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作者: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每年春秋兩季,全世界數以億計的候鳥沿着規律的、相對固定的路線定期地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遷徙,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遷徙。這些鳥類不時移動,帶來季節變化的消息。不僅鳥類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候鳥遷徙的路線和習性,而且公衆對鳥類遷徙也非常感興趣。

對鳥類遷徙的認識

鳥類遷徙的書面記錄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在中國秦漢時期的文獻中已經有關于鳥類在春秋遷徙的描述。在古希臘文學中,候鳥也消失或經常出現在具有季節變化的地區。受溫血動物有冬眠習性的觀點的影響,亞裡士多德和其他學者将北方許多鳥類在秋季和冬季的消失解釋為鳥類進入冬眠狀态。這種解釋一直流行到18世紀,以至于許多生物學家,如林奈,認為燕子等鳥類會在冬天在湖底冬眠。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當時人們認為鳥類可以從冰凍的湖泊中撈出來。

直到19世紀20年代,在德國才發現一隻受傷的白鹳,其中有西非土著人使用的飛镖,大概在數千米外的西非,這是歐洲人記錄的鳥類遷徙的最早證據。随後,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鳥類遷徙證據。

随着跟蹤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鳥類遷徙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利用環形攝影,衛星跟蹤和光敏地理定位等技術,研究人員追蹤了數百種鳥類的遷徙。

為什麼候鳥遷徙

鳥類遷徙行為是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是氣候和食物等環境的有規律波動的适應。大多數被追蹤的鳥類現在都在尋找一個溫度适宜,食物來源豐富,天敵稀少的地方。鳥類通過遷徙積極選擇合适的栖息地,以避免惡劣的季節性條件。

緯度越高,季節性氣候變化越明顯,食物來源就越不穩定。是以,遷徙主要發生在資源波動較大的地區,特别是在候鳥種類最多的北半球。

溫帶地區夏季晝夜長,鳥類覓食和喂養幼崽的白晝更長。而在夏季,這裡的食物豐富,天敵少,生存壓力相對較低。然而,冬季天氣寒冷,經常面臨糧食短缺。熱帶地區冬季氣候溫和,食物資源比溫帶地區豐富。但夏季繁殖季節面臨着來自築巢和食物資源的激烈競争,而捕食者則面臨着更大的捕食壓力。是以,這些候鳥選擇在冬季向南飛行以尋找食物,但在繁殖季節,它們會傳回北方。

如何決定何時開始

一個多世紀以來,鳥類學家一直在探索鳥類遷徙的生理機制。對照實驗表明,晝夜節律長度的變化,對恒星的記憶,甚至感覺磁場的能力共同主導了鳥類的遷徙行為。

自從它們孵化出貝殼以來,候鳥就有了遷徙的本能,鳥類往往在移動前顯得焦躁不安,往往朝着未來遷徙的方向測試、活動,這種現象被稱為"遷徙焦慮"或"遷徙興奮"。大多數鳥類在移動時傾向于聚集,一些猛禽和猛禽在築巢和狩獵期間高度分散,但也傾向于在移動前聚集。一些學者發現,一些具有遷徙習性的小型鳥類在秋季表現出遷徙沖動,即使在籠子條件下也是如此。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研究人員認為,陽光的長度會影響鳥類的内分泌,随着夏末陽光時間的縮短,鳥類大腦中的光受體會引發激素水準的變化,促使它們長出足夠強壯的新羽毛來維持長途飛行。荷爾蒙的變化也使它們變得貪婪,并在遷移過程中因消費而增加顯着的體重。研究人員曾認為,戴上喂食器會誘使鳥類花費更多的時間,但實驗表明,遷徙的興奮感可以確定它們及時飛走。

然而,日照時間并不能完全決定它們的出發時間,雖然遷徙的興奮讓鳥兒有離開的沖動,但它們會等待天氣條件和風向、風速條件适宜開始。如果在出發後突然發生危險的寒流,他們可能會傳回以避免大規模傷亡。

冬天的小燕子去哪兒了?

