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作者: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每年春秋两季,全世界数以亿计的候鸟沿着规律的、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期地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迁徙,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迁徙。这些鸟类不时移动,带来季节变化的消息。不仅鸟类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候鸟迁徙的路线和习性,而且公众对鸟类迁徙也非常感兴趣。

对鸟类迁徙的认识

鸟类迁徙的书面记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经有关于鸟类在春秋迁徙的描述。在古希腊文学中,候鸟也消失或经常出现在具有季节变化的地区。受温血动物有冬眠习性的观点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学者将北方许多鸟类在秋季和冬季的消失解释为鸟类进入冬眠状态。这种解释一直流行到18世纪,以至于许多生物学家,如林奈,认为燕子等鸟类会在冬天在湖底冬眠。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当时人们认为鸟类可以从冰冻的湖泊中捞出来。

直到19世纪20年代,在德国才发现一只受伤的白鹳,其中有西非土著人使用的飞镖,大概在数千米外的西非,这是欧洲人记录的鸟类迁徙的最早证据。随后,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鸟类迁徙证据。

随着跟踪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鸟类迁徙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利用环形摄影,卫星跟踪和光敏地理定位等技术,研究人员追踪了数百种鸟类的迁徙。

为什么候鸟迁徙

鸟类迁徙行为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是气候和食物等环境的有规律波动的适应。大多数被追踪的鸟类现在都在寻找一个温度适宜,食物来源丰富,天敌稀少的地方。鸟类通过迁徙积极选择合适的栖息地,以避免恶劣的季节性条件。

纬度越高,季节性气候变化越明显,食物来源就越不稳定。因此,迁徙主要发生在资源波动较大的地区,特别是在候鸟种类最多的北半球。

温带地区夏季昼夜长,鸟类觅食和喂养幼崽的白昼更长。而在夏季,这里的食物丰富,天敌少,生存压力相对较低。然而,冬季天气寒冷,经常面临粮食短缺。热带地区冬季气候温和,食物资源比温带地区丰富。但夏季繁殖季节面临着来自筑巢和食物资源的激烈竞争,而捕食者则面临着更大的捕食压力。因此,这些候鸟选择在冬季向南飞行以寻找食物,但在繁殖季节,它们会返回北方。

如何决定何时开始

一个多世纪以来,鸟类学家一直在探索鸟类迁徙的生理机制。对照实验表明,昼夜节律长度的变化,对恒星的记忆,甚至感知磁场的能力共同主导了鸟类的迁徙行为。

自从它们孵化出贝壳以来,候鸟就有了迁徙的本能,鸟类往往在移动前显得焦躁不安,往往朝着未来迁徙的方向测试、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迁徙焦虑"或"迁徙兴奋"。大多数鸟类在移动时倾向于聚集,一些猛禽和猛禽在筑巢和狩猎期间高度分散,但也倾向于在移动前聚集。一些学者发现,一些具有迁徙习性的小型鸟类在秋季表现出迁徙冲动,即使在笼子条件下也是如此。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研究人员认为,阳光的长度会影响鸟类的内分泌,随着夏末阳光时间的缩短,鸟类大脑中的光受体会引发激素水平的变化,促使它们长出足够强壮的新羽毛来维持长途飞行。荷尔蒙的变化也使它们变得贪婪,并在迁移过程中因消费而增加显着的体重。研究人员曾认为,戴上喂食器会诱使鸟类花费更多的时间,但实验表明,迁徙的兴奋感可以确保它们及时飞走。

然而,日照时间并不能完全决定它们的出发时间,虽然迁徙的兴奋让鸟儿有离开的冲动,但它们会等待天气条件和风向、风速条件适宜开始。如果在出发后突然发生危险的寒流,他们可能会返回以避免大规模伤亡。

冬天的小燕子去哪儿了?

