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作者:欽點曆史

十七世紀後期,喀爾喀蒙古内讧越來越嚴重,内部沖突加劇、分裂加劇。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準噶爾和清朝瞄準機會,将目光放在了喀爾喀身上,由此,一場糾結了亞洲大陸長達七十年的大戰即将開始。

恩怨已久,三征平叛

清朝與準噶爾之間的恩怨來源已久,早在1638年,喀爾喀向大清遣使求貢時,皇太極就要求其每年向大清進貢白馬八,白駝一,這就是所謂的九白之貢。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清朝通過九白之貢逐漸把控住東部蒙古,并在這之後,盤踞在青藏高原的和碩特汗國也迫不及待地向清朝俯首稱臣。

從此後,清朝開始了對蒙古諸部長期的的武力震懾和威脅。

為了保證蒙古諸部的生存,也為了抵抗清朝的武力威脅,以準噶爾部為首的蒙古諸部通過了《喀爾喀-衛拉特法典》,以求團結抵抗清朝和沙俄對蒙古的蠶食。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1670年,僧格被車臣台吉暗殺,為了複仇,并且對暗殺者進行最嚴厲的懲罰,也先的後裔噶爾丹召集僧格的逃散部衆千餘騎,日夜奔襲向阿爾泰進發,噶爾丹身先士卒,親身陷陣,斬殺百騎,帶領僧格部騎兵擊敗了十倍于己的車臣部騎兵。

到了1672年,噶爾丹正式即位,經曆了前期的穩定之後,為了實作蒙古大帝國的夙願,于1679年開始,噶爾丹開始了四處征戰的征程。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從噶爾丹的角度講,進攻中亞其實是不是辦法的辦法,一方面面對着沙俄和清朝的夾擊蠶食,準噶爾蒙古的土地不斷地縮小,戰略縱深和戰略物資也日益緊迫,但是在實力尚不足夠的情況下,噶爾丹并不敢貿然向沙俄或者清朝開戰,是以,實力較弱的中亞地區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1683年開始,噶爾丹就親率大軍進攻哈薩克頭克汗,自此開始了連續三年的準噶爾三征中亞戰争。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三征中亞使準噶爾的領土空前擴大,掌控着部分中亞、全部新疆、部分甘肅、部分青藏高原的廣袤領土。在這個時候,準噶爾雄主噶爾丹終于将目光真正地放在了東方。

1688年,噶爾丹率軍3萬,越過杭愛山進攻喀爾喀蒙古,并迅速擊潰土謝圖汗、車臣汗和紮薩克圖汗,并且以追擊喀爾喀殘部為理由順着長城侵占清朝的領土。

而對于清朝來說,為了擊退準噶爾的侵略,同時也為了實作整個西北的戰略,康熙下定決心親率大軍與噶爾丹進行決戰。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在著名的康熙三征之前,準清之間還有過一次規模較大的戰争,即烏爾會之戰。

烏爾會之戰最終以清朝的慘敗結束。有一些人會對清朝的失敗感到不可思議,畢竟在人們的印象之中,清朝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而準噶爾不過隻是一方地方勢力,無論從人口、經濟、軍事哪方面來講,清朝完敗準噶爾都是将要發生的事實。

然後事實恰好相反,清朝軍隊輸在了弱于自己的準噶爾身上。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但其實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覺得并不奇怪。

當時清軍入關還不久,各地都還時有反清起義,南邊的三藩叛亂更是在準噶爾侵略清朝前幾年才被平定,國家長年處在不太穩定的政治局面之下,朝廷的指令下達到地方有較大的困難,就算指令下達到,地方也很難去執行,整個清朝的政治環境都面臨着威脅。

其次,此時的生産力尚在恢複時期,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平定南方的藩鎮叛亂耗費了清朝太多的物力、财力、人力。清朝入關不久,很難有支援長期戰争的糧食儲備,這也是準清戰争之中清朝面臨的困難。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因為這個困難,清軍能夠動用的軍隊必然不會有太多,是以清朝和準噶爾相比起來最大的優勢,人口優勢,也變得雞肋。事實上,據統計,康熙三征準噶爾動用的兵力僅有十萬,從比例上講,遠遠不如噶爾丹所動用的兵力。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當時的清朝重心放在河北和南方,對于西北地帶基本上沒有了解,而先前由于喀爾喀蒙古橫亘在清朝與準噶爾之間,雙方極少接壤,是以清朝對于準噶爾軍隊了解較少,且因為清軍在之前對蒙古的戰争中基本上都大勝而歸,是以清軍存在着一定的驕兵心理,這也為後面準清戰争中清軍的艱難埋下伏筆。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相反,準噶爾一開始就将目光放在了清朝身上,之前的一切行為,包括征伐中亞、與沙俄密談,都是在為征伐清朝做準備,且準噶爾一路從喀爾喀打到烏蘭布通,士氣高振,并且準噶爾的背後還有着沙俄的身影。

沙俄為其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裝備,此時,看似處處勝過準噶爾的清軍,就隻剩下人數的優勢,而正如前文所說,受限于物資與政治環境,此番出戰的清軍沒辦法太多,是以清軍的人數優勢,也就變得虛無缥缈,戰争的走向也變得捉摸不定。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是以清軍對噶爾丹的戰争,并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反而處處充滿失敗的風險,包括被後人一向認為清軍大勝的烏蘭布通之戰,在1986年張羽新先生發表的《烏蘭布通之戰的勝利問題》一文中也受到了質疑。

