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路在哪裡?

我找不到方向

光在哪裡?

尋找你我漂移四重奏

我希望我的生活閃耀

照亮我的夜晚

沒有更多的疼痛無法停止

隻要你不放棄,就有希望

......

- 折疊根樂隊"綻放的光"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絕命毒師》正在排練《綻放》

4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貴陽市華西區湘江路德義琴線。在進入鋼琴線之前,我聽到了"折疊耳根"樂隊的歌曲在街上搖曳。現在,他們終于告别了在按摩院排練,按摩院是樂隊的最新據點。

多年後,由于各自家都忙得不可開交,樂隊主唱陳可星又因為身體原因不得不離開樂隊,我們很久沒有在一起了。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折疊耳根"樂隊現在是排練場地

現在,"折疊耳根"樂隊隻有隊長陳長海、演奏家楊琳、鍵盤手楊志、貝斯手彭萬海四人。為了暫時解決主唱的問題,我們一遍又一遍地嘗試了這首歌,決定從現有的四個人中選擇一個聲線更适合的人作為臨時主唱。

因為要為五月開始的全國殘障人士藝術展做準備,我們必須加緊排練。

白天按摩是每天晚上唱歌是一個夢想

褶根是一種植物,快樂溫暖潮濕,寒冷,怕強光,在黑暗的腐殖質土壤中能頑強生長。它是貴州人喜愛的食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食材。"折根"帶是名副其實的,生命力很強。

自去年以來,"Breaking Your Ears"樂隊一直處于聚光燈下,有四名視障人士和一群當地的外賣夥伴讓公衆感到好奇和欽佩。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2020年錄制央視《幸福離境》

這幾年,他們在地下通道表演,在文昌歌中演唱,現場直播聲音,最後去中央電視台參加"快樂出發"節目錄制,搖音有5萬粉絲......在一般人的眼中,五個90似乎在實作理想的路上穩步前進,卻不知道音樂隻是他們精神上的支撐和信仰,人們總想回歸現實。

在追求夢想的路上,注定要患難。陳長海隊長說,盲人要想彈一首歌,首先要記住樂譜,這個過程比平時要困難得多。他們依靠一部特殊的手機供盲人閱讀螢幕軟體,一點筆記,然後不斷練習,直到他們掌握為止。

在陳長海看來,音樂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一樣,不可或缺,但不是謀生的手段。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通常每個人的主要業務是按摩治療師

在沒有受過教育訓練的情況下,陳長海在一家推拿店工作。他笑着說:"我去過很多地方做推拿,在北方,客戶喜歡慢、軟、強,在上海,客戶喜歡快快快......"

2015年完全回歸盲推拉崗位,2017年加入貴州盛華盲推拉聯盟的陳長海,已經開了自己的店,現在在貴陽開了三家按摩院,是樂團裡最忙的人。

時至今日,"斷耳根"樂隊中四個盲人的主營業務還在推。在采訪中,他們都說過同樣的話:"理想與生活齊頭并進,沒有辦法維持生計,理想從何而來。"

他們的童年沒有那麼快樂,但堅強而勇敢。

"星期六去彈珠,星期天去撿麻雀,藏貓和貓找不到。夏天一來,我們就順流而下,洗個澡,沖向太陽......"這首歌由2020年的"折疊耳根"樂隊演唱,融合了雷鬼風格的"彈珠",輕盈與趣味的節奏,仿佛要把大家穿越時空帶回童年,但卻讓人噓聲。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隊長兼鼓手陳長海

陳長海1991年出生于貴陽市金華鎮金龍村,患有先天性白内障引起的視神經萎縮,眼睛隻有微微的光。5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再婚,後來被姑姑收養。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陳長海都很郁悶,因為家裡的哥哥姐姐每天都去上學,隻有他們不能去。有一次,當他獨自一人在家時,他從抽屜裡拿出一大袋藥吞了下去,試圖自殺。