不同鸟类的迁徙距离会有所不同。有些可能在一两百公里的范围内,而另一些则每年飞行数千公里。例如,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北极和南极,在迁徙期间一次飞行超过2,800公里,中间没有休息或食物。

比如,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筑巢和育雏,冬天飞到南方,这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我们国家的南部,而是远至非洲。

研究人员使用定位器跟踪在北京附近度过夏天的雨燕和达杜胡安,根据定位器记录的数据,这些雨燕的最终越冬地是非洲南部的纳米比亚和南非。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自7月底以来,雨燕一直在北京,但不是直接向南。他们首先向北穿过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然后向西南穿过伊朗,阿拉伯半岛,东非,绕过撒哈拉沙漠,然后在当年10月向南到达纳米比亚和南非。在两个半月的时间里,它飞了大约25,000公里,穿越了两大洲的20多个国家。在南半球度过了当地的夏天后,他们沿着一条几乎与这条路线平行的路线返回北京。

在春末夏初,在北京唱着大杜鹃花,实际上远在莫桑比克。它们一路飞越阿拉伯海,飞越印度和东南亚西北部,从中国西南部一路向北,甚至直接飞到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南部的心脏地带。

有许多类似于Da duo,Swifts和Jiyans的鸟类,如红脚蜻蜓和黄疸,它们每年也会在非洲,热带亚洲和东北亚之间旅行。科学家还发现,来自欧洲和中亚部分地区的燕子也飞往非洲中部或南部过冬。

全球候鸟迁徙路线

全世界已知的9,000多种鸟类中约有4,000种是候鸟,其中大多数在北半球和南半球之间季节性迁徙。通过多年的追踪,鸟类的迁徙路线正逐渐向人们展示。

总体而言,鸟类在世界各地有八条主要的南北迁徙路线。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1. 横跨大西洋的"大西洋迁徙路线",连接西欧、北美东部和西非的狭长地带

2. 连接东欧和西非的"黑海-地中海迁徙路线"

3. 横跨印度洋,连接西非和东非的"东西亚迁徙路线"

4. "中亚迁徙路线",从南到北横跨亚洲大陆

5. "东亚-澳洲移民路线"横跨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连接东亚和澳洲大陆

6. 贯穿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的"美-太平洋迁徙路线"

7." 美国-密西西比移民路线"遍布北美和南美中部和西部地区

8." 连接整个北美和南美东部的"美洲-大西洋迁徙路线"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复杂的地形形成了多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环境,为1000多种鸟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地,越冬地和安息之地。在全球八条移民路线中,3号、4号和5号路线经过我国。每年9月至10月,候鸟从西伯利亚、内蒙古草原、华北平原等地起飞,向南分为西、中、东三条路。

当然,鸟类迁徙路径也很多,不能简单地归咎于这些人划分的迁徙路线,有些鸟类迁徙仅限于北半球,而有些东西向或东北、东南向迁徙,如海鸥的迁徙方向和我国东部常见的西南东北候鸟迁徙路线几乎是90度角。

迁移节奏

一般来说,鸟类的迁徙习性,包括迁徙路线和迁徙策略,是比较稳定的,但不同物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有时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往往不同。

由于鸟类的大小、食物特征和迁徙距离不同,各种鸟类的迁徙顺序也不同。春季北迁徙各种鸟类迁徙顺序不明显,而在秋季向南迁徙时,一般小鸟向南迁徙,大鸟向南迁较晚。

即使是同一人口也不会同时飞回或离开出生地。一般来说,"先发制人"先飞,一段时间后,主力组开始移动,最后为后期(或留守)。这三组鸟类的分布因物种和年份而异,大多数鸟类在"第一批部队"之后的几年到达,而其他鸟类则在很久以后到达。

一到秋天就启程南迁的候鸟都选择了去哪儿越冬

鸟类通常会在道路之间停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寻找食物和休息上。大型鸟类和猛禽往往在白天迁徙,晚上休息,因为它们的天敌很小,为了利用白天上升的气流来节省力量,但更多的候鸟,包括较小的食粮鸟,涉水鸟,鸭子等,选择在夜间迁徙,白天躺着,觅食。有些鸟类在穿越沙漠和海洋时日夜迁徙,因为它们没有立足点。其他鸟类,如野鸭,在飞到越冬土地之前飞到安全地带改变羽毛,称为改变羽毛。

候鸟和候鸟的区别不是绝对的,一些传统的候鸟可以在几代之内成为停留的鸟类,有些传统的鸟类,也可能是快速迁徙的行为。即使是同一种鸟类也可能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居住。

本文原文为中国百科全书数据库,转载必须经授权。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