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碼國家資料局:治理“資料孤島” 打通資料壁壘

作者:中國青年網

國家資料局要來了。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到組建國家資料局。負責協調推進資料基礎制度建設,統籌資料資源整合共享和開發利用,統籌推進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規劃和建設等,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

看到要組建國家資料局的消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有些激動。去年的全國兩會上,他曾建議在中央層面成立“國家數字經濟工作局”,作為統籌數字經濟發展的管理協調機構。在他看來,設立國家資料局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組建國家資料局對應的是整個國家的數字化戰略轉型,這對資料資源的開發挖掘、利用共享,以及資料政策制定、資料交易交換等都非常有意義。

順應數字時代要求,建構資料要素市場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将“資料”列為生産要素。而且,資料已經快速融入生産、配置設定、流通、消費和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個人的身份資訊與行蹤軌迹、消費者的浏覽與購買記錄、企業的業務和經營情況、政府的公共管理資訊……各種資料都蘊藏着豐富的市場潛力。

據國際資料公司(IDC)測算,預計到2025年中國産生的資料總量将達48.6ZB,占全球的27.8%;對國内生産總值(GDP)增長的貢獻率将達年均1.5-1.8個百分點。資料作為新的生産要素,正在深刻改變全社會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

“設立國家資料局是與時俱進的表現。”皮劍龍認為,國家機構設定必須符合時代要求、發展要求。目前數字經濟是發展趨勢,機構改革就必須與時俱進,“該設立的就要設立,該整合的就要整合”。設立國家資料局,展現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全國數字經濟發展,組織實施數字經濟建設,制定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指導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各行業領域資訊化建設、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建構,加強數字産業監管,對公共資料實行集中管理。

事實上,此前全國已有許多地方探索成立專門負責資料管理工作的機構或部門。2017年2月,貴州省大資料發展管理局成立,這是全國首個大資料局,由貴州省公共服務管理辦公室轉型更名而來。之後,浙江、深圳等地陸續成立類似的資料資源管理部門,有的是大資料發展管理局,有的是大資料管理中心。這些部門或機構歸口部門、行政級别、機關性質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承擔着加強大資料領域行政管理,推動大資料産業發展的職能。

汪玉凱認為,此前一些地方已設立本地大資料局,這呼喚着中央政府層面設立一個統籌的部門。這次在國家層面組建資料局,既是順應數字時代的要求,也是促進資料要素市場的發展,還讓地方的資料局有了更為頂層的指導部門。

治理“資料孤島”,打通資料壁壘

根據《方案》,原本由中央網信辦承擔的研究拟訂數字中國建設方案、協調推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資訊化、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協調國家重要資訊資源開發利用與共享、推動資訊資源跨行業跨部門互聯互通等職責,以及由國家發改委承擔的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組織實施國家大資料戰略、推進資料要素基礎制度建設、推進數字基礎設施布局建設等職責,将被劃入國家資料局。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也是大資料、雲計算行業内知名專家。他注意到《方案》将“協調促進智慧城市建設”的職責由網信辦劃入新組建的國家資料局。

在他看來,過去智慧城市建設經常遇到的瓶頸之一,就是技術體系跟治理體系脫節。一些地方把智慧城市建設當成簡單的技術堆砌,還存在“資料孤島”等現象。“大家以為靠技術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事實上它一定是需要治理跟技術配合的。”

汪玉凱說,資料資源的管理職能過去被分散在多個政府部門,而各地設立的大資料局又缺乏中央政府層面的龍頭機構來統籌。組建國家資料局對于制定資料産業規劃、出台資料監管政策、推動資料資源共享、打破資料壁壘都有重要意義。

皮劍龍認為,設立國家資料局也有利于統一協調國家數字政府建設,加強各部門各行業數字資訊化系統管理,提高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也有利于推動資料共享,打通資料壁壘,統籌規劃速度,加快推動公共資料、社會資料的共享開放和高效利用。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愛君認為,組建國家資料局有利于資料要素市場的經營主體降低成本,初步解決了目前資料要素價值發揮中存在的“九龍治水”問題,為建立全面和科學的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統一的合法與合規标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國家資料局由國家發改委管理,也符合發改委的職責定位。

“中央在數字經濟前面加了一個定語,叫‘以資料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王堅說,

促進資料流通對于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也具有重大意義。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增強 綦智鵬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