諸多證據顯示,烏蘭布通之戰中清軍勝利确實是事實,不過清軍的損失絕對不在少數,甚至會比準噶爾更多。對清軍而言,烏蘭布通之戰隻能算得上是一場慘勝,一場不出意料卻十分困難的勝利。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好在最後,康熙的三征準噶爾依然獲得了勝利,并且使得準噶爾的一代雄主噶爾丹身死科爾多,為雍正和乾隆徹底平定西北軍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再起烽火,軍機西北

康熙帝三征準噶爾後,準噶爾雖然明面上向清朝稱臣納貢,然而背地裡依然在各處與清朝作對,零星的反叛層出不窮。尤其是當策妄阿拉布坦帶領準噶爾再次強大起來之後,他們再一次把主意打到了東邊的清朝身上。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雍正七年,雍正帝決心徹底滅亡準噶爾部,命侍衛内大臣傅爾丹為靖邊大将軍,屯阿爾奉,出師北路;命川陝總督嶽鐘琪為甯遠大将軍,屯巴裡坤,出師西路,分進合擊。

清軍此次西征算得上早有準備,各種條件也比康熙三征時好的多,似乎平定準噶爾就在這一次。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然而曆史事件的迷人就在于它是既定發生的事實,卻不一定如大家所想。清軍在這一次征讨準噶爾時,依然蒙受了不小的損失,在開戰前的緩兵期間,清軍西路大營就因為準噶爾的偷襲受到了巨大的損失。

而在之後的通泊大戰中,清軍将領傅爾丹中了準噶爾人的計,打了一場大敗仗,萬餘人的精騎隻剩不到兩成,甚至使得清軍在開戰初就落了下風,而準噶爾則乘勝追擊,一度兵指喀爾喀蒙古。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雖然清軍在後面通過幾場戰鬥打赢了準噶爾,迫使其沿着鄂爾渾河逃遁,重新向清朝稱臣,但是這場戰争中依然有着不少令人難解的問題,例如清軍在做好準備的情況下,為什麼會答應準噶爾的緩戰請求呢?

清廷不會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但是他們卻選擇同意準噶爾的請求,使自己的先手落不下來也收不回去,尴尬地懸在半空,最終導緻西路軍受襲。也正因為西路軍受襲的蝴蝶效應,原先訂立的兩路大軍分進合擊戰略受阻,傅爾丹的北路軍隻能孤軍推進,他中計被伏與清廷的選擇也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如今來看,恐怕是清廷做着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美夢,希冀通過自身展現出來的強大實力,迫使準噶爾主動向清廷稱臣,然而,他們打錯了算盤。

值得注意的是,在雍正對準噶爾用兵的期間還發生過一件大事,這件事發生在京師,發生在皇宮,那就是軍機處的設立。這一臭名昭著的機構的設立,标志着封建皇權再次到達頂峰,雖然其最初是雍正為了辦理西北軍務所設,後來卻将爪牙和耳目伸向國内,成為皇帝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管理天下的又一大助力。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三代夙願,西北終定

從乾隆十五年起,準噶爾内部再次起了内讧,先後短短幾年内,準噶爾汗位就經曆了兩次更疊。

乾隆十九年,阿睦爾撒納被達瓦齊打敗,一路敗逃到清朝來尋求庇護。此時的清朝經曆了康熙和雍正兩代帝王的勵精圖治,實力空前強大,阿睦爾撒納敗逃到清朝在清廷看來就是一個天大的好機會,可以一舉平定準噶爾,實作祖、父兩代未竟的大業。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1754年,清政府決定分兵兩路遠征伊犁,平定達瓦齊割據勢力。乾隆二十年二月,乾隆調集五萬兵、十四萬匹馬,派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将軍、薩喇勒為定邊右副将軍,分兩路向準噶爾進攻。

這一次不再有任何的意外,清軍如洪水般殺至,達瓦齊所料不及,于烏什城被擒。

達瓦齊之後,阿睦爾撒納再次作亂,在短暫的嚣張之後也面臨了滅亡的結局。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爾撒納因染上天花去世。

乾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8月,天山南路完全平定,長達七十年之久的西北分裂局面,也到此終結。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我們不難發現,在準噶爾的背後總是會出現沙俄的身影,明裡暗裡的援助層出不窮,支援着準噶爾的分裂行為,這也是看上去遠不及清朝的準噶爾能在西北盤踞分裂數十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是以與其說準噶爾戰争是一場單純的叛亂,不如說是一次清朝與沙俄的博弈,賭注便是這數百萬公裡的土地。

清朝在經曆了三代人的奮鬥後,終于平定了西北的準噶爾叛亂,保衛了數百萬公裡的土地,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

清史雜談——準噶爾之戰:清朝祖孫三代的平叛

縱觀曆史,我們的國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我們為保衛國家同樣經曆了一次又一次的前赴後繼。準清戰争是我們保衛國家的曆史縮影,無論需要經曆多少代人的奮鬥,中華的領土一寸也不能丢,為之奮鬥的中國人,永遠熱血,永遠前仆後繼!