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迫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不能開啟于古代中國?

1840年英國開着攜槍帶炮的艦隊對清朝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争(英國稱其為第一次中英戰争或"通商戰争"),這一年好似一條分界線,線左邊的中國是世界的“扛把子”,而之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100年隻有屈辱和抗争。

早在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然來到明朝沿海,希望與明朝通商,也曾為此發生小規模沖突,均被阻擋在外。而英國之是以能成功“敲開”清朝國門,是因為資産階級的崛起推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使英國迅速成長為“日不落帝國”。

被迫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不能開啟于古代中國?

15世紀前後(明朝中期),古代中國和歐洲都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當時繁榮度世界第一的中國呢?我認為根本原因在于大陸封建社會時期國家權力過于集中且限制不足。

國家是經濟上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在封建時期,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地主,這時國家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而皇帝作為封建社會最大的地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自然不願意看到資産階級的崛起,對資産階級的發展必然限制打壓。

在封建時期的中國,皇帝擁有超越的權利,“朕即法律”。而儒家思想對王權的制約方式和程度都太過“随意”。同時在古代中國大環境裡,商人地位低下。儒家思想講究為人誠信,與人坦誠,這就與“無奸不商”的商人形成了對立,故商人地位排在士、農、工之後。造成了資産階級無法成長壯大,直至掌握政治資源。

被迫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不能開啟于古代中國?

清皇帝

那麼第一次工業革命何以會出現在同為封建國家的英國呢?英國也較早建立起了擁有強大王權的封建國家,但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國王約翰王(1199-1216)在大封建領主、教士、騎士和城市市民的聯合壓力下被迫簽署《大憲章》,這是近代立憲政府的萌芽。由此可見英國公權力并未系于王權一身,兩個國家的王權大小迥異。這讓資産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成為了可能。

于是當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時候,英國于1640年爆發了資産階級革命。1649年5月19日宣布共和國成立。1660年王朝複辟。經兩派勢力拉鋸,于1688年“光榮革命”确立了君主立憲制,并在1689年頒布文獻《權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對王權進行明确制約。資産階級統治在英國确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被迫接受,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何不能開啟于古代中國?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于紡織業

資本主義是以生産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其主要形式是,資産階級購買勞動力,勞動力運用資産階級的生産資料完成生産。生産資料可以表現為用于購買勞動力和生産材料的貨币和信貸;也可以表現為有形的機器;或表現為成品、半成品的存貨。

成為統治者的英國資産階級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同時擴充廣闊的海外市場和廉價的原料産地,累積了豐厚的資本。另一方面,推行"圈地運動",通過大量廉價勞動力,發展了工場手工業,增加了産量,積累了豐富的生産技術知識。但依然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要。于是一場生産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是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