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作者:古木之的草記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文|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餘華的六篇作品中,都有大量的兒童意象。

本文以餘華的小說為切入點,試着探尋餘華作品中的孩子們的共同特征和個性特征,并從孩子們身上發掘出作家對家庭和社會的深刻感悟。

一、同一性與變化性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描寫的孩童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套角色,他們有着許多共同的特征,但由于他們的性格和經曆的差異,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一個人的思維是有一緻性的,是以,同一位作者在他的不同的著作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某些相同的地方。

餘華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在其小說中,他筆下的孩子們在家庭背景和生活境遇上都有許多相同之處。

而且,有些孩子的名字還和父母的名字有很大的關系,讓人從餘華的字裡行間感受到了濃濃的愛意。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的作品中,孩子的姓名折射出他們父母的經濟條件和個性特征。

在《活着》中,福貴的長女被命名為“鳳霞”,鳳霞是福貴家最富有的時候,“霞”和“鳳”就是最好的證明。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福貴之子有慶,是福貴敗光了家業後所生,“慶”與“祝賀”、“恭喜之物”的意思,“有慶”兩個字,反映了福貴一家人急切盼望脫離貧困的心理。

鳳霞、友青二人之死,則是福貴家從富裕走向衰敗的生動寫照。餘華的作品中,孩子的姓名和爸爸的姓名也有對應關系。

《許三觀賣血記》中,主角的名字叫做許三觀,其中的“觀”字,代表着看法和看法。

恰巧許三觀的三個兒子名為一樂、二樂、三樂,他們的名字裡都帶着一個“樂”,這個“樂”就是許三觀和他妻子内心深處的一種積極情緒。

兩個孩子的名字和兩個孩子的名字一樣,都是一個“觀”字,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來,餘華在刻畫這個角色的時候非常用心。

另一方面,孩子的名字也反映了家長的個性。李蘭在電影《兄弟》中曾說過:“虎父無犬子,宋鋼繼承了他老爹的忠義與仁義。”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這段文字把宋鋼與自己的父親劃在了一個界限,讓人下意識地認為宋鋼是一對好父子。李光頭的真名叫李光,李光頭的媽媽叫他李光頭,這也是因為他從爸爸那裡學來的風流成性。

李光頭和他的父親,在女廁所裡偷看女人的事情,被村子裡的人恥笑,李蘭在村子裡一直都是被人恥笑的對象。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監獄裡的囚犯因為在監獄裡要被剃頭發,是以“光頭”這個象征和囚犯的身份關系密切,也就意味着“光頭”這個象征具有某種譴責的意味。

這個名字,可以了解為性格柔弱的李蘭,在向亡夫訴苦,也可以了解為,她用這個名字,來表達自己對李光頭和他父親偷看的不滿。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的作品中,孩子的名字不僅僅是孩子們自己的一個暗号,孩子的名字還成為了作家對父母角色的一種間接的刻畫方式。

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聯系不僅是血脈上的聯系,在名字、性格和社會地位上也有很高的聯系。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的六部小說中,有三十多個孩子的圖像。其中,農夫之家的孩子就有12個,工農之家的孩子則有13個。

這樣的設定說明,孩子們生活在一個把吃穿放在第一位的貧困家庭裡。當來自不同家族的人相遇時,一種階級層次的感覺便在孩子們的心裡生根發芽。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城市中的人們和農村中的人們一樣,都在吃着鹹菜,但是在城市中,在面對相同的事物時,會利用添加物來表現出城鄉的差别。

越是常見的事物,就越能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孩子們隻能被動地接受現實的沖擊。

這是一種通過生活間接的方式,暗示了由于家庭出身的不同而造成的對待差異,在孩子普遍進入到社會交往的話語體系中時,他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生來就是不平等的。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孫偉的老爸在“文革”初期風光無限,後來老爸被認定為“資本家”,老爸也跟着倒黴了。

因為父親身份的變化,孫偉從一個受人尊敬的小流氓,變成了一個垂頭喪氣,低調的孩子,孫偉的變化,反映出了這個世界上,人們追求的是權勢和金錢。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作品中的很多孩子都來自于生活在最底層的家庭,他們所能接觸到的有限的社會資源,注定了他們要經曆種種苦難。

餘華6本小說中,很多孩子的童年生活都是波瀾壯闊的。

從物質上來說,由于社會的生産力很低,家庭成員很多,父母的收入也很少,是以大部分孩子都要忍受着饑餓的煎熬,或者是為了争奪有限的資源而戰鬥。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許三觀把自己的血液賣完之後,就帶着一家人到飯店裡吃面條,因為賣血賺不到什麼,而且一樂的身份也不一般,是以許三觀對一樂很是反感,他一個人在那啃着地瓜過日子。

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身體狀況,還有一部分孩子的心理狀況。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文城》裡,小美因為生活拮據,被父母賣到了沈家,成為了一個童養媳。小美的父母這麼做,一來是為了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二來也是為了給他們和沈家的聯姻争光。