不同鳥類的遷徙距離會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在一兩百公裡的範圍内,而另一些則每年飛行數千公裡。例如,北極燕鷗每年往返于北極和南極,在遷徙期間一次飛行超過2,800公裡,中間沒有休息或食物。

比如,燕子春天飛到北方築巢和育雛,冬天飛到南方,這不是很多人認為的我們國家的南部,而是遠至非洲。

研究人員使用定位器跟蹤在北京附近度過夏天的雨燕和達杜胡安,根據定位器記錄的資料,這些雨燕的最終越冬地是非洲南部的那密比亞和南非。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自7月底以來,雨燕一直在北京,但不是直接向南。他們首先向北穿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南部,然後向西南穿過伊朗,阿拉伯半島,東非,繞過撒哈拉沙漠,然後在當年10月向南到達那密比亞和南非。在兩個半月的時間裡,它飛了大約25,000公裡,穿越了兩大洲的20多個國家。在南半球度過了當地的夏天後,他們沿着一條幾乎與這條路線平行的路線傳回北京。

在春末夏初,在北京唱着大杜鵑花,實際上遠在莫三鼻克。它們一路飛越阿拉伯海,飛越印度和東南亞西北部,從中國西南部一路向北,甚至直接飛到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南部的心髒地帶。

有許多類似于Da duo,Swifts和Jiyans的鳥類,如紅腳蜻蜓和黃疸,它們每年也會在非洲,熱帶亞洲和東北亞之間旅行。科學家還發現,來自歐洲和中亞部分地區的燕子也飛往非洲中部或南部過冬。

全球候鳥遷徙路線

全世界已知的9,000多種鳥類中約有4,000種是候鳥,其中大多數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間季節性遷徙。通過多年的追蹤,鳥類的遷徙路線正逐漸向人們展示。

總體而言,鳥類在世界各地有八條主要的南北遷徙路線。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1. 橫跨大西洋的"大西洋遷徙路線",連接配接西歐、北美東部和西非的狹長地帶

2. 連接配接東歐和西非的"黑海-地中海遷徙路線"

3. 橫跨印度洋,連接配接西非和東非的"東西亞遷徙路線"

4. "中亞遷徙路線",從南到北橫跨亞洲大陸

5. "東亞-澳洲移民路線"橫跨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連接配接東亞和澳洲大陸

6. 貫穿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的"美-太平洋遷徙路線"

7." 美國-密西西比移民路線"遍布北美和南美中部和西部地區

8." 連接配接整個北美和南美東部的"美洲-大西洋遷徙路線"

中國廣袤的土地和複雜的地形形成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生态環境,為1000多種鳥類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地,越冬地和安息之地。在全球八條移民路線中,3号、4号和5号路線經過我國。每年9月至10月,候鳥從西伯利亞、内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等地起飛,向南分為西、中、東三條路。

當然,鳥類遷徙路徑也很多,不能簡單地歸咎于這些人劃分的遷徙路線,有些鳥類遷徙僅限于北半球,而有些東西向或東北、東南向遷徙,如海鷗的遷徙方向和我國東部常見的西南東北候鳥遷徙路線幾乎是90度角。

遷移節奏

一般來說,鳥類的遷徙習性,包括遷徙路線和遷徙政策,是比較穩定的,但不同物種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有時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往往不同。

由于鳥類的大小、食物特征和遷徙距離不同,各種鳥類的遷徙順序也不同。春季北遷徙各種鳥類遷徙順序不明顯,而在秋季向南遷徙時,一般小鳥向南遷徙,大鳥向南遷較晚。

即使是同一人口也不會同時飛回或離開出生地。一般來說,"先發制人"先飛,一段時間後,主力組開始移動,最後為後期(或留守)。這三組鳥類的分布因物種和年份而異,大多數鳥類在"第一批部隊"之後的幾年到達,而其他鳥類則在很久以後到達。

一到秋天就啟程南遷的候鳥都選擇了去哪兒越冬

鳥類通常會在道路之間停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尋找食物和休息上。大型鳥類和猛禽往往在白天遷徙,晚上休息,因為它們的天敵很小,為了利用白天上升的氣流來節省力量,但更多的候鳥,包括較小的食糧鳥,涉水鳥,鴨子等,選擇在夜間遷徙,白天躺着,覓食。有些鳥類在穿越沙漠和海洋時日夜遷徙,因為它們沒有立足點。其他鳥類,如野鴨,在飛到越冬土地之前飛到安全地帶改變羽毛,稱為改變羽毛。

候鳥和候鳥的差別不是絕對的,一些傳統的候鳥可以在幾代之内成為停留的鳥類,有些傳統的鳥類,也可能是快速遷徙的行為。即使是同一種鳥類也可能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表現出不同類型的居住。

本文原文為中國百科全書資料庫,轉載必須經授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