12歲時,在當地殘障人士協會的幫助下,他就讀于貴陽市的盲聾學校。在走廊裡無意中聽到一位校長拿着吉他唱歌,他羨慕不已,心裡對自己說:"我也想學。"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玩輪楊林(左)和臨時主唱楊志(右)

出生于1992年的楊林小時候因高燒失明。幸運的是,在他10歲的時候,當地的殘障人士協會把他送到了貴陽市的盲聾學校。不久,他開始在學校與他的老師譚毅一起學習吹笛。在那之後的幾年裡,他夢想着長大後成為一名長笛演奏家。

1990年在雲南省大理的楊志,與其他幾位樂隊成員不同,他在八歲時因醫療事故打點滴而完全失明。後來,在大理特殊教育學校,他愛上了音樂,在聽到歌手徐偉的《時代》時開始得到陽光。後來,他花了120元買了人生的第一把吉他,夢想着在不久的将來成為一名流浪歌手。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貝斯手彭萬海

彭萬海是樂隊中唯一的視障成員,當貝斯手,他的職業是外賣兄弟。他出生于1993年,是一個美麗的人,雖然是大家的哥哥,但也是"玩"最多的人。

"打破耳根"樂隊 - 本土文化 - 正能量

2011年,陳長海和楊志在貴州市徽水縣盛華職業學校盲人學校相遇,并與幾位合作夥伴組成了"甜蜜根源"樂隊的前身"光明樂隊"。

他們先是跑到徽水縣的鋼琴線找老師學習,然後上網找教程聽。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兩人一起去貴陽、昆明、廣州等地賣歌。從那時起,他們就立志于制作盲人樂隊。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彭萬海, 陳長海, 楊林

2018年1月15日,樂隊"Breaking Your Roots"誕生了四名成員,其中包括熱愛音樂的外賣兄弟彭萬海。在貴州盛華職業學校的時候,他遇到了陳長海和楊志,還有楊林,這是"折疊耳根"樂隊的雛形。

彭萬海說:"我認識你最新,在盛華的時候我比他們小,看到哥哥們在舞台上的表現我感覺很羨慕,他們也會有一些樂器,決定鼓起勇氣加入,兄弟倆對我很好,我們每天一起演奏音樂的那段時間是最幸福的。"

2018年5月18日,樂隊"Breaking Ear Roots"在水東路的文化館演出了樂隊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演出。

"我們唱了12首歌,包括萬海寫的《爸爸媽媽》和《愛在盛華》,"隊長陳長海回憶道。我們預計有100名現場觀衆,但結果是300多人,很多人聽到哭泣,我們在舞台上深受鼓舞,從那天起,我們堅定了走這條路的決心。"

譚毅先生是"折疊耳根"樂隊幾位成員的啟蒙老師,組建樂隊後,他幫助作曲,并帶領他們到北京錄制節目,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職業中的許多困難。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譚先生(中)帶領團隊到中央電視台錄制

說起這些年輕人,譚先生笑着說:"我不僅是他們的老師,也是他們的'保姆',希望他們能延續'折耳根'的标簽,讓很多人了解貴州的本土文化,也給大家帶來正能量。"

今年,樂隊有了新的目标,他們計劃推出一張四首歌曲的EP,以更專業的方式展示他們的音樂。

出現一種現象,有貶損的事情不能再正常了。網上有評論稱"折耳根"樂隊的歌"流行",但其實這些人并沒有太"适應"白話,隻是表達了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褶皺根最好的部分埋在地裡,就像他們的生活一樣,似乎"看不到白天",但磨難并沒有熄滅他們心中的火焰,他們正試圖讓自己發光。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規劃 王琦

黃瑩瑩,貴州日報《天空眼》記者

編輯:沈玲

編輯:劉鋼彥傑

文章推薦

"先簽協定,先選房"變成空話!銅人男子起訴街頭勝訴,仍迫不及待地被移走賠償

私人還是公共?安順一小綠化帶設立"私家花園"

本土草根樂隊“折耳根”:我們“看不見”,但用音樂把黑夜點亮

貴陽這個小區停車位是好口袋,停車還想"看身體"

看看貴州都市日報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