從小生活在别人家的小美,在阿強媽媽的控制和管教下,小美的本性被壓制,就像是一件華麗的婚紗,被深深的埋在了衣櫥裡,根本不能展現出她最美麗的一面。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媽媽把楊飛生下在列車衛生間,他不小心跌倒在鐵軌上,楊飛一出生便沒有媽媽的照顧。而義父也因為楊飛終生未嫁,在楊飛幼年時代,他的家人一直都是支離破碎的。

還有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不負責任,他們受到了精神上的折磨。許一樂的生父正是何小勇,許三觀在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後,将所有的憤怒和不甘都發洩在了一樂的頭上。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一樂被許三觀辱罵,被克扣,被許玉蘭趕出家門,被何小勇拒絕,因為他的身份,他從小就在家族中經曆過感情的磨難,被最親的人拒絕,一次又一次地打擊着他。

餘華作品中的孩童,在性别名稱、家庭背景和經曆上都有着許多相同的特點,這些特點既反映了作家的創作習性,又展現了餘華對于現實生活的整體總結。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社會生活常常是由各種不同的個體生活交織和彙聚而來,是以,作家們的這些具有鮮明個性的角色的人生體驗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在華的小說中,有很多的孩子,在這裡,我們将重點選擇一些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孩子來進行分析。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餘華的小說中,有許多孩子的角色,他們的角色都呈現出了成人的趨勢。

孩子們的成人化趨勢有兩個特點:一是孩子對成人世界中存在的規則認識不足,二是孩子個性迅速演化為“超我”。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而這種預先購買香煙以收買司機的技巧,則是因為他幼年時随媽媽周遊各地的經驗。雖然他還很年輕,但他已經開始賺錢自立了。

他對女生一見鐘情,便抱着一絲期待上門求婚,雖然在女生家長眼中隻是個笑話,但對他來說,卻是“社會人士”該做的事。在社交活動中,由于實際情況的限制,一些孩子不得不預先去适應成年人的交往秩序,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受到成年人的排斥和壓制。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他們對成年人的模仿,也反映了孩子在社交活動中的軟弱性。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體系”中,最高層次的人格是“自我”。

在實質上,超我是指人類從他人那裡繼承來的影響力,它是一種值得贊賞的、值得效仿的社會理想。由于發燒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喪失了聽力的鳳霞成了家裡的負擔。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當有慶要進學校的時候,福貴夫妻打算将鳳霞送人養大,以減少家裡的開銷。鳳霞的服從并不代表她完全支援這一決策,一方面,她很有同情心,知道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她很樂意付出自己的代價來提高家人的生活水準。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而她又深谙“在家從父”的道德禮教,在他強大的統治之下,她的抱怨、抱怨都是白費力氣。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鳳霞這種願意自我犧牲的精神,恰恰是她性格向“超脫”發展的标志。

在餘華的作品中,餘華的孩子們不僅有着不同的生長背景,而且他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也構成了孩子們在作品中的“王國”。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二、農村與城市兒童形象

孩子的生存空間可以被劃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作為家人而存在的家庭環境,一個是作為社會成員而存在的社會環境,下面我們就來探讨一下,在這兩個類型的環境中,孩子的形象所反映出來的深刻含義。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對孩子的養育是主要的,這就造成了孩子對家長的依賴。

經濟供應與親情是子女與父母親的紐帶,但在一些特定情境中,由于情感緊密,這種紐帶會被重新界定,家長對子女的壓抑也會被多種因素所打破。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在孩子沒有真正參與到社會的生産性勞動中去之前,他們的生活一直依賴于他們的父母。由于“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孩子們在家裡的地位是如此之低,以緻他們不得不聽從家長的指令。

《活着》裡,友青因為反對把妹妹嫁給一個外人而被傅貴痛揍了一頓,最後還懇求自己的父親原諒。在這樣巨大的實力差距之下,有慶隻能聽從自己父親的安排。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在家裡,父母是如何用暴力來維持自己的權力的。當孩子們做了錯事,或需要他們幫助時,他們往往會向他們的父母獻殷勤。

《許三觀賣血記》裡,許三觀在知道一越并非自己的親骨肉之後,對一越的感情從疼愛變成了憎恨,一越為了平息父親的怒火而極力讨好自己的老爹。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孩子的“讨好”與“哀求”,是大人對孩子“言辭”的壓抑,“求愛”則是孩子一方為了緩解父母之間的距離而做出的努力。

大人們從他們的奉承中得到了滿足和軟弱,讓孩子們更加被大人們控制。

淺析餘華作品中兒童的形象

結語

餘華作品中的兒童具有一定的共同點,但又有各自的特點。雖然孩子們的社會活動很少,但讀者還是可以通過孩子們的生命軌迹來窺探某個時期的人的生存狀态,體會到社會生活的複雜性。

在餘華的作品中,我們對孩子的家庭、社會和人的自我進行了新的檢視,這也許正是餘華作品中“孩子”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餘華:《兄弟》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綱要》

[3]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4]餘華:《文學與文學史》

[5]姜瑀,宋劍華:《中國現代小說中的“市民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