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的櫻花,去看,還是不去,這個問題在我心中糾結已久,相信有許多國人都有同樣感受。
追尋武大櫻花種植的曆史,那段令中國人心酸的恥辱往事,總是萦繞心頭,揮之不去。
當初鬼子在作為侵華日軍中原司令部的武大種植櫻花,其初衷是為了慰藉日本傷兵的思鄉之情,不曾想今日引來萬千遊人競賞。
櫻花固然無罪,奈何我輩有情,面對東洋國花,心中總存芥蒂。也許隻有時間,才能沖淡這一切。
但是,無論你銘記,或者淡忘,曆史,它就在那裡。
走在武漢城市街頭,鋪天蓋地的廣告一律寫着,浪漫櫻花,與你相約。可我實在想象不出,櫻花和浪漫,哪怕有着一毛錢的關系。
日本有句民諺,櫻花七日,說的是櫻花從開放到凋謝,隻有七天的時間;而整棵櫻樹從開花到全謝大約16天左右。走在武大人迹較少的小路,樹上櫻花方開三成,地上落英已經缤紛。
櫻花的美,在于集中而熱烈的綻放,毅然決然的凋謝。
你可以稱贊她燦爛如朝霞,嬌豔若桃李,但到了最後,終究落得一夜間壯烈的逝去,隻留下凄美的回憶。在日本的傳說中,英勇的武士達到人生的輝煌後,便在櫻花樹下剖腹死去,那櫻花花朵上的點點紅顔,就是武士的鮮血噴濺而緻。
如果說這都算浪漫,那也是一種變态的浪漫。隻有偏居天涯一隅的島國,因為國土狹小的憂患焦躁意識已經深入其國民血脈,才會有這種極端的想法;而身處幅員遼闊的廣袤中土,我們的祖先心境更為平和,曆來信奉的是中庸之道。須知道,壯烈隻一時,平淡才永遠。
向來都以為,再美的公園,都比不過大學校園的景緻(近年來新起的大學城不在此列,那隻是一堆新垃圾建築),尤其是那些有着悠久曆史的大學校園。
出于“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各政府在為大學選址規劃建設的時候,有意無意的留出了最好的位置,清華,北大,浙大,武大,莫不如此。
武大的早期建設者們也沒有辜負這風水寶地,在珞珈山上建築起美輪美奂建築群。
武大櫻花大道的一側,依山排列着學生宿舍,素牆紅窗綠瓦飛檐鬥拱,掩映在櫻花叢中,别具風韻,武大學子果然幸福。還有校園内的文,理,法,工,農學院大樓,圖書館等老舊房屋,雖然都建築于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僅就其藝術性而論,與今日之建築相較,仍顯稍勝一籌,遑論其曆史價值了。
加之校園内自身的書卷氣,人文氣息,那都是武漢東湖櫻園無可比拟的。這種先天的缺陷,後天怎麼補也補不上。
惜乎古風不再,今日的人們眼珠子盯的更多的是錢眼子,建立的大學(含老大學擴建),都沒有什麼味道了。
出校門的時候,适逢滾滾遊人蜂擁而至(我是早晨六點多入校的,看門的尚未到崗),燈柱上貼有住宿廣告,沿路一字排開各式攤販。洶湧商潮襲來,校園的大門終究抵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