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歡,兩性情感心理學寫作者,寫有情的故事,有趣的陌生人,有料的知識。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 ,作者提到了“延遲滿足”這個概念。
書裡面有一個觀點是:
當我們在做事情,工作或學習時,應該先試着将最難的部分完成;解決完了最難處理的問題之後,再去做簡單的工作。
那個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放松,這就是“延遲滿足”帶給你的愉悅感。
在心理學上,延遲滿足能夠有效地幫助人克服拖延與焦慮。
但随着“延遲滿足”被廣泛應用和熟知,也有了“即時滿足”與之對立。
面對同一件事情,我們到底應該選擇“延遲滿足”還是“即時滿足”呢?
不同的選擇背後,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
-01
“即時滿足”與性格分析
錢鐘書先生說過:
“這個世上隻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一類人先挑好的吃,另一類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
先挑好葡萄吃的人,就是“即時滿足”的人。
性格分析:
即時滿足,顧名思義就是會在第一時間滿足自己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社交需求,物質需求等。
這順應了人性,也是愛自己的表現。
比如:
有些人在淩晨忽然想吃一道美食,即時滿足的人,一定要立刻開車出去吃。
哪怕開車幾個小時,隻要能找到這個美食,他就覺得所有的用功都是值得的。
也常常有人說:“早買早享受,晚買享折扣”這樣的話。
對于即時滿足的人而言,他們更關注自我的需求和價值。
即時滿足,其實更符合人性,更順應人類的本能。
人一生下來,就有着各種各樣的需求和欲望。
想吃就去吃,想做就去做,想幹什麼就不猶豫。
即時滿足的人,性格上更果斷,更勇敢,做事情不拖泥帶水。
這是屬于他們的優勢。
比如:
在感情裡,即時滿足性格的人不會陷入擰巴,隻要喜歡就去追求,即使失敗了也不後悔。
在事業上,即時滿足的人,或許不會有太長遠的事業規劃,但他們更專注當下,熱愛當下。
“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02
“延遲滿足”與性格分析
什麼是延遲滿足?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效應,就叫延遲滿足效應,也被稱之為“糖果效應”。
心理學家讓十多個孩子坐在教室裡,在他們面前擺着的是糖果。
制定規則的人,告訴這些孩子:
如果你們能等到我回來之後,再吃糖果,我會再給你們額外的獎勵;
如果我沒回來之前,先吃掉糖果的人,就沒有獎勵。
結果表明:
十多個孩子裡,隻有少數幾個孩子堅持到最後,其餘的孩子很快就忍不住糖果的誘惑。
在心理學家長達十餘年的追蹤調查下,發現當年那些“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自己的事業上往往有更長遠的職業規劃,事業上更成功。
而那些“即時滿足”的孩子,事業上則是平庸的。
但這些孩子的心态,卻是更好的,他們享受當下,更容易獲得快樂。
延遲滿足的人,更加自律,對自我的要求比較高。
比如說:
在事業,學習或感情裡,他們往往會建立:“獎賞機制”。
先做完事情,再去休息;
先忙完重要的,再獎勵自己一些休息的時間。
延遲滿足,往往能帶給人更好的工作效率。
但從性格的角度來分析:
長時間“延遲滿足”的人,其實處于長期壓抑自己内心欲望和沖動的狀态。
一旦失去了平衡點,被壓抑的欲望和情緒全都湧了出來,就會對這個人造成一定的傷害。
延遲滿足,重點是什麼?
是建立一個獎賞機制,讓我們在忙碌的過程中,也能獲得快樂;
讓我們在充滿壓力的,糟糕的生活下,也能苦中作樂。
錢鐘書先生提出的理論:
先吃好葡萄的人,後吃好普通的人。
其實在現實中,還存在第三類人:“吃不到普通,說葡萄酸的人”。
站在現實的角度來講:
先吃好葡萄,才是理智的,最佳的選擇;你不吃,總有别人會吃掉。
但是從“個人成長”的角度講:
後吃好葡萄的人,往往能獲得更多的成功。
從小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進入好的機關,然後就可以彌補前半生付出的努力,這也叫“延遲滿足”。
無論如何,你都要小心身邊那些“吃不着葡萄,說葡萄酸的人”。
他們隻會嫉妒你,诋毀你,在背後對你指指點點。
今日話題:
你會先吃好葡萄,還是後吃好葡萄?
你喜歡延遲滿足還是即時滿足?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