西楚霸王,謀士範增說曰:‘不可。漢王亦已封其子弟,今功已成而您無所封,此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項王從之。”

3.《史記》:“漢二年春正月,劉邦與項羽約,先入定關中者為王。乃使英布将數萬兵守函谷關,自将十四萬人北擊楚。”

4.《史記》:“十二月,項羽聞齊王田榮、燕王臧荼、韓王信皆降漢,乃自将三萬騎擊齊,大破齊軍,殺田都。于是諸侯兵皆至,會于彭城。楚懷王使人與齊王信約:‘楚破齊王信即立;若不從者誅之。’于是齊國乃從楚之約。”

5.《史記》:“漢王複使使者招諸侯王曰:‘楚懷王約,先入關中者為王。漢王當擊之,諸将皆曰:‘楚兵且破矣!今不早圖,後猶及此!’”

6.《史記》:“劉邦引兵至下邑、雍丘以北,雍丘以南諸将皆來降楚。”

7.《史記》:“八月戊寅……項伯為内史;出軍沛縣北山谷中……沛公至沛……沛公軍陳留以北...劉季與項羽相持于固陵、陳縣之間...楚軍四面圍之...樊哙從呂臣破劉季”

8.《史記》:“高祖乃使人讓劉邦曰:‘楚兵敗于義帝之手,諸侯皆已畔秦,唯沛公素功高言輕……今人臣有功者則賞之,有能者則罰之’。乃使沛公拜蕭何、曹參為大司馬、大将軍、相國。”

9.《史記》:“韓信至軍......遂收齊地……遂定齊王信。”

2、《漢書》:“劉邦起于微末,得天下人心,故稱帝。

天下已定,又欲自利,以強諸侯,此逆天之舉,非理之行也。項王為人仁弱,又尊重賢臣,故其所任皆為賢者也。今乃欲以力征,恐傷和氣;以詐立,恐勞聖神。”

《資治通鑒》:“項羽之失勢也,自謂功多;豈知漢王之入關,攻城略地;削平群雄;使百姓不疲;又能分其土地而封諸将;使關中為三秦;諸侯皆附之。然後行約言,禁暴虐,百姓可使複得新辟也。而項羽不能制禦其衆。項王雖霸天下而亡之于楚,豈可為哉?此乃天所助也。”

《史記》:“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資治通鑒》:“項羽大封諸侯後,漢王入關與項羽争奪天下的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

3.《史記》:“‘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以得民心者得天下。”

4.《資治通鑒》:“漢以秦地之廣、衆庶之衆、财富之多、人皆附之而成帝業,可謂智矣。”

5.《史記》:“故三國者,其勢險而用弱;東漢者,其勢卑而用強。”

3、《資治通鑒》:‘項羽有天下十歲矣,……然卒敗于漢’”。

以上就是項羽“王不過項”的原因分析。而且在楚漢戰争後期,由于劉邦占據優勢,是以項羽逐漸陷入劣勢,最終敗于劉邦。

綜上來看,無論是從實力上還是從所處的戰略地位上來看,項羽都不可能是“王不過項”的。如果從政治和軍事角度來分析的話,項羽的确有過稱帝的想法。但由于其實力不足以稱帝而最終被劉邦打敗了。

由此可見“王不過項”其實是很有道理的,它反映了當時一種政治形勢和社會發展趨勢。是以在曆史上“王不過項”其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曆史事實,并不是項羽個人意願所造成的結果。

對此你有什麼不同意見或看法嗎?歡迎在下面留言和我互動。

4、《漢書》:“然秦亡之時,項羽亦不欲為王,以先入定關中者為楚王,今皆為王矣,乃即殺之。

當此之時,項王王天下之心已定,乃陰使人稱臣于漢,漢王謝之。項羽乃殺之。漢乃收其兵權,分其地以封有功之人,而授以政而遣之。”

《史記·項羽本紀》:“乃謂韓生曰:‘吾家累世公侯,至大王來此,恐不能久居此。且人言楚人‘得半壁天下’者,此謂也。大王誠能中絕其四國,複齊、趙、楚、燕、韓之地,得三分天下有其二,以觀天下之釁。陛下乘時以取天下,亦所宜圖也。”

以上史料可以看出:1.雖然項羽在楚漢戰争中最終失敗了,但是他依然擁有“楚王”的稱号和權威;2.雖然劉邦取得了天下但是當時仍然有“楚王”稱号的人。這些人都是項羽所殺的反秦勢力;3.雖然項羽最後殺了劉邦但他依然是天下諸侯們認可的“楚王”;4.雖然劉邦最終取得了天下但是當時仍然有很多反對勢力在反對他;5.雖然項羽最終失去了天下但仍然有人認為他是“楚王”。

七、結束語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曆史上的“王不過項”并非完全不可能。盡管劉邦和項羽曾發生過幾次正面交鋒,但事實上他們在實力上的差距并不明顯。劉邦雖然在鴻門宴上沒能殺死項羽,但是他通過各種手段使項羽和範增之間産生了沖突,進而達到了牽制項羽的目的。而項羽則因為劉邦的牽制,沒有全力進攻關中。

劉邦和項羽的主要差別在于:劉邦知道自己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但他仍然敢于選擇與項羽正面交鋒,并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項羽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是他卻不敢正面對抗劉邦。因為他知道自己一旦正面對抗,很可能會被劉邦所滅掉。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從實力上來說,項羽确實有能力打敗劉邦,但他卻沒有選擇正面對抗。他在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讓他無法在正面對抗中取得勝利;而在戰術上,因為無法和劉邦正面抗衡,是以最終選擇了逃避,這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曆史上真的“王不過